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春
摘 要:想要学好语文,基础在阅读。而且良好的阅读素养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技能。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进而为长远的阅读成长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教学也需要在改革创新方面有所建树。本文将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展开分析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向来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顺利解决阅读教学的问题,一直是众多一线教师的长期科研目标。传统阅读教学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应试主义,在方法和策略上脱离实际情况,导致学生阅读素养难以有效积累逐步丰富起来。特别是在小学高段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未来发展。以下将结合实践经验,对相关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品读文本
阅读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学生和文本,教师发挥引导串联的作用。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来掌握其中的语言知识、表达技巧,来体验其中的情感态度、中心思想,从而获得个性化成长。同样,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从而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使整个的阅读活动陷入良性循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出于对课堂教学进度的考虑,对学生缺乏阅读经验的顾虑,亦或者对应试考核内容的强调等等,都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导致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并不理想。实践参与是思维发展、能力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教师需要解放思想,认真落实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
比如,在《草原》的文本学习中,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来完成文本赏析的初次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配合课前预习单,完成基础字词的积累,整理文章叙事的发展脉络,归纳文章叙事中的表达手段和修辞手法,分析文本的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关键语句等等,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另外,为了提高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抽查或者相互监督等形式,引导学生踏实完成阅读过程。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内涵深厚、韵味无穷的文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次阅读,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以探究为关键,展开思想交流
阅读是一种思维认知交流的活动,具有众多的不可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以及阅读能力的差别,导致他们在文本解读的认知上也是千差万别。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扩大彼此之间的认知视野,在观点碰撞中实现思维创新,进而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按照标准化的阅读答案来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自由交流,进而导致思维的固化和阅读能力的止步不前。基于此,教师要更新理念,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比如,在《穷人》的文本学习中,文章以穷人为题目,具体是如何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物质上的“穷”,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还有,主人公夫妇在生活上已经贫困不堪,而文章长篇大论来描写他们的勤劳和善良,富于同情、充满爱心的人格品质,从而表现出怎样的写作意图。这些都是文章表象之下需要理解的内容,是全面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学生们也需要借助这篇文本,来更好地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同時,学生们现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使得他们难以独立完成这些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们就这些方面的阅读体验展开交流,从而明白景色描写的衬托作用、贫困生活的日常表现,还有“穷”的物质体现和精神体现的对比,等等。总之,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阅读启发。
三、以经验为重点,落实阅读积累
现代是一个需要终身阅读、终身成长的社会。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也都需要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深化。学生阅读仅仅依靠课堂指导、教师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阅读、广泛阅读、有效阅读的话题层出不穷,并成为教学纲领文件中的特别强调内容。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没有广泛阅读的自觉性和自控力,导致阅读素养的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此,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积累。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晨读课、自习课等活动中,重视教材文本的重复阅读,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有效积累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课外阅读,通过好书推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组织各种阅读交流沙龙,全面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落实。还有,教师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阐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为学生家庭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引导,边阅读边思考,认真做好文章注释,及时归纳阅读感想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快速有效提升,全面提升阅读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具体的学情特点,科学落实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J]. 郭月娟. 新课程(小学). 2019(03)
[2]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践探析[J]. 张彩云. 新课程导学. 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