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丽
摘要:“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诸多影响,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教育转型,关键挑战来自伦理、教学和学术三个方面的挑战“人工智能与教育”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并从人工智能应用教育和教师能力两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一方面,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护数据隐私。另一方面,希望教师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教育;教师发展路径;分析研究
1人工智能对技术教育教师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的“旺盛的能量”和优越的记忆,而且展示了强大的感知、判断和进化能力。2016年,IBM正式宣布,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将以沃森教师的身份进入教育行业。根据一些学校反馈,“沃森”助教通过在线平台为学生输出知识和回答问题,显然比人类助教的回答更全面、更快,他们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远远超出人脑,知识输出也包罗万象。
其次,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虽然智能教育技术使我们的教学环境变得更好,教学设施和设备变得更加先进,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但对教育技术的过度重视,也使得教育的本质逐渐趋于淡化和空洞,教育逐渐变得空洞。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像人一样的机器,而是像机器一样思考和行动的人。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迫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必要的专业技能,甚至仅仅以教学环境的智慧、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电子化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情感、审美、同情心、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复杂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育中会逐渐失去人性,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过度的教育技术化不仅没有充分重视教师角色的主体性,而且对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弱化教师人格内涵在育人中的作用,弱化教师的教育目标。
第三,如果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可能会在教育过程中造成教育障碍,使教师出现心理危机。虽然人工智能在一些工作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如自动设置问题和批改试卷、获取和收集学生信息、准确推送学习资源、分析和评估学习效果等。但是,人工智能仍然存在许多弱点,主要体现在“缺乏人性”,如善于收敛思维但缺乏发散思维,缺乏复杂的沟通能力,缺乏移情、好奇等情感,缺乏综合能力,无法像人脑一样运用一切。多元智能理论的"父亲"加德纳概括了人类的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内省智能和自然主义智能,人工智能(ai)缺乏情感和自我,难以理解这一基本任务。特别是高职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在自我认知与管理、学习与沟通技能、情感与心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其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人工智能完全无法唤醒学生的心智和个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或简单地依赖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时代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
2.1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首先,人工智能时代是建立在大数据之上的。因此,大数据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取的自然数据,包括与学生的交流、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研究数据,是教师在不断学习知识和思维技能训练中获得的数据。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教师的教学发展能力,对教师经验的积累起到支撑作用。
其次,从经验的角度来看,中职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的工厂工作经验。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经验还不足以使教师胜任教学工作。教师还需要具备人工智能企业和人工智能研发的实习经验,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学习的经验。通过经验的迁移能力,教师可以成长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综合教育者。并将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三,从反思机制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来说,通过学生、同行、企业、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专家和自身的反思,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学能力的不足。最后,从动力机制来看,应分为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一方面,在国家外部激励方面,人才强国战略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使教师有所作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正在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建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政府开始精简管理,下放权力,使教师能够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从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方面明确每个时期的目标,争取外出培训和企业培训的权利,积极参加教学竞赛等活动,加强自身发展。
2.2更新内容体系,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入手,开发新的课程、算法和课程,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MOOCs、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逐渐引入教学模式。单一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应主动参与网络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动态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相互沟通、讨论甚至辩论,获得新的理解和理解。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的变化。Ai+教育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智能评分、自动翻译等,将取代教师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创造性技能和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上。所谓创新,是指将新思想、新方法付诸实践,完成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活动。
2.3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标准
第一,在政府的领导下。政府应赋予人工智能专家和公司制定评估标准的权利,并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公平和歧视作用,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量化,起到督促作用。
其次,应根据人工智能团队的建议,为建立动态教学评估标准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形式,建立实时教学评价。例如,人工智能可以用来从眼睛跟踪和面部表情监控中及时收集教师的教学数据。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以行业为主体建立教学评价标准。因为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各省应尽快建立大数据平台,对各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监测,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各省市应交流评估标准,以达成最有效的计划。
最后,职业学校是标准的执行者。评价的内容不是基于教师的学术背景,而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高职院校实施评价的目的是鼓励教师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有一个更宽松的环境、更愉悦的心情和更持久的教学改进动机。
3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未来的教育环境将更加智能化。教学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或学习模式,善于有效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军.技工院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14(16):96-97.
[2]陈国元,谭绍晶.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现状与分析[C].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