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宁 闫璐璐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思政课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经师”就是能够把教材里的知识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的老师,其主要追求是“授业”和“解惑”。“人师”除了“授业”和“解惑”之外,还要“传道”,即“立德树人”,要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真言义理,引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如何从“经师”修炼成“人师”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坚持“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经师;人师;立德树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8”重要讲话),他感叹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1]。结合他此次讲话的核心观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寄予了厚望,那就是思政课教师不能光做“经师”,还要做“人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到底何谓思政课的“经师”与“人师”,思政课教师又怎样才能由“经师”修炼成“人师”,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问题。
一、思政课的“经师”
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都把经师的来源追溯到《汉书·平帝纪》,其日:“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日学,县道邑侯国日校。校学置经师一人。”这里的“经师”指向很清楚,那就是“解经之师”,是负责向学生解读儒家经典的老师。后来,经师逐渐演化为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老师。如果套用韩愈的《师说》,经师的主要功能在于“授业”和“解惑”。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经师的理解也借用了韩愈的《师说》,把经师视为“授业”和“解惑”但不“传道”的老师,也即是“句读之师”[3]。
具体到思政课而言,其“经师”可以视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老师,其主要向学生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如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等,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应该说,如果一个思政课教师能够把思政课教材里的知识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让其理解和接受,也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至少是一名思政课的“真经师”。
思政课教师成为一名“真经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学习和训练。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是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真谛的。过去一些学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总是把一些讲不好专业课的教师转岗到思政课教师队伍里,认为任何一个人都能讲好思政课,这显然是“外行”的观点和做法;其二,必须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著原文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只有反复读才能悟透马克思主义,避免照本宣科,否则讲课就会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在“3·1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
如果做不到了这一些,就可能成为一名“假经师”,从而无法传授“真经”。“假经师”的本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并没有做到真知、真懂、真会。其典型表现有三:其一,对教材一知半解,无法吃透教材内容,讲起课来只能照本宣科,教师自己看不懂,学生也听不懂;其二,讲课偏离教材,上课漫天扯,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本不涉及,学生只能听到一些逸闻趣事;其三,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不足和对教材内容一知半解的尴尬处境,从其他地方搬移内容,让学生感觉其知识渊博,其实这些内容往往与教材并无本质关联,充其量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这样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芝麻”,故意丢掉“西瓜”。
当教师难,当思政课教师更难。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深刻体会。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曾多次到浙江大学讲思政课,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5]。一名思政课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经,是值得肯定的,达到了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反之,如若是一个思政课的“假经师”,那就难以实现思政课的根本要求,就会既教不好书,也育不好人,甚至还会误人子弟,耽误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现象值得重视。
二、思政课的“人师”
“人师”的出处,一般都溯源到《荀子·儒效》,其中有云:“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服从,夫是之为人师也。”其实,这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师”,而大致可以视为君长、领袖等,其意思为:假如真正的儒者做了国君,就会把四海之内视为一家,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人不信服他,这样一来,他就是人民的君长。当然,这里也透出后来人师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教化的作用。汉代的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中对人师的界定才真正传达了后來的意思,其中有云:“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这里的人师有两大特点:其一,智如泉涌,也即具有大智慧,智慧高于知识,知识虽然可以转化为智慧,但是知识还不是智慧;其二,行可以为表仪,即言行举止可以为人之表率。
具体到思政课,其“人师”的本质特征,就是教书育人,即既教书又育人,教书是前提,育人是根本。育人是思政课的根本宗旨,即“立德树人”。按照韩愈《师说》所喻,“人师”比“经师”多了一项职责,那就是传道。经是道之载体,道是经之根本。思政课在解经上,就是给学生解释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真懂马克思主义。而在传道上,是要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真言义理,从而引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在“3·1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宗旨的界定和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一致的。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常有“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信仰体系”之说,如果对应思政课教师,“教材体系”者就类似于“假经师”,照本宣科,不明所以,不读原著、不悟原理。“教学体系”者就是“真经师”,他能够融会贯通,懂原理,明所以。“信仰体系”就是“人师”,能够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政治引路人,心灵的导师。思政课“人师”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学生脑子里原有的各种纷乱的思想化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切信仰。
成为一名“人师”,当然不是现实中每个思政课教师都能做到的,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一种春风化雨的艺术。但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既是“经师”,同时还是“人师”,努力去做到;即使真做不到,也要心向往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曾强调: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8]。
三、思政课教师如何由“经师”走向“人师”
如前所述,思政课教师要有高远追求,不仅要讲授好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更要传道,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的政治信仰,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那么思政课教师如何从“经师”走向“人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坚持“六要”[10]。
其一,政治要强。思政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思政课首先是政治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公开性,不隐瞒自己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自身以及解放全人类的科学,坚持人民至上。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1]。一个思政课教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信,讲起思政课来才能理直气壮,让思政课人脑、更人心,让学生受到言传身教的影响。
其二,情怀要深。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12]。思政课要有情怀,而且情怀要深,要以情感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热爱马克思主义的“传道”事业。一些思政课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讲起思政课来,没有激情,就很难感染人。当教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而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手段[13]。情怀要深,还包含对学生的深情大愛,热爱学生,爱生如子。
其三,思维要新。做思政课教师难,难就难在思政课教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无论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经师”,还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思政课“人师”,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思政课传递的绝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世情国情党情都在不断变化,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等及时引入课堂和学生头脑。同时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和风气及时进行辨析,使学生免受误导,从而健康成长。
其四,视野要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三种视野。第一,要有知识视野。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不但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还要具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对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要有所关注。第二,要有国际视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放在全球视野中,让学生认识到其伟大意义。同时,要及时关注全球社会经济变化,让学生开拓视野,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第三,要有历史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都是从历史中走来,都有其历史逻辑。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中华民族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等,才能真正讲好思政课。
其五,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14]。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三个一致,即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工作上生活中一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政课教师是一种特殊身份,其影响有别于其他教师,一旦我们在课下、网下、生活中放松警惕,出现不当言论,就会影响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工作效果。反之,如果我们增强自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那么我们就是一面旗帜,就会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15]。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思想就主张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学生的政治引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往往也是这么做的,如孔子,就以其人格魅力,吸引天下广大学子终身追随,在其最困苦时也依然如此。明代的王阳明也是如此,倡导知行合一,以弘扬圣学道义为己任,时刻不忘修身养心,其自己就立志成为圣人,因此甚至一些官职远高于他的人,都愿意投到其门下。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重在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而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广大的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工作者群体,使命在肩,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既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又要铸魂育人,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参考文献:
[1][2][4][5][6][9][10][11][12][14][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11.
作者简介:葛宇宁(1980-),男,河南柘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闫璐璐(1993-),女,河南济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
(责任编辑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