谢永广,张进,王怀昕,罗华辉,魏朝宇,钟光跃,陈敦学
(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大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清远市现代棘胸蛙良种研究中心,广东 清远 513000;3.遵义市农科院,贵州 遵义 563100;4.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2000)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蛙、棘蛙,是一种重要的两栖类经济动物。蝌蚪期是其生长周期中的重要阶段,研究蝌蚪期的生长对提高棘胸蛙的养殖产出具有重要意义。营养组成是蝌蚪成活率的限制因子,同时也影响蝌蚪变态和幼蛙成活率[1];投喂频率是影响水产动物生长速度的重要因子,不合理的投喂频率会降低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或者降低饲料利用率,进而造成养殖成本上升与养殖环境恶化[2]。改进饲料配方和投喂频率,是实现棘胸蛙养殖“节本增效”的有效手段。
饲料中蛋白营养水平会显著影响蛙类的生长,饲料中添加动物性蛋白饲料会促进蛙类生长和提高变态存活率[3-6]。王鹏倞发现棘胸蛙蝌蚪饲料中,蛋白质种类多,蛋白比例相对平衡,会促进蝌蚪对蛋白的吸收,使其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7]。肖调义等认为动物性饲料能加速蝌蚪发育,植物性饲料则能延缓蝌蚪的变态,因此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使用不同的饲料,以确保蝌蚪养殖效益[8]。关于饲料投喂频率对水产动物影响的研究已经有较多报道[9-11],例如卵形鲳鲹的生长率就与饲料投饲频率呈正相关,并在投饲频率达到3 次/d 时达到最佳生长效率[12],点篮子鱼随着投喂频率由1 次增加到4 次时,其特定增长率也显著增加[13]。不同的养殖品种有不同的最佳投饲频率,该研究将结合投饲频率和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的影响,摸索出适合养殖蝌蚪的饲喂模式和符合蝌蚪营养水平的饲料,从而解决了棘胸蛙蝌蚪饲养关键基础瓶颈,对棘胸蛙的推广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所需棘胸蛙来自英德市盈信农业有限公司生态石蛙养殖基地,选取3 龄以上,体质量220 g左右的棘胸蛙作为试验亲本,进行抱对产卵,将蛙卵集中孵化后,选取个体大小一致(平均6~9 mm)的蝌蚪(8 100 尾)进行分组试验。蝌蚪落池3 d 后开始摄食。试验所用养殖池为3 m×3 m×1 m 的水泥池,池子底部呈“锅底型”且中间开孔布置纱布网,用于池底排污。养殖池采用射水式进行增氧,确保水体溶解氧≥5.0 mg/L,遮光率60%,池内水深固定在15 cm,放置60 cm×60 cm 的瓷片一块,供蝌蚪躲藏。
将试验所用8 100 尾蝌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 个平行池,每池900 尾,水温22 ℃,按照每天两次(8:00 和19:00)进行投喂(蝌蚪体质量的5%进行投喂),各种饲料配比与营养成分详见表1。
表1 饲料主要营养成分与营养水平
选取A 组饲料配方进行投喂频率试验,设置不同的投喂频率,分别为每日投喂2 次、3 次、4 次、5次,标记为D、E、F、G 组,该4 组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喂,日投喂量为蝌蚪体质量的5%。
利用人工孵化的同一批棘胸蛙蝌蚪在养殖基地水泥池中饲养,每隔10 d 随机捞取池中30 尾测量相关数据。用游标卡尺记录蝌蚪的全长(自吻端至尾端的长度),长度精确到0.01 cm,利用分析天平测定蝌蚪的体质量,精确到0.01 g。试验期间每天记录摄食与死亡情况。体质量采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重,对测量结果利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A、B、C 3 种饲料营养配方对棘胸蛙蝌蚪体长与体质量的影响见表2。其中A 组饲料(自配,总蛋白含量39%)具有最好的生长速率,70 d 时,体长(7.80±0.19)cm 与体质量(1.92±0.12)g 显著高于B组(总蛋白含量47%)和C 组(购买商品饲料,总蛋白含量48%),说明在蝌蚪生长过程中,并非蛋白含量越高越好,更加需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平衡,同时A 组饲料中添加了虫酵蛋白(13.8%)和黄粉虫砂(2%)可能对蝌蚪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表2 不同饲料配方对棘胸蛙蝌蚪苗种规格的影响
A、B、C 3 种饲料对饲喂的棘胸蛙蝌蚪变态成活率也有明显影响,结果见表3。其中A 组变态成活率最高,100 d 时达到95%的变态成活率,显著高于B 组和C 组,同时A 组在饲养70 d 时,出现较为规整的变态率(90%),便于养殖管理与后续幼蛙分池,因此我们认为A 组配合饲料具有最好的养殖效果。
表3 不同饲料配方饲养蝌蚪变态率统计
根据前期结果,作者选用A 组饲料进行投喂频率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投喂2 次/d、3 次/d、4 次/d、5 次/d 蝌蚪体质量增长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中投喂4 次/d 和5 次/d 蝌蚪体质量略有增加,且70 d 变态率也有提高,但是综合考虑投入成本,建议以投喂2 次/d 为最优,可以达到最大投入产出比。
在20—30 d 阶段,蝌蚪体长增长相对较慢,30 d 后体长增长明显加快,直到开始长出后腿为止。有研究报道,蝌蚪在生长过程中有生长停滞的现象,认为是蝌蚪在储藏能量,为变态作准备。该试验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即在20—30 d 阶段,蝌蚪的体长增长几乎停滞或者生长缓慢,然而体质量增长并没有减慢(见图1),说明在该阶段蝌蚪主要是体质量增长。
表4 不同投喂频率下,棘胸蛙蝌蚪体长体质量增长情况
以A 组饲料为标准饲料,以投喂频率为2 次/d,每隔10 d 每个池随机选取30 尾蝌蚪,测量体长和体质量。构建棘胸蛙蝌蚪的生长曲线,见图2,得到体质量(Y)与体长(X)的关系满足:Y=0.0054 X0.3131(R2=0.97),通过该关系式可知蝌蚪的生长属于等速生长。利用该关系式可以用来预测和检验人工养殖棘胸蛙蝌蚪的生长。例如蝌蚪营养不良,测量数据会偏离预测值。
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为了促进蝌蚪苗的快速生长发育,就必须保证饲料当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不少研究认为蝌蚪饲料中,蛋白含量高,会促进生长[15-16],李新红等[4]研究不同营养结构的饲料对中国林蛙生长发育的影响,认为动物性饲料比例大,蛋白含量高,蝌蚪发育会加快,完成变态所需时间短,而在植物性饲料中添加一定的动物性饲料,会使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个体较大, 体质健壮。肖调义等[8]在研究棘胸蛙蝌蚪的变态发育过程中,也认为动物性饵料能加速蝌蚪的变态发育, 植物性饵料则能延缓蝌蚪的变态[17-18]。然而并不是动物性蛋白含量越高越好[19],一方面需要考虑养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蝌蚪的生长速度及代谢机能也是有限的,倘若蛋白水平太高,不但不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反而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饲养效率降低,严重时甚至导致动物中毒,再加上饲料原料成本较高,致使整个养殖生产经济效益降低。在该试验中,A 组饲料蛋白含量(39%)和动物蛋白比例(60%)均低于B组,其70 d 时生长性能(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B 组,且变态成活率也高于B 组和C 组,且变态更加规整,便于管理,因此我们认为棘胸蛙蝌蚪生长不仅仅与蛋白含量(动物蛋白比例)相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的平衡。
在水产动物的人工养殖过程中,确定适宜的投喂频率对于提高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存活率[20]以及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养殖个体规格规整度[21]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最适的投喂频率因养殖品种差异而不同。Andrews 等[22]发现每天投喂2 次,斑点叉尾的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最好。Eglal 和Gunther[23]发现镜鲤最适饲喂频率为4~6 次/d。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随着投饲频率增加,水产动物饲料转化效率与蛋白保留率均上升;二是水产动物生长率主要受摄食率的影响。谢全森等[24]研究泥鳅投喂频率时,发现投喂频率从2 次/d 到4 次/d,泥鳅的增重率显著提高,从4 次/d 到6 次/d,泥鳅的增重率有所提高但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周歧存研究南美白对虾时,提高投喂频率,对虾的生长反而出现下降的势头。姜建湖等[25]研究青鱼幼鱼投喂频率从1 次/d到3 次/d 时,青鱼生长率显著增加,进一步提高投喂频率,生长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因此确定青鱼最适投喂频率是3 次/d。在该研究中,随着投喂频率从2 次/d 增加到5 次/d,生长率和变态成活率有所提高,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考虑饲料和人工成本,我们推荐2 次/d 为最佳投喂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