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桂宁
摘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预习、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 课堂 素质教育 问题链 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独立创新的人才,在新课改的进行和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更加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中随着“授之于鱼”不断的变换成 “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目前每个教师的主要目标。因此设计问题链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研究迫在眉睫。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的应着重体现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所要达到的目的,以核心知识设计问题。如果问题目标性不够明确,立意不够鲜明,重点难点不突出,反而会变得冗繁显得突兀,不但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甚至会让学生“不知老师所云” 。
2、层次性原则
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应采取“小步子”的原则设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俗地讲,就是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坡度,但是这个“坡度”又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既乐于“爬”也能够“爬”,即使有难度“坚持”下來也能“爬”。
3、连续性原则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前后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所占地位,由于有些知识系统性较强,前后联系紧密,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注重问题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的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的掌握进而促进学习。
4、开放性原则
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只局限于课本,就会显得干涩没有生命力,不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利。所以问题链的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去发现问题的因果关系和内在外在的联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使学生把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联系起来,激发创造性,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并获得快乐。
5、探究性原则
“问题的结论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这就是探究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以问题链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对旧知识的复习——每一堂课的前三到五分钟总是不同程度的提问关于上节课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一方面为新授课做铺垫,使两节课能够很好地衔接;二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对于学生来讲,只要感兴趣就愿意去学,只要学生发自肺腑的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学习目标;三是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就要经常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眼睛、耳朵、大脑、手同时动起来,课堂自然充满了活力;四就是检查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上完了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什么程度,哪一部分学的好哪一部分学的不好,通过提问就可以检测出来,这样便于教师摸清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囿于书本、拘泥算练、限于室内的练习,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适合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编委会:心理学百科全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60
[2] .徐雪梅,谈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 泰州市第二中学,江苏省225300。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 — 以化学教学为例中图分类号]G 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718X (2010)05- 0050- 05。
[4].顾建辛.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