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第红 廖宇红
摘要:从宏观层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认为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楷模,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从微观层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认为他是新的教学组织的创建者、新的学风的提倡者、新的师生关系的促成者。作为新型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成仿吾;新型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政治理论教育;劳动教育;教研室
成仿吾,湖南新化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郭沫若、郁达夫合称为创造社“三驾马车”,也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先后担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陕北公学党组书记兼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兼党团(党组)书记、华北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是协助老教育家吴玉章创建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调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又转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奉命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恢复事宜。他既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长期奋战在高教战线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成为中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宏观层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认为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楷模,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从微观层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认为他是新的教学组织的创建者、新的学风的提倡者、新的师生关系的促成者。
一、从宏观层面考察
(一)成仿吾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楷模
马克思研究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教育及其发展,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教育学上一些基本问题的答案。成仿吾说:“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问题的理论,是我们研究、考察和进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长期教育工作实践中,我总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自己的工作。”[1]他知行合一,求真致用,称得上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楷模。
1.认为高等教育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关于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列宁的革命反映论,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成仿吾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认为这是对于文化同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最正确最完全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他指出:“教育总是决定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然后又反过来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3]这是对于“教育可以脱离政治”的观点的最有力的打击,也是对于“教育超阶级论”最坚决的否定。超政治的教育,超阶级的教育,与政治、经济无涉的教育,所谓“独立”的教育,“为教育而教育”的教育,在世界上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成仿吾思考中国新型的高等教育,思考中国新型的高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新生的政權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高等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高等教育仍然应该紧密地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使它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空前伟大的任务,成仿吾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一文中谈了两方面的指导意见。一方面,“必须加强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全体人民”[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主义精神更应该大力提倡,以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地提高和普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技能”[5]。社会主义建设要加速发展,国家需要大量培养各种建设人才。他希望一切学校都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得肩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任务的全体人民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又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6]。
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成仿吾反对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轻视实际知识、厚古薄今、重外轻中的做法,主张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态度,研究总目标总任务下的教育内容,并且要经过反复实践,确保育人方向不走偏、高等教育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2.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教育发展的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但坚持党的领导却是一致的、明确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经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既领导整个中国革命与建设,也必须领导中国的教育。作为革命型教育家,成仿吾贯彻落实中央方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他关于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坚持党的领导的观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二)学校党委要对学校中的重大工作实行强有力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校师生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教育任务。”[7]
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从陕北公学成立开始,成仿吾就对高校领导体制进行探索,确立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时陕北公学的组织机构很精简,学校的最高领导是党组,直属党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领导。”[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同时也沿用了陕北公学时期的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高校工作中,成仿吾坚持党对教学和其他各项业务的领导,认为党既要领导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建设学校,也要加强学校工作的领导,深入各项工作,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弱点,把学校建设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大学。他在山东大学第三次党员大会上说:山东大学经过几年努力,进一步确立了党的领导,贯彻执行了教育方针,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同时按照中央指示,高等学校的党员,要进一步学会领导教学,好好研究业务。[9]成仿吾在对中国新型高等教育的探索中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领导,使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体制初具雏形。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10]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校,智育同样摆在重要的位置,同样需要把教学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的劳动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仿吾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正确地具体地阐明了全面发展的意义。我们要培养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11]
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德育排在首位,最为重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教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包括科学知识教育与各种技术训练。体育也不容忽视,包括体操和劳动锻炼。马克思关于教育方针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把生产劳动同教学与体操结合起来”,第二句话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2]社会主义大学,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忽视政治的做法是错误的,轻视劳动的做法也不对,都实现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背道而驰。
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成仿吾落实学生半工半读,使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进一步结合,同时在德智体诸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他对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在德的方面,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在智的方面,应该能独立思考,有创造精神。在体的方面,应该是身体健康,朝气蓬勃。[13]他认为应该培养中国大学生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精神面貌。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
4.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毫不动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毫不含糊。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高校育人目标相结合,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师生的头脑。
成仿吾在中国人民大学分管教学工作时抓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把学科教学和政治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该校各学科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政治理论课,在全国高等院校首开先河。此后,全国各高等院校仿效中国人民大学,纷纷开设政治理论课,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用,重视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功能,建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开辟中国高等教育崭新的发展道路,成仿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也指出,学习马列主义,仅仅读书是不够的。“掌握马列主义的武器首先要改造自己。”[14]“因此我们学习马列主义,不是研究它的詞句,而是学习它的精神实质,学习立场、观点和方法。”[15]学习马列主义要能应用,要用来检讨自己,学会自我批评与批评,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世界,改造社会,首先要改造自己,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学习马列主义而学习马列主义,很容易走进教条主义的泥淖,难以自拔。
他倡导加强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以及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指导各系开设四大政治理论课以及进行时事政策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如思想问题讲座、思想批评会等,党、团支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活动,并主张“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强调高等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要加强学生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16]正如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党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视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这是新型大学的特点。”[17]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成仿吾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邀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校任教。同时,他邀请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教中学,干中学,以学促教。这些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和修养,成了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另外,从195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马列主义研究班,选择优秀毕业生留校深造,从而迅速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满足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需要。[18]
(二)成仿吾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
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论的指引下,从中国特定的国情出发,吸收世界的优秀成果,通过实践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内在要求。成仿吾立足中国的国情,立足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勇于开拓,敢于探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堪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
1.不机械照搬“苏联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高等教育上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党创办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苏联模式”,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有益的东西要认真吸取,以便迅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合中国情况的东西,决不能机械照搬。成仿吾在倡导学习“苏联模式”的同时,强调必须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我们必须很好地学习苏联的经验,使它与中国情况恰当地结合,才能够办好学校,培养出优秀的干部。”[19]“同时,在联系中国情况的时候,还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可只作简单的类比。”[20]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一批苏联专家,担任研究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这门课的主讲老师。在教材的使用问题上,成仿吾与苏联专家产生了分歧。苏联专家一致主张采用《联共(布)党史》作教材,成仿吾却认为,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只讲联共(布)党史是不行的,还需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与实践,评述第一和第二国际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1]遗憾的是,苏联专家固执己见,没有采纳成仿吾的正确意见。成仿吾深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反对教条主义,即使遭受不应有的“批判”,也没有放弃或更改自己的观点。
2.狠抓教材建设,强调切合中国实际
自己编写教材,这是“新中国正规大学应走的道路”。教材的编写、翻译与使用,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成仿吾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
从1950—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翻译讲义271种,编写讲义126种,共出版教材1223种,1778953册。[22]从1952年9月到1956年初三年多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师范大学翻译苏联教材共69种,自编讲义133种,编印辅助教材、参考材料70种,实验及实习指导36种,附图31种。[23]这一串串数字,凝聚着高校教师的心血,说明高校教材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关于教材编译及使用,成仿吾强调要切合中国实际。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就不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他对该项工作提了五点指导意见,其中四点都与“实际”有关。比如其中第二点:“如条件允许,应在使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各先进国家的最新科学成就及祖国的科学遗产,编写切合中国实际的教材。”[24]
3.以实践为导向,重视劳动教育
在人类伟大的奋斗历程中,劳动始终内在于全部活动之中。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改变世界,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不可分割的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取向以及劳动技能水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仿吾就开始探索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一种手段,唤醒了受教育者的革命意识。通过劳动教育,既发展了生产,又发展了教育;既使生产有了提高,也使教育有了更好的效果;既有利于革命,也有利于受教育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承了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以实践为导向,将基本生产技术纳入劳动教育,落实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5],培育大学生劳动报国的本领与热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能没有劳动教育。“学校办工厂与农场,工厂与农场办学校,重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6]他提出,高校要积极、主动与工厂、农场以及政府机关建立合作关系,让大学生到工厂参加生产实习与实际活动,促使他们将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与技能素养。在劳动教育中,大学生培养了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精神,也认识到集体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树立起群众观点。在劳动教育中,大学生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技能素养,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指南针。”[27]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成仿吾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还表现为贯彻落实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针,让劳动人民接受高等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重要的教育理念,几千年来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它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意指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不管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工人上大学念书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教无类”在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工人上大学不再是梦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成仿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职期间,该校招收工人学生。据记载:“人民大学主要培养工农干部与产业工人,同时吸收部分青年知识分子。”[28]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骨干。
二、从微观层面考察
(一)成仿吾是新的教学组织的创建者
马克思说:“当劳动者依计划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他把个人的限制打破了,把人类的能力展开了。”[29]这个道理对于大学教学组织也是适用的。在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的过程中,这位创造社的猛将也创造了新型的教学组织——教研室,为完成高等教育繁重的任务、培养教师的素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和制度上的支撑。
在旧式大学里,教师没有组织,直接与系主任对接。他们根据个人的理解乃至兴趣给学生上课,随心所欲地“发挥”,信马由缰,对学生的学习也不负责任。此种状况,不但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而且滋长了教师的个人主义。新型高等教育呼唤新的教学组织。这个组织要建立在集体主义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组织性与计划性,弘扬集体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成仿吾对苏联的“卡菲德拉”组织研究后,创建了“教研室”这个新的名称与组织。
教研室直接进行一门或几门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研究工作,是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基本组织。它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科研与教师培养。成仿吾以教研室为依托,扎实开展相关工作。
1.组织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工作
组织教学是教研室首要的职能。教学工作包括讲课、课堂讨论、习题、实验、辅导和生产实习等,而教学方法上的工作包括制订讲授大纲、课堂讨论计划、实验计划、习题和答案选集等。教研室有計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增强。而教学方法上的工作的开展与完成,极大地推进了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成仿吾主张通过教研室,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列为教研室的一项工作任务。他说:“教研室主任必须研究教研室的工作,教师必须研究高等学校的教学法,并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办法。”[30]实践证明,教研室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交流、讨论与研究,高校教学不断得到改进,教学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科学研究是教研室另一项重要职能。科研做好了,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即便是高等师范学校,也要重视科研。有些人认为,高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教师,不是培养研究人员,所以不需要科研。成仿吾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指出“教育工作是科学工作,如不研究,就不能前进”[31]。
成仿吾在领导山东大学的任上,考虑到该大学一向以文史见长,积极支持文科各系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他也要求理科各系结合实际,在微分方程、计算机、磁学、晶体材料、微生物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争取后来居上。[32]他说:“只有加强理科各系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学校才有广阔前途,也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33]1961年,成仿吾根据高校的科研方针和任务,组织加强了尖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使山东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重点。在教师们的努力钻研下,山东大学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3.培养新型的教师
中国新型高等教育事业,需要新型的高校教师。培养新型教师的任务,又落在了教研室。培养新型教师,也就成为教研室第三项职能。成仿吾培养新型教师的观点是全面的:不仅重视他们业务能力的成长,而且强调他们的思想觉悟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的牢固的树立。[34]教研室就像一个熔炉,教师在其中得到铸造,得到培养,得到成长,得到提高。
成仿吾注重发挥教研室的指导作用,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教师之间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思想理论水平方面,他認为教师一定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针。教师要“树立共产主义觉悟、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35],做到为人师表。在教师业务水平方面,他认为“教师的业务是教学,除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外,同自己业务有密切关系的方针、政策、指示、决定,以及业务工作上的具体经验,都要进行学习和研究”[36]。教师怎样提高个人的水平呢?他强调教师一定要订计划。计划要严格审批,教研室讨论,系审批,每学期或每学年修改一次,教研室每月检查一次。他倡议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习外文,要懂外文,“外国文一定要考试,不及格再学,及格通过”。他还主张教师要学点教育学,认为教师不懂教育学是缺点,要在一定时期组织些教育学方面的报告。[37]
(二)成仿吾是新的学风的提倡者
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治学态度问题,是工作态度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38]。没有良好的学风,大学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大学,也培养不出合格的建设人才。新型高等教育需要营造新的学风。成仿吾指出:“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大学,要树立新的学风、先进的学风,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39]
作为新的学风的提倡者,成仿吾认为在学风建设上应该提倡四种精神。
1.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树立新学风最主面的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反对教条主义,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之一。离开了实际,理论将变得空洞;离开了理论,实际将变得盲目。成仿吾指出:“先进的学风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40]
理论和实际怎么样联系起来?又怎样才能实现理论结合实际?成仿吾引用毛泽东的论述,说理论和实际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是有的放矢,一是实事求是,一个是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间去,一个是从实际中间找出事物的规律,创造理论。[41]
为了营造大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要忘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不能关起门来不管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要时刻不忘记把我们所学的东西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去”[42],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抓住事物的规律性,来提高和发展我们所学的理论,使这些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更加有用”[43]。
2.独创精神
毛泽东提倡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就是成仿吾提倡的独创精神。古往今来,新社会的创造者,都是敢想敢干的人,都是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成仿吾进一步指出,他所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风格的独创精神,“从前的人没有做过的我们敢做,从前没有人想过的我们敢想”[44]。当然,他所说的敢想敢做,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按照事物本身的面目去认识客观世界,去改造客观世界”[45]。在成仿吾看来,这才是正确的独立思考,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独创精神。
在提倡独创精神的同时,成仿吾明确反对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要全面看待事物,掌握各种事物矛盾统一,认真地分析。
马克思提倡的独立思考,毛泽东提倡的敢想敢干,其实都与实事求是的精神联系在一起。所以,提倡独创精神,同时也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把独立思考变成不切实际的浮夸或空想,那不是成仿吾提倡的独创精神,是他不希望发生的情况。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人要有批评精神,要敢于批评。革命者无不具有敢于批评的品质。马克思更是敢于批判一切,凡是错误的东西他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地进行批判。
然而,光有批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正确和错误是矛盾统一,有成绩也有缺点,正如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缺点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待缺点和错误,要有正确的态度,“公开承认,揭露和分析产生的原因,认真加以改正”[46]。
4.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刻苦钻研方面,马克思是学习的榜样。马克思本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博学,二是独立思考,三是深刻。[47]他的特点的形成,跟他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也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任何一点调皮都不行。[48]
中国的大学生,应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力争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科学发展不起来。“要钻进去,一定要有学好、研究好的劲头,要培养这种劲头,赶到世界的前面去。”[49]
(三)新的师生关系的促成者
师生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这个问题认识越到位,校园会越和谐,学生的学习收获会越大,高等教育也就越成功。
成仿吾着重师生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尊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尊重他们就是尊重他们的劳动。连过去的中小学教师都要尊重,社会形成尊师的风气。另一方面,是对真理的坚持。[50]如果教师讲的不是真理,学生也可以提出善意的批评。教师爱护学生,也要坚持真理。
他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是所谓的师徒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买卖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构成了障碍。所以,他积极建构新的师生关系。
1.促成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积极的建设者,需要用社会主义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去教育他们,因而师生关系不能不是基于民主与平等的关系。而要促成這种新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提高广大师生的社会主义觉悟。新的师生也是一种同志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只是年龄有差别,‘闻道有先后’,特别在政治上是完全平等的,而在学术思想上是可以争鸣的。”[51]因为是新的关系,“所以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的友好团结的关系”[52]。1959年,他在《高等教育十年辉煌成就》中高兴地写道:“我们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正在健康地发展着。”[53]
2.反对“庸俗的作风”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太正常的状况,该批评的不批评,该自我批评的不自我批评。成仿吾称之为“庸俗的作风”,要求予以克服。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建立真正的革命的师生关系。学生有错误,教师应及时指出,进行严格的批评,如果教师有缺点和错误,学生也要善意地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研究。
作为新型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成仿吾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的基础上结合党情、国情与学情,探索出一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54]。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和完善是一笔珍贵的遗产,是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最新的切实的参照,对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深刻的启发。
参考文献:
[1][2][3][4][5][6][9][10][11][12][13][14][15][16][17][19][22][23][24][25][26][28][29][30][31][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成仿吾.成仿吾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6,96,99,100,100,117-118,224,230,223,233-234,37,37,119,70,57,54,83,85,91,93,58,44-45,81,88,179,162,181,152,133,120,128,128-129,129,129,129,131,132-133,133,108-109,109,139,139,139.
[7][20][21][34]余飘,李洪程.成仿吾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531,466,466,473.
[8]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1.
[18][32][33]宋荐戈,李冠英,张傲卉.成仿吾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86,108,108.
[27]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6.
[54]段妍.“把学校建设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成仿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教育研究,2021(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