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萱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眼底病采用激光光凝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防治并发症效果。方法: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确定为2018年1月~2020年9月,择取研究样本为138例于我院就诊治疗的眼底病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药物基础性治疗干预,研究组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力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眼底病患者行激光光凝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关键词】激光光凝术;眼底病;并发症
[中圖分类号]R77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43-02
眼底病属临床多种常见眼部疾病的统称,其主要发病部位包括眼底血管、视神经、视网膜等眼底区域,基本病理类型包括脉络膜与视网膜血管病、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炎症、黄斑疾病、眼底变性疾病等,诱发眼底病的主要因素包括颅脑疾病、寄生虫、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1]。临床治疗眼底病的常规方案为药物干预,部分患者用药后症状反复发作,临床疗效有待提高。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临床治疗眼底病的全新方案,其主要原理使通过激光产生的热效应破坏视网膜异常组织结构,进而缓解眼底病相关症状。临床关于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次研究总结分析我院患者相关基线临床资料,研究分析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确定为2018年1月~2020年9月,择取研究样本为138例于我院就诊治疗的眼底病患者,以治疗方案差异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汇总分析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男女性别之比为35:34,年龄跨度区间范围20~61岁,平均(40.58±2.66)岁,病程区间范围2-9年,平均(5.52±1.68)年,其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18例,视网膜大动脉瘤4例。对照组男女性别之比为36:33,年龄跨度区间范围22~64岁,平均(40.77±2.71)岁,病程区间范围2~8年,平均(5.17±1.62)年,其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1例,视网膜静脉阻塞16例,视网膜大动脉瘤7例,基线资料差异对本次研究结论无不良影响(P>0.05)。
纳入标准:经眼底造影检查确诊为眼底病,无手术史及眼部外伤史,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出标准:存在眼底激光手术史,合并老年黄斑变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无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性药物治疗,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血塞通胶囊,单次服用剂量为100mg。沃丽汀每日早、中、晚各用药1次,单.次用药剂量设定为0.2mg,共用药2个月。
研究组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术前医师评估患者视网膜功能、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病史等临床资料,确认患者身体基础条件符合激光光凝术后告知其手术注意事项。术前30min实施眼球扩瞳,本次研究选用药物为复方托毗卡胺,确保患者瞳孔直径范围达6-8mm,以此来为手术操作营造有利条件。利用激光裂隙等辅助实施眼表面麻醉,麻醉药物为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如患者眼底病变区域接近黄斑中心凹或合并眼球震颤,需实施球后麻醉操作。全视网膜镜辅助观察眼底区域病变,调整激光光点位置,确保其对准眼底病灶区域,光斑反应设定为Ⅰ-Ⅲ级,单次点射12~500点,共需完善1~4次治疗,单次治疗时间间隔为7~14d。术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结膜囊区域,以有效清除分泌物及角膜接触镜介质。术后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配合采用泼尼松及匹罗卡品(2%)抗感染及缩瞳。如患者行球后麻醉,需涂抹眼膏并遮盖术眼。如患者术后合并光凝周边区域视网膜裂孔或虹膜炎,需采用激素眼药水滴眼3d,部分患者术后眼压升高或出血,需实施止血与降低眼压治疗。
1.3 评价标准 (1)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定两组治疗前后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2)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情况,如术后视力提高超2行,属视力提高,如术后视力下降超两行,属视力下降,其他情况为视力不变。(3)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显效评估标准为激光瘢痕完全覆盖眼底病变,有效评估标准为眼底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其他情况为无效,显效及有效患者均可纳入治疗有效。(4)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x±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治疗前两组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2.2 对比两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4例,占比34.8%,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13例,占比18.8%,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2.3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2.4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研究组患者1例眼压升高,并发症发生率1.4%,对照组患者3例眼压升高,4例视网膜出血,4例结膜炎,并发症发生率15.9%,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3 讨论
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等原发性眼底病及身体多器官功能障碍所致视网膜功能退行性病变均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眼底病,此类疾病对患者视功能损伤严重,如治疗不及时存在失明风险,为此需依据患者病理特征合理选择针对性治疗干预方案[2]。
临床治疗眼底病的常规方案为降低眼压、抗炎、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再生等,此类治疗方案可短期缓解临床症状,且主要缺陷为无法根除眼底病病因,患者视网膜异常组织长期存在,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临床治疗眼底病的全新方案,该治疗方案利用激光光热效应破坏患者视网膜外层区域结构,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等损伤,以此来增加視网膜内层结构的氧及营养物质供给,并能够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促进出血及水肿的有效吸收。激光光凝术可带动脉络膜氧及营养物质向视网膜内层输送,进而缓解视网膜结构水肿,增加视网膜内层区域血液供应量,修复损伤视网膜结构,改善其生理功能。同时,视网膜激光光凝可通过热效应使视网膜异常组织产生热凝作用,诱导其形成瘢痕,进而达到治疗效果。激光波长方向性较强,可封闭视网膜渗漏血管,并能够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阻断作用,进而预防新生血管形成,也可促进视网膜小静脉组织扩张,小动脉组织收缩,使血管内部回收,以控制病情进展[3]。
总结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优于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临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认为激光光凝治疗眼底病安全有效。部分患者行激光光凝术治疗期间合并胃肠道不适、结膜炎、头痛、眼压升高、出血及炎症等并发症,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为此需实施对症干预措施,以缩短并发症康复时间。
为确保激光光凝术治疗效果,医师需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眼底病治疗技巧。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缺氧缺血性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治疗期间需重点改善患者视网膜缺血状态,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抑制新生血管。行激光光凝治疗期间需适当提高激光光凝强度,可采用Ⅲ级光斑配合全视网膜镜完成治疗,并依据患者病变范围选择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中需有效清除病变RPE细胞,为此建议采用100μm,Ⅰ级光斑,对渗漏点实施光凝。治疗期间需适当降低激光能量,避免损伤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黄斑水肿也属临床常见眼底病,治疗期间需准确把握适应症。如患者为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区合并渗出、水肿及出血等症状,可采用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干预。如患者为白内障手术或低眼压所致黄斑水肿,不建议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干预[4]。
由此可知,眼底病患者行激光光凝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同时,本次研究受多因素影响,就诊患者数量不足,缺乏同类数据的比对分析,眼底病治疗中应用激光光凝的疗效及安全性需开展持续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叶洪娜.抗VEGF类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2):154-154.
[2]王华,李春叶,谢荣.射频热凝术结合高能量激光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9,5(6):338-340.
[3]梁亚,嵇芳芳,帅捷,等.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9,39(2):141-144.
[4]杨大勇,王春燕,崇晓霞.激光光凝术联合VEGF抑制剂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