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型课堂的构建

2021-01-10 12:16顾锋
甘肃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深度思考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顾锋

【摘要】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苏教版二年级“认识线段”一课教学为例,从深度思考、深度思辨、深度建构、深度影响等四个层面,讨论了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型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思辨;深度建构;深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3—0088—03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科、学生、课堂的前提下,立足课堂主阵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型课堂,让学生尽快积累深度学习的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真正从“学会”走向“会学”。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型课堂。

一、搭建动手操作平台,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陶行知先生也提过“手脑并用”的理论。实践证明,将抽象思维和动手操作有效结合起来,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创造区域更加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可见,动手操作能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深度学习,并为之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构建深度学习型课堂,必须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

线段是个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教学伊始,教师一般都会安排“拉棉线”的操作环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化曲为直”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操作而操作,浅尝辄止,走走过场,表面热闹,效果一般。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进行有意义的“真”操作,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究和感悟,让学习真正发生。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特意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粗细不同、颜色各异的棉线。笔者要求学生“拉棉线”时双手要高举过头顶,不经允许手不能放下来,并用手机拍照,让画面定格,留下足够的时间等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在深度交流中,学生对线段的认识顿时丰富起来,不仅抓住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直的”“线段有长有短”的本质属性,还初步感知线的粗细与颜色是非本质属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也为后续学习“线段的再认识”作了铺垫。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深度思辨

基于学生立场的深度学习,始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视野里的真实重难点在哪里?揣摩触发学生深度学习的燃点在哪里?说到底就是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成长,而且要面向学生未来的成长。在此基础上设计难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2]。这一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深度思辨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例如,在“认识线段”一课中,为了强化学生对线段特征的正确认知,教材依次安排了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笔者发现,“想想做做”(如图1)前两题的正确率很高,第3题有不少学生受到“多边形的认识”的先前认知影响,仅将四个点顺次连接围成一个四边形得到四条线段。

笔者及时组织学生思辨:连线段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经过激烈讨论,明确顺序,从第一个点开始,先与其余3个点连3条线段,接着从第二个点出发向剩下的2个点连成2条线段,最后两个点连成1条线段,一共6条线段。有的学生想到用数字或字母代表四个点的名称,还有的先后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去连,一目了然。此时,笔者循序渐进,任务驱动“你还想继续吗?”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主动探究“5个点”的情况。由于教材没有现成的例子,学生出现了3种有代表性的图解(如上图2)。通过这几道题的探究,学生初步明确了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点的数量不同,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也不同;点的个数不断增加,画出的线段也不断增加,而且点的位置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并不影响线段的总条数。此时,笔者继续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研究10个点或更多的情况吗?”学生一愣面露难色,沉默片刻,另辟蹊径,想到“找规律”。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

三、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实现深度建构

学生学习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如果不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则不利于知识的整体输出。而通过归纳、总结,将所学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有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同时,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再次认知的过程,更是深度理解的过程。因此,深度学习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总结时可以通过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什么期待?”等问題,引导学生归纳到点子上。

比如,在“认识线段”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两个困惑:1“.拉棉线”是不是同一根棉线被拉直了,也被拉长了?2.铅笔削细些,两点之间可以画两条线段,不知道对不对?面对这样“有趣”的困惑,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搁一搁,相信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增加,学生对于“线段有长短,无粗细”这一结论,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其实,线段的端点是三度为零的“无形点”,学生所谓的两条线段不过是将两个端点看成有一定面积的“有形点”,将两个端点不断分割成四个或更多个“小端点”,四点之间可以画两条线段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只要强调每个端点都和笔尖同样粗,困惑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自我建构了知识体系,形成了基本技能,并内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四、通过自我反思,实现深度影响

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时刻自觉反思的是,深度学习时,每一节课上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下课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还能提高学习能力?要力争做到,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刻”到脑子里[3]。

比如,在研究“五点连线”前,为了规避“五花八门”的做法,预设时,教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把“五点”分散开画线段。但在具体课堂实施时,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创性”,不作统一要求,将不同的画法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学生会非常直观地发现“五点共线”的情况,几条短线段可以相连接成一条长线段,进一步巩固了对线段有长有短的认识。连接后的图案形状,又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从长远来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一条线段不仅有两个端点,其余的点还都是线段上的点。线段是若干个处于同一直线上的连续不断的“点”集合的,它是直线上某两点之间的一部分。如此从微观世界描述、刻画线段的模型特征,能够提升学生对线段概念的表征水平。这样的深度学习一举多得,目标多元,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深度学习的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主动应对。小学数学不“小”,小学生也不“小”,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更新理念,目标明确,清醒地认识到深度学习并非一时一课之需,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坚守学生立场,从每一节常态课做起,从提高学生“答”题能力转向提高“问”题能力,并进阶为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事”的本领,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张奠宙,巩子坤,任敏龙,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深度思考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打造深度思考的初中历史课堂探析
深度思考让问题解决就在眼前
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