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芬
不管是创新素养还是科学思维,都向学生提出了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保证学生可以利用学科技术进行创新和发明,有效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正是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而应该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这门学科的理解,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熟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自主探究与学习的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落实生活化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共建高效课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研究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普及简单的科学知识,介绍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通过知识学习与实践引导的方式启蒙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求知精神,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教师更应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信任学生的学习行为,发挥引导作用,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认知不够明确,依旧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并未将科学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更别说开发学生的潜能,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最终阻碍其发展。如今,科学学科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教学方式不够有趣。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小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解决自己对大自然中事物的困惑,因此,科学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就目前小学教育行业的现状来说,大部分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小升初的升学率,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而且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有些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科学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往往授课内容比较单一、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没有教学效率可言,还在一定程度上令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科学学科的教育发展。
实验教学依赖课件。虽然专家在科学课本编制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贴合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实验内容,但因学校和老师对实验不重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而且,也有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授课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上课时只是播放相关的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生对未知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并且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然后就要被迫接受实验的学习,难免会导致学生降低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能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教师应当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和调整科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科学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领会“知行合一”以及生活化教学相关理念的内涵,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激励学生主导课堂,发挥主动性,让所有学生参与探究型课堂学习,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提升自我。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且强化其知识应用能力,使之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比如,在进行“燃烧”实验教学的时候,小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如蜡烛的燃烧是由什么引起的?蜡烛的燃烧是从哪个部位开始的?学生的疑问代表着其对燃烧现象的好奇,此时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能够体验思维过程,加上教师的引导与最终解答,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的认知,进而理解燃烧的科学本质与原理,有助于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综合素养。小学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环境。尽管新课改一直强调将实际生活融入教育的意义,但是很多小学教师依旧存在教学与实际脱离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的根本目的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科学学习对于日常生活实际并没有用。
所以,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应该努力结合日常生活,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在教学光的折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将筷子插入盛水的碗中,观察筷子在视觉上的弯折现象,并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在水中放入不同的物品,观察物品的变化情况。在教学浮力知识时,则请学生回想自己在游泳时漂浮的感受。通过联系以上生活实际场景,学生不仅会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还能主动加入实践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另外,任何教学都离不开实践,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往往都是最为牢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相关实践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针对某知识点或主题设计实践内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环境中,认真发现和分析问题,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摩擦起电”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直接在学生面前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入,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验操作,体验实践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总结知识要点与经验。当学生形成思考之后,教师再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原理以及性质进行自由思考,对摩擦起电现象展开讨论,最终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双手摩擦化纤布料,之后再触碰金属制品,学生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静电的产生。完成实验后对科学现象的讨论与思考,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发生的原因,还可以对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迁移,并转化为自身内涵。
(二)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机会
要想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就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建立一个和谐的、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实现学生自主探究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环境,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优化师生关系,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导者,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发展,研究科学的发展规律,鼓励其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科学学习见解。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散。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得到提升。例如,在刚开始接触科学实验的时候,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强,甚至经常没有办法理解科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所以,教师可以努力地创设实验情境。如在“摩擦起电”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之体会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有效地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三)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要積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想做好某件事,自己想要了解科学知识,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才能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使其思维更加具有创新性。
要教会学生自己尝试转变思维方式,比如,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能力,通过逆向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乐趣,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学生尽量地运用自己的横向思维和联想能力,通过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个问题,并且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全方位地尝试研究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也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法。
(四)精心设计自主探究活动
教师和学校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组织更多的科学学科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设计一些科学环境。教师也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积极演示实验过程,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演示和游戏中找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当然,演示与游戏的内容都应该与实际教学内容有关,要贴合实际,循序渐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知识面层次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有能力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在学生积极完成活动以后,要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这样就可以推动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发展。
(五)培育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育最终的目标之一。科学态度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头,只有按照科学态度的要求创新知识内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才具备科学的属性。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接受科学态度的渗透和培养。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要教育学生重视自己的创新观点,加强学生对科学态度的培养。
(六)结合生活实践开展教学
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将生活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科学,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问题,意识到他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存在很多的科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本身就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与实践的机会,以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