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存洪
学生有“同桌”无“同学”。中小学课堂是传统的“秧田型”结构,学生坐在自己一平方米左右的小空间里,他们既是这个小空间的主人,也是这个小空间的“奴隶”。课堂上,师生之间纵向联系多,生生之间横向联系少,每个学生只能看到前排学生的后脑勺,也导致课堂缺乏交流的心理氛围。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中小学的课堂特征,那就是“单干”。上课的时候班委会完全不起作用,班干部全部处于“静默”状态(班干部只在课外组织活动时起作用),即便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坐在一起,这个时候班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静态的群体背景”而已。不“同学”也就罢了,比这更严重的是,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同室操戈”,“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之类的“班训”就是这种班级生态的真实写照。
学习应该是同伴互助的过程。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因素:父母、教师、同伴。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年龄越大,同伴影响的作用越大。《儿童心理学》一书的作者鲁道夫·谢弗说:“我们已知的是,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到一定年齡后,甚至将渐渐超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以20分为满分考察学校中各种关系的凝聚力,发现同辈人关系13.7分,得分最高;师生关系9分;学生与班级的关系11.4分。可以说,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伙伴互助的过程。
可能会有人问:“那学生之间就不要竞争吗?”竞争肯定要,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但问题是,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竞争?也许百余年前美国作家西顿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西顿创办青少年野外学习组织——印第安林学知识小组,他提倡“非竞争性质的比赛”:男孩不应把其他伙伴当作敌人,而应与时间、空间、自然力等进行比赛;比赛目的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努力提高自己。
进一步说,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会在一个班里面搞得你死我活、鸡飞狗跳,他会鼓励学生抱团发展,鼓励学生与兄弟班级开展良性竞争。在一个班里面,相互倾轧,我有好的学习资料或解题方法,秘不示人;你考好了,会让我感到愤懑,这样“内卷”的班级注定是走不远的。
让“同桌”真正成为“同学”。一是引导学生尊重差异。教育肯定不能只有分数。不要单一地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价值,甚至厚此薄彼。有些同学可能一时分数低一些,但因为他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日后取得了大成就,这方面不乏其例。教师要做出榜样,不能只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要让全班学生都知道,差异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合理控制班额,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大班额的班级里,课桌椅多,密度大,学生走动十分不便,所以课间活动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局限在自己座位旁边一小块。相反,小班额的教室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同伴关系。在小班额教室里,桌椅相对较少,过道较宽,课桌的前后间距也较宽,学生出入非常便利,便于学生互动。互动多了,自然就有感情了,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会减少,合作互助会增多,进而班级凝聚力会增强。三是定期调换座位。无论班额大小,都是座位邻近的同伴关系较密切,座位远离的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较疏远。因为人在建立友谊关系时会使用邻近性原则,也就是说,空间距离邻近的人们更容易建立友谊。教师应采用多种座位编排方式,比如男女生围坐式、互助共进式、自由组合式,还可以根据学习项目的要求临时调换座位,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同伴座位邻近。四是学生干部轮值。一般地说,学生干部的同伴关系明显好于普通学生,为了密切学生的同伴关系,班干部要实行轮值,打破“终身制”。“班干部”岗位是班级的公共资源,既然是公共资源,它就应该为全体成员所共享,而不能为少数成员所独占。◆(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