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青
一、 什么是信仰?
基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语境,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因为缺少宗教意识,被定义为没有信仰的文化。回溯人类文明史,信仰也往往和宗教密切相关,在阐释文明的起始阶段,宗教几乎是信仰全部的内容和主题。 随着科学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进步,带来无神论时代的到来,但信仰却从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得不说,信仰不仅具有“神性”,根本就是一种“感性”,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类个体的终极价值追求,表现为对某种观念或学说的内在确认,并统一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上。
“信仰”更多地带有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信仰的开启源自于个人“内心接受”,并伴随生命进程,信仰或可超越信仰对象的现实,而具有超验性,乃至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最终统一起认识意义和价值意义,决定了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信仰既无形又极具力量、既超验又真实可靠。所以,有人描述“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古斯塔夫·勒庞。也诚如时代所赋“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特别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信仰的力量也特别体现于共产党人身上,“信仰:共产党人的精神之基”“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高举过头顶的信念。”这既是对共产党人的要求,也是基于“信仰”所具备的终极力量的体现。信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关怀,无论何种文化种族、无论国家个人,“信仰”都始终在。
二、“青年信仰危机”研究的现状
任何一种信仰,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遭遇取信和坚守、疏离和背弃,而当出现较大范围的淡化或放弃以往的信仰的时候,即出现“信仰危机”。与西方语境下中国缺失信仰逻辑相同,“信仰危机”与信仰虚无不能划等号。
信仰的构成包括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方式三大要素。所谓“信仰危机”都是指向信仰客体,即信仰的内容。通常信仰危机的讨论,是围绕某种信仰客体而展开,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发生群体偏离,或者对信仰客体发生行为上的改变。
选取CNKI知网1977-2021年文献,以“青年信仰危机”(图表1)和“信仰危机”(图表2)为关键词检索,得到论文数量分布、主题数量分布图:
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增多高点,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表明此时“信仰危机”的危险性已引发全社会的警觉,才有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强调理想信念问题,以及后来持续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对比之前年份,此类研究显得相对平淡,之后几次研究数量峰值表现为社会主流价值认定下展开,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约束特征,而非单纯意义上的“信仰”问题,更不是没有信仰问题。
文献主题分布,排前三位:信仰危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信仰危机研究重点指向内容。当前讨论的信仰危机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当下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也是国家体制层面的政治信仰。它不能完全等同于基于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信仰,也不能取代成为人类精神信仰的全部。
第三、统计表内全部主题中,又有近半数指向大学生及信仰教育,表明对信仰危机问题关注群体是大学生,他们是“信仰危机”的承载群体。一则说明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突出,又因相对聚集社会影响比较大,加诸互联网传播效应,无形放大了危机的危害。也部分说明,当前信仰危机研究面较窄,基本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并不针对一般性信仰特征、信仰养成等问题的学科性研究。
三、 加强“信仰”系统化研究
当代青年信仰危机,实质是一个政治信仰危机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青年政治信仰不科学,因为年轻对信仰社会性、历史性、多样性理解不足;第二,青年政治信仰不坚定,世界的快速变化、文化多元化,冲击着青年人信仰选择;第三,青年政治信仰不纯粹,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信仰对一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信念要求,需要较其它信仰更高的批判性和超越性,青年人更难达到这个境界。概括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溶入当代青年内心深处才是真问题、真研究。
那么如何才能臻化信仰危机问题研究呢?目前学界对信仰危机研究,从理念到实践,都是侧重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出发,从属于主流价值认定、为政治服务视角下的信仰危机研究,少见有建立在社会科学分类研究基础上的的信仰危机研究,在信仰学研究系统化和学科建构上更显不足,因而提供给政治信仰危机研究的支撑也不多,致使改善或解决政治信仰危机的手段和办法就少了一环。目前的办法基本基于经验和实践套路的总结,仍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即常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理论,也是仅在于我党的思想政治体系的方法论里 。
理论上区分信仰危机和政治信仰危机是有必要的,在实践中以政治信仰取代全部信仰也是不足取的。信仰作为一种复合性文化现象,始终伴随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常扮演重要角色,其产生发展变化也有其自身特点,有其系统复杂性,二者在学理上加以区分是科学的。其次,以政治信仰覆盖信仰研究,会妨碍实践中政治信仰危机的解决。信仰的一般性特征和普遍规律研究尚显不足,其底层逻辑、学理指征研究不透,现阶段泛意识形态化是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要想提高政治信仰研究水平和实践指导性,还需要从“信仰”研究的底层逻辑出发,用更为严谨和科学的对信仰研究的丰硕成果,来支撑政治信仰的树立和培养。第三,政治信仰危机泛化为信仰危机,用政治信仰的缺失来标签青年人的信仰选择,是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的。政治信仰缺失标记为青年人没有信仰,有悖于信仰的价值,实际上是在去信仰化,从根基上否定了青年内心的认定和自我的存在感,是很危险的。以此为逻辑起点研究青年人的信仰培养,不真实、肤浅,也不可持续。
科学地掌握信仰的一般性特征和普遍规律,是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是解决青年政治信仰危机的科学武器。
【参考文献】
① 《论信仰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刘建军 《山东大学学报》2021.4. P20-37
② 《青年群体“信仰风险”的提出与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刘又嘉 刘剑锋 《中国青年研究》2020.1.P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