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产生不同于单纯的问题提问,它是课堂实验中一个学生为了深入探究某种事物的存在本质或发展规律,结合真实的课堂实验教学情境和自己原有实践经验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疑问。
一、实验课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有效生成
(一)问题产生的主体为学生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实验看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发现实际问题和突出表征解决问题,已经是一门实验教学课的起点,教师往往努力追求实验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取向下,类似的科学实验教学指导用语已经开始频繁出现:“我们的馒头遇碘变蓝了,那么其他食物遇碘會怎样呢?”就会让很多学生被这个实验题目所吸引想从头开始再去做实验。“铁钉放在硫酸铜水中会质变吗?”以上所有罗列的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看上去自然,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不难看出,任课教师用这样的观点引导,实际上已经完全省略了学生问问题的这个重要环节,而是直接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这似乎不太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发展。反之,如果我们把一些实验需要的材料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自己问:这些东西遇到碘会是什么样子呀?老师要干什么呢?这虽然有时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但正是如此,学生自己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时也已经形成了一个表征性的问题,接下来的学生探究问题实验将会是一些学生自己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
(二)问题形成源自真实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首先要能够完成对自己所学习知识的本质意义上的建构,即能够达到对某一事物所反映的基本性质、规律的认识,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在面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进行感受、体验。在这种情境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把已经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教授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原型,引导学生探究。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原型更多的仅仅是一种实验科学材料和实践工具,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提问。“我突然发现老师放在讲台上杯子里的那颗土豆刚开始上课时是浮在淡盐水上,怎么现在会沉下来呢?”“老师,你昨天晚上让我看你养的蝌蚪,今天一睁眼看不见就怎么少了4只?”从学生自身的教学观察和实践体会中分析得出的这些问题,无疑也将会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强烈兴趣,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学习价值。
二、促进探究性问题的有效生成
(一)基于单元教学确定延伸点
在一般科学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形成一条基本的教学知识主线。这是以对基本教材或教学课程的具体知识解读点作为教学基础,把基本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相互能融会贯通,从而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基本知识链,即涵盖教材各个教学主题的基本知识线索。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各个细节知识点连接起来,对其中的各个细节内容进行深入浸透,然后在这个知识链上不断寻找重难点。比如,在水温的变化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温度。如,“如何对水的温度进行测量?”“在融化的水流过程中为什么流水会逐渐形成一些水珠?”“水和蒸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通过一些科学细节的优化补充,逐渐形成更多的能充分体现科学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的科学研究理论主题。
(二)重点对实验现象的不同进行研究
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和实验现象的差异。例如,在《它们有没有吸水》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预习材料的吸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询问学生实验有没有问题,这时,学生就会告诉教师实验的基本情况。在其后的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差异,学生就会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就会告诉学生实验的基本情况。
(三)以问题为前提开展教学
在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时,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来捕捉学生的兴趣。如,拿两块磁石,把它们放在一块儿,让它们自由地吸在一起,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这两个石头放在一起就会粘在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目光锁在了石头上。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两块石头放反了,还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吗?”同时,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小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散思维,对磁体的极性和相互作用等现象进行观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各自的任务。最终,教师归纳每个学生观察研究的总体结果,一并进行综合评价,纠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四)帮助学生明确和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讲的课学生只能表示意会,不能真的理解。有些教师还会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证,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而这时,学生就很容易语无伦次,甚至恐慌。这时,教师就应该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把问题彻底弄清楚,并及时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当教师逐渐发现学生在做实验时自己可以做得更快更放松,就可以对他们大声说:“嗯,太好了!那么你们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时,学生的猜想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师再一次将学生的实验想法稍做改变:“温度真的会影响盐溶解的速度吗?”这样,一个在科学课堂上有效的猜想问题也就产生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会有提问,但并不能将每一个学生都提问到。学生在这种探究性的实验中,就会提出新鲜的问题,探索新鲜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知识已水到渠成。小学实验科学课程应作为学校核心教学课程,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提问和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探究性强的实验科学课程所带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动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从实现学生的一个“问”开始的科学探究,也就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过程的开始。
三、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性实验问题的研究,对促进科学实验的正确有效地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探究实验中的内容,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学习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