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弟
在新教学改革的影响下,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且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然而,当前有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机械式地记忆各种数学知识点,单纯将数学知识讲解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应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一、教学活动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却忽略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實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完整全面地灌输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被动,不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他们长期在被动条件下学习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其数学学习和自身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探索意识来设计教学活动,避免直接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法,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兴奋点,让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矩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寻找一处矩形沙坑或者花坛,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是校园设计师,要在这个矩形沙坑或花坛中放入沙子或者鲜花,那么我们应当购买多少沙子和鲜花才能够在不浪费的情况下将它们填满?”此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就被有效地激发出来。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矩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即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认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数学教学中单纯地讲解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解时,并未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期待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基于此,教师就需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展开探索。
例如,教师在展开2与5的倍数特种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项教学活动:“同学们信不信?只要随便说一个数字,老师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一试。”学生的好胜之心此时就被有效地激活,他们会想方设法想要难住教师。但是无论他们怎么为难教师,教师都能够精准回答出学生所提出的数字答案。随后教师就可顺势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学生所提出的数字一一写在黑板上,并且提出诱导性问题:“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样的超能力,能够快速计算出数字能否被2或5整除吗?”此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一次被点燃。教师再结合黑板上的数字让学生寻找能被2或5整除数字的规律,学生会很快发现能够被整除的数字一般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展开设想把握问题根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直接将数学知识传输给学生,但是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避免直接将数学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设想,把握数学问题的根源,从而根据个人亲身经历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性质”的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设想,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对本节课的预习可以知道圆有哪些特征?”学生就会结合课本中所提出的相关概念来展开设想,如“圆有无数条半径”“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与半径是倍数关系”等等。随后教师就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设想内容,引导其自主探索:“同学们,大家的猜想都很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对自己的猜想内容加以验证,以此来看看所设想的内容是否正确?”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分发给学生,让其结合刚才的设想内容展开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思维得以有效发挥。教师并未给予学生学习压力,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将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所。
四、教学活动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每一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感知数学知识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会呈现阶段化发展特征。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保障实践活动能够涉及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需求,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提高和加强。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更要注意不应将教学内容设置得过于复杂,而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基础能力,要求其掌握好基础知识,再逐步提高其学习难度。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拉近学困生与学优生之间的距离,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