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 王伟 李运昌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教育活动是党中央立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高质量推进党史教育工作,对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了解百年党史的艰辛历程,探讨加强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阐释党史教育载体的创新路径,是确保高校党史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党史教育;载体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岁大党在民族危亡中肩负着崇高使命而诞生,在伟大时代里胸怀千秋伟业而奋进,积累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我们必须把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一、百年党史的苦难辉煌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回望百年党史,既有痛彻肺腑的屈辱,更有彪炳史册的辉煌。
一百年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壮怀激烈,却没能找到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一路劈波斩浪、跨过千难万险、一次次绝处逢生、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开创了光耀千秋的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践行初心使命、奠基立业的100年。百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则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仅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三五”各项指标全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钢铁意志和强大力量。2021年,“十四五”逆势开局、乘势而上,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壮美画卷已经在华夏大地上拉开序幕,14亿中国人民正昂首挺进在民族复兴的壮阔道路上,建设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气势恢宏的现代化事业。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实践终将证明,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一项项彪炳史册的发展成果、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
二、高校加强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
学好党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加强党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之凝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16世纪之前,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一直领先于世界。但鸦片战争后,侵略者把一个古老民族变成他们的殖民对象,完全阻断了我国正常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暗无天日的苦难深渊。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华儿女开始了百年复兴的上下求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畏强权、百折不挠,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世界格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成长画卷,既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史,也赋予了中华儿女秉承党的光荣传统、加强党史教育的光荣使命。”[1]
(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毛泽东主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2]。铭记历史,方能走向未来。一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前赴后继,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们的青春和故事不断激励着后人;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青年英才突破重重封锁从海外回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这些民族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有助于凝聚大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興盛衰亡,也记录着一代代中国青年挺立时代潮头、勇担历史使命的行动。高校加强党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汇聚强大合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以强国有我的气魄,与时代同心同向同行,丹心向党,“坚定跟党走、追寻党的历史足迹、传承党的红色基因,从党史教育中汲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的力量”[3]。
三、高校党史教育的有效载体
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我们起航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高校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新教育载体,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一)党史教育进课程教材主渠道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鲜活教材。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目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面对新任务新使命,为了凝聚青春力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教材主渠道,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勇担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4]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统一开设专门的“党史”课,也没有统编的相关教材。与“党史”教育相关的内容主要分散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且没有从历史的角度、时间的纵轴来总结“党史”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因此,编写统一教材、开设党史专题课刻不容缓。党史专题课能将党史的本质和主流等重大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学生知道我们国家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了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党史专题课能用建党百年发展目标和辉煌成就去感召和鼓舞大学生,用爱国奋斗精神凝聚青春力量,让党史教育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激发青春澎湃动力,汇聚成勇往直前的强大合力;党史专题课还能引导大学生真正从灵魂深处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自觉与祖国同心同向同行,在奋进百年梦想的征程中建功立业,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二)党史教育进思政工作主阵地
当前,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务求抓紧抓好,取得实效。
1、成立师生宣讲团。学习宣传党的历史,是我国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成立师生宣讲团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宣讲团的主题宣讲,要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恢宏历程为线索,紧紧围绕“英雄”“复兴”“创新”“信念”等专题来展开。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为大学生接续奋斗、实现人生价值指明方向。通过主题宣讲,一方面,要普及党史知识,为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引导,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根植内心、融入血脉,不断增强大学生政治自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在学习党史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做到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励精图治、不畏霸凌、志存高远,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砥砺奮进新时代。
2、组织系列实践活动。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而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党史教育、学史力行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入行。通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歌比赛、书画展、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拜访老红军战士等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走进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重温那一段段峥噪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坚如磐石的初心宗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感悟真理光辉,熔铸信仰忠诚,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树信念,在春风化雨中明理想,最终矢志自立自强,砥砺责任担当,听党话跟党走,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而接续奋斗。
(三)党史教育进网络空间主平台
“网络媒体”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进校园网络空间主平台,可以让党史教育活起来,有效推动党史教育向纵深发展。在网络空间主平台,通过开辟学习专栏和专题,如“庆祝活动”“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历史使命”“光明未来”等,及时推送党史题材的文化产品,其内容要聚焦于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以彰显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现实强盛和未来自信。用党的光辉历史凝聚青年意志,强化其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明理以悟道、增信以强志、崇德以修身、力行以报国,把流光溢彩的青春岁月融入党和人民的复兴事业,以实际行动续写千秋伟业新篇章。
综上所述,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创新教育载体,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以确保党史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3]支钰如.高校党史教育要奏好“三部曲”[N].淮南日报,2021-05-28(A02).
[2]梅黎明.高质量开展“四史”教育高强度凝聚智慧力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12):18.
[4]靳诺.用党的光辉历史照亮青年学子成长之路[EB/OL].(2021-05- 29)[2021-07- 16].http://theory.people.com.cn/nl/2021/0529/c40531- 32116797.html.
作者简介:韩伟(1963-),女,辽宁兴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伟(1978-),男,河北平泉人,讲师,研究方向:党史研究;李运昌(1972-),男,河北丰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