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探讨

2021-01-10 00:32徐如霖
科教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高校

徐如霖

摘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师生关系中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然而,师生冲突导致双方站在对立的两面,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基于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发展与不同视角下具体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建构,结合当下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由于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高校师生产生师生冲突,由此,应当通过制度和文化改革扭转学生行为并从准入、考评和专业发展方面提升教师权威两方面进行实践化解。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师生冲突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1.056

Cause and Resolution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U Ruli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in a certa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actorin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s. However, theconflict betweenteachers and students caused the two sides to stand on opposite sid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order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educationandteachingpracticeofourcountry’s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hestudyfoundthatduetothealien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specif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inks,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roke out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verse the students’ educational concepts through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reforms and to improve teachers’ authority in terms of admission, assess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問题的提出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师生关系中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既有一致性、和谐性与合作性,也有差异、矛盾和冲突。师生冲突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表现出的显性行为反抗和隐性心理对立。在师生冲突中,学生和教师未形成学习共同体,反而站在了对立的两面。

其中,高校教师及其授课的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高校中相对于导师与学生这一类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更加普遍存在的一种师生关系,教师以大课堂的形式授课,与学生的相处时间短,接触程度浅,双方的认同感聚焦于课程,课程成为双方的桥梁,由此,师生双方对待课程的态度与做法矛盾,直接导致了冲突和矛盾。基于这一高校师生互动行为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反思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教育史上经历孔子提倡的平等对话型师生关系和韩愈为代表的尊师重道师生关系,宋代书院制中自由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于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师生民主,平等对话关系;国外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则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到“双主体”的转变。[1]其中最为著名的观点包括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指出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2]基于此,师生双方都成为重要的主体。在具体的师生关系研究中,研究者基于社会学“地位——权利情感理论”、心理契约理论视角、主体间关系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均强调建构民主、平等、互惠、发展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形成师生关怀型关系,具体从人文关怀,平等对话,活动时间和发展性评价四方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3]从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出发,人需要实现情感需要,认为情感的满意度与工作效率成正比。基于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教学效率。[4]有学者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对“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这一新教育特征下师生关系平等化,互助合作化,虚实相融的特征,进而组建教师新的职业认知和新型学生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5]

针对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冲突问题,行为意义理论将师生关系行为的内在意义总结为意图,生命意向和内在需要三个方面。师生冲突往往是对行为意义理解的偏差,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参考学生的内在需求来理解学生行为的意义,形成理解性的教育能力。[6]针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的形成原理及突出问题,依恋理论强调要明确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制,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构建良性的教学师生关系等三方面改进路径。[7]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研究者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师生关系扭曲,教学模式固守“半主体结构”,教学内容“去生活化”等现象,指出对话型交往模式和互动合作型师生关系模式两种路径可以促进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8]相关研究从不同理论出发,为理想师生关系是什么和怎样构建两方面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理论支持。

3高校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3.1师生关系的疏离为师生冲突埋下隐患

第一,宏观背景下高校扩招直接造成师生比例扩大,在校生猛增,大班教学增多,不同于学生进入高校前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密切的交往和联系,高校中授课型的师生关系基本呈“上课即来,下课即走”,师生联系的松散和缺乏沟通直接为双方的矛盾冲突埋下隐患。第二,大学生在生理上刚刚成年,而心理上则处于成年的过渡期。作为独生子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视个性的表达,对规则的自觉遵守意识以及教师的管理行为接受度低。第三,高校教师面临教书育人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学校的考评机制,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术研究工作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师生关系日趋疏离。基于疏离的师生关系,师生矛盾很容易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爆发,从而产生类似案例中的师生冲突现象。

3.2师生冲突与具体教育环节直接相关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师生冲突产生于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互动中的矛盾。其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管理与评价制度成为双方矛盾冲突的焦点和导火线。

第一,功利主义的教育是程序化,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的,采取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授内容和讲授形式。整个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成为为社会需要生产合格产品的机器,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在工具理性指引下,一方面,学生以作业量和课程成绩等为依据选择课程,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选课学分制成为功利主义下学生趋利的工具,而对课程本身缺乏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大学课程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以自身发展有用度为标准,有用的学,无用的逃课。考试成绩作为可能影响学生评奖和发展的关键标准,导致了学生成绩导向的学习方式。逃课学生的功利导向学习行为与教师实施教学相悖,由此产生师生冲突。

第二,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引发师生矛盾的重要制度因素。大到校规校纪,小到教室管理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层级的制度管理将师生关系变成权力关系。作为手段的管理成了目的本身,为了实现对组织整体的规范化管理,往往不顾学生需要,制定非人取向的管理制度。这种非人取向的原则一方面为规则的实施提供公平保障,另一方面,使得管理的过程排除感情因素,教师使用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管理的非人性化和对学生的物化激化了双方矛盾,使师生冲突一触即发。

第三,考试评价制度作为当前高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冲突的主要表现。一方面,高校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学期中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逃课行为)引发的教师处分同时会引发学生的对抗情绪,从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另一方面,考试评价结果是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情况参考的重要方面,教师对逃课学生施以“重修”“挂科”惩罚,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中短期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相关奖项评选,长期更是会对学生的深造及就业产生影响,由此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

4高校師生冲突的应对探讨

基于以上对师生互动及冲突问题的解构,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发生在高校范围内的师生问题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主体都密不可分,同时不能对事件进行孤立的认识,事件的典型或看似偶然都蕴含着社会及时代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最后,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谈谈应对高校师生冲突的实践策略。

4.1基于文化和制度改革扭转学生行为

事实是,当前做出逃课行为的高校学生不在少数,更是当下中国高校中相当学生的缩影。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校学生怎么了”的探究更加紧迫和必要。从多年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就可以窥见端倪,“知名高校学生沉迷游戏不去上课被勒令退学”这些“天之骄子”为什么来到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反而丧失了对自我和知识的追求。学生角色虽然由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但仅仅发生在数年甚至数月之间,不能不说与中国教育体制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有关。

“知识改变命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学生“鲤鱼跃龙门”的人生转折点,在此之前,能够变现在高考分数上的应试学习成为“应有之义”。学习和升学在兴趣和自我发展之前,更多体现为“生存导向”。“到了大学就轻松了,想怎么玩怎么玩”成为失去自我和在高压下教师和社会为学生画的饼,这一心理基础成为学生朝向高考冲刺的慰藉,更为进入高校学习后的放纵埋下了伏笔。此外,多年来我国与国外大学不同的“严进宽出”模式形成学生对学习的松懈在制度管理上的漏洞,使得不良行为迅速滋长和扩散。当前,从中学的培养及考试体系到大学的毕业制度改革对这一现象形成全方位的遏制之势,我们期待在教育向内生性回归和学生教育压力的阶段性分散扭转这一学生行为。

4.2从准入、考评和专业发展方面提升教师权威

教师通过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及权威才是实施正确教育行为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根本。韦伯将统治的类型分为三种:一种是魅力型,一种是现代的法理型(合法型),还有一种是结余两者之间的传统型。[9]根据这种区分,他把教育也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魅力型教育,一种是现代的法理型教育,在此之前的统称为传统型教育。[10]魅力型教育所依赖的是一种神秘的、非凡的、天赋的、主观的让人着迷的东西。由此产生的教育学与专业教育学不同,它植根于个人的学识和人格,教师会越讲越津津有味,学生也会被吸引,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知识氛围中。

我们在对师生冲突进行讨论时不能忽视事件由何引发。在导致学生离开课堂的原因中,除了学生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同样来自教师,我们相信学生不会在每一门课中进行逃课或至少不会在同一门课的每一节课进行逃课,那么出现逃课行为的部分,也应当成为教师对自身教学组织甚至教育魅力进行反思的机会。高校对学生的评价逐渐由结果性评价向结合过程性评价转变,而对教师在以教学为主要中介与学生的交往评价机制则仅仅停留在期末的评教中,学期中学生的出席情况和课堂参与度不应成为学校和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评价过程,而应向师生双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生,而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位,至少不是天生的教师。当前高校的教师准入和考评机制往往偏重科研经历与成果,而忽视教学能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基本面向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上没有动力和保障机制,阻碍了教师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权威实现。

以上对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的讨论均基于高校的教育背景,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和发展知识的场所,要在管理层面为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环境营造和科学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提供保障。只有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形成相向而行的教育合力,才能在最大程度发挥制度及主体优势,促进教育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青年项目“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与成效研究”(项目编号:CDA1902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越,潘宝红.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师生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0):21-25.

[2][美]约翰·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版:290.

[3]李战成,刘大革.基于关怀教育理论的师生关系构建[J].中小学德育,2018(12):25-26.

[4]赵晨舒.人际关系理论对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启示[J].镇江高专学报,2019,32(04):63-65.

[5]赵林洁.“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0):77-78.

[6]徐赟,周兴国.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02):104-109.

[7]丁晨.基于依戀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师生关系改进研究[J].成才之路,2020(09):8-11.

[8]杜建军.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04):129-135.

[9]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8-332.

[10]韦伯.中国儒士阶层[M].厉以贤.西方社会教育学文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101.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高校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