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娅晴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众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生了“就业难”的这一现象。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可明显发现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较低,核心竞争能力较低而难以实现就业,众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这一问题。因而如何在展开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成为了当下高校、高职院校教育中所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则对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难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建议,以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隨着当下我国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逐渐朝向着大众教育转变,虽然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知识分子群体规模,使得国人的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得到提升,但是却也导致了就业形势越发严峻[1]。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大学生在学校生活期间却未能重视对自身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导致了“毕业就失业”的这一尴尬问题,如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1.就业竞争力分析
“就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是英国学者Beveridge于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指的就是个人受雇主认可的这一能力,而随着社会的演进,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如今已成为了代表人们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与要素,且在后续,其内涵与具体的要素不断得到优化。如在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中就将“就业竞争力”划分为了6大要素,包含着基本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同时,不同的学者对于就业竞争力又有着不同的认知,甚至在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了可雇佣性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就业竞争难的问题分析
2.1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合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多的需要满足招聘条件、能力过硬、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如此一来,大学生在入职工作之后也能够更为迅速的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用时相对较少,付出精力较少而回报较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期难以招聘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大学生们也难以应聘到自己理想的职位。究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虽然与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有关,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用人单位不愿意耗用大量的时间来培养大学生,而大学生初入社会,即便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实践工作经验的缺失,与用人单位不符的专业能力都将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低。
2.2就业指导课程缺失吸引力,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不重视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相应国家创新创业的要求,众多高校、高职院校设置了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然从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规划教育,并没有依照学生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个人心理状态来进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教师的就业指导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难以投入精力到该课程的学习中。除此之外,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认知不清,对于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清,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处于一种模糊、迷茫的状态,导致了学生不重视学校所安排的就业指导课程。
2.3就业迷茫与逃避就业
在根据部分学者的调查研究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问题还表现在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并未认真思考自身的未来,对于就业、择业处于迷茫的状态。大学生毕业后并非只有就业一条路可走,还可选择升学考研,这就为部分大学生延迟就业提供了机遇。学生在毕业时期,未能选择就业,而是选择升学考研的人大有人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就业竞争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的这一问题。事实上考研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考研能力,选择考研可能抱有着侥幸态度,但更多的是其逃避就业的体现。究其根本原因来看,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职业规划能力较低的体现。
3.新时期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3.1强化学习力度,提升专业能力
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在踏入社会后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并为之努力,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专业能力发展水平。因而在校期间,大学生就需要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从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与自身能力方面出发,分析就业前景以及自己的优势、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自发性的主动的学习,更好的去掌握专业知识,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4]。学生在学习期间,还需要明确出入社会后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与在校期间的重视学习有着一定区别,因而,在校期间除了积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基础胜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基础胜任能力。如此一来,当学生进入到社会中也将更快的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入职后可真正将自身的专业能力用于实践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2以就业竞争力来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在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一种概念。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指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①核心竞争力:这是大学生可持续就业的发展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中的最根本能力,具体包含着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度、实践能力与发展潜能等,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②基础竞争力:即大学生可以承担的某项社会工作的基础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被雇主所发现的并认可的潜能或者素质等,其中就重点包括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③环境竞争力:同样是决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环境竞争力主要包含着学校、家庭、社会等等方面的内容。三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针对于以往高校、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流于形式,学生难以在课程中得到实质性帮助的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利用“就业竞争力”来对大学生进行授课,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优势条件与不足,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5]。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專业知识的掌握牢固,实践技能水平,学习能力,能吃苦耐劳品质,可主动学习等,大学生们的家庭状况,家人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学校所能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平台等,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将有着明确的定位,提升了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可很好的跟进教师的思维,做好职业规划,进而可很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3.3更新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难问题有着积极作用,这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来共同努力,更新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帮助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摆脱就业迷茫,而对于执着于考研的大学生人群,教师、家庭等需要合理对其给予心理指导,询问学生考研的原因,在支持学生提升学历的同时也要避免学生逃避就业,本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原则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而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于学生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与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定位,未能重视提升就业竞争力、未能重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就业迷茫与逃避就业等。因而,当下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和家庭都需要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薛英利.基于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农科英语教学分析[J].核农学报,2021,35(07):1732.
[2]孟利明,王露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8):332-334.
[3]张海洋.河北省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1(06):54-55.
[4]郑素晓,王力伟.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22):120-121.
[5]孔祥魁,樊翠红.长江大学社体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