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雁钰
劳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其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劳技教育,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还要重在教学生如何从劳动中学会技能、体验生活的乐趣。陶行知先生说:“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给出了很好的解答。
近年来,劳技教育被高度重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该理论与新时代劳技教育的内涵高度契合。本文从融合传统节日、渗透立德树人、勾连家校资源三个层面解读如何使劳技教育知行合一,焕发独有的教育活力。
一、融合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劳技教育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使劳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实际操作又力所能及,学生的创造力就容易被激活,他们的课堂活力也会被成功唤醒。
我们小学的劳技教材上有很多教学内容与我们的传统节日可以融合教学,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剪纸窗花可以与春节相融合。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我们让学生了解春节的风俗知识,从而更加懂得春节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劳技课堂,让学生亲手制作剪纸窗花,动手贴窗花。这样的课堂不同于单纯的动手实践课,它是在了解春节风俗的基础上开展的,课堂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的制作热情会更加高涨,也会学得更自觉、更认真,课堂也能尽显活力。
又如,端午节包粽子。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意义,把教学时间安排在端午节前后。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从纪念屈原入手,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继承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包粽子,让他们意识到包粽子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时,他们学得会更用心,我们的课堂也会散发出别样的活力。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在落实劳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它与“德育”的关系,做到融入德育、渗透德育。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劳动、班级劳动、劳技课堂等途径,在劳技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安全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并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让劳技教育在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彰显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公益劳动弘扬志愿精神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结合学雷锋日、植树节等主题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开展奉献社会的公益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在学雷锋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让他们了解红色经典、传承雷锋精神,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刻感悟雷锋的“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又如,在植树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植树活动,让他们合作种上一棵树苗,为绿色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班级劳动增加集体荣誉感
班集体就像我们的家,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义务与责任为班级的建设出一份力。我们通过组织班级劳动,增强每一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我们每天都会安排值日班长与值日生,在值日班长的指导下,值日生自觉完成扫地、拖地、排課桌椅、进行垃圾分类等。大家用勤劳的双手为班级卫生出力,用辛勤劳动为班集体争光。每当值日当周颁发流动红旗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劳动成果与集体荣誉感的时候。我们利用周一晨会课,让学生带着感恩的心感谢服务一周的值日班长与值日生,感谢他们为班级增添荣誉。假如与流动红旗失之交臂,我们也不会气馁,更不会责怪,我们会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共同督促与改进,共同期待下期的精彩。
(三)劳技课堂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劳技课堂作为劳技教育的课堂教学主阵地,必须在教学技能习得的同时注重学生卫生习惯、安全意识、合作创新、助人为乐、节约环保等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堂上最能体现学生品质的是卫生习惯的培养。每次劳技作品制作过后,总会产生一定的垃圾,我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作品完成后要进行桌面整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技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差异,他们是不同的个体存在,所以在学习任何事物的时候都有快慢之分、长短之别。教师在教学时照顾到的面是有限的,因此,劳技课要改变传统的个体为主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学会技能,增进友谊,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以我们对“纸艺灯笼”制作环节的小组任务安排为例。
a.先一起动手将圆片折叠成小三角,一共20个。
b.一起将一半的小三角粘贴好双面胶。
c.1人继续将剩余的小三角粘贴,1人组合上部,1人组合下部,1人组合中间部分。
d.最后选取小组动手能力最强的学生将流苏与球体组合,同伴可以帮助,其余同学可以将桌面整理干净。
有了明确的分工合作,学生不但完成了彩灯的制作,更懂得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道德情操。
三、发掘家校资源
教育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时代,只有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要素,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教育活力。
(一)家长进课堂增添劳技课堂活力
在劳技教育的教学中,有一些是家长这方面的专家,是技术指导的能手。家长资源是—块宝地,如何利用好这块宝地,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我们要鼓励有专长的家长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包粽子”教学活动中,我们有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和义务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把这样的内容引入我们的劳技课堂,让孩子亲历包粽子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时,我们邀请了家长志愿者共同参加课堂教学。在分小组活动时,家长们进入小组,对组内学生手把手教学。一方面协助教师完成了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家长的进入,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鲜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出乎意料地热情和专注,看得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参与课堂授课家长的孩子,因家长的到来,自信了很多,也让课堂变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课堂的活力。
(二)家庭实践课堂感悟劳动最光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至高目标。我们深切感受到,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但单靠学校是难以承担教育重任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培养孩子的摇篮,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无可替代的功能。
近些年,家长对孩子的家务劳动的观念已有所改变,家长们也开始有意识培养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劳动观念。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不断地将劳动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家长,还要利用一些特定的活动,做好家校衔接,将劳技教育延伸到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实践课,让学生感悟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
例如,学校可以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劳技教育。利用五一小长假,动员全体学生在家进行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我们可以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学生可以根据清单进行劳动实践(见下表)。
这样的家庭劳动实践活动,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更渗透着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实现生活也是学习的大课堂。
劳技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尤其是劳动与技术学科的任课教师,更有义务与责任开展好劳技教育。我们要尊重学生,促进劳技教育知行合一,并要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让劳技教育焕发独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