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社区精细化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10 00:13林培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林培

摘要:社区作为社会的微小窗口,是问题和矛盾集中展示的平台,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已不再适用当下的最新情况,需要转变治理方式,树立精细化治理理念,将其引入社区治理之中,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以问题为导向,实行‘精准’和‘靶向’治理,提高治理实效,以社区的“善治”推动社会的“善治”。本文以罗源县社区精细化治理为例,重点研究罗源县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问题,剖析其成因,提出完善罗源县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精细化治理;县域社区

一、引言

从社会管理体制出发,目前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良管理体制,对精细化管理来说,面临难以协调的障碍,部门之间、流程之间具有分割性和利益相对独立性,难以形成无缝隙的统一、协调机制。[1]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治理作出新变化,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而社区作为社会的“微小窗口”,是社会进行精准治理的首要关卡,也是展现社会治理成效的关键平台。社区精细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基层实践,是可供今后的社区治理选择的一个道路。本文以罗源县为例,探究罗源县域社区精细化治理在实践方面的困境,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为县一级社区进行精细化治理增加可供参考的经验借鉴。

二、罗源县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问题及成因研究

罗源县下辖13个社区,近年来,罗源县借力“网格+”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在完善社区治理架构、改进社区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治理理念尚未完全转变,治理主体的协同化程度不高。受传统观念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治理主体虽然对精细化治理理念有一定的认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看到传统粗放式管理的影子。就当前罗源县的社区治理主体而言,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中,但每个治理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导向和参与状态,仍缺乏协同共治的意识,在社区精细化治理效果上尚未形成合力,没有产生“1+1>2”的效果。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治理的制度规范尚未健全。虽然罗源县已发文要求制定县级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不论是组织架构还是人员分配,都还是能看到政府在其中存在的影子。从整体来看,制度规范尚未健全,治理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缺少细化的标准。一些治理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一些考核指标只关注“有没有”,而忽略了“好不好”,对于满意度的测评往往是流于形式的“皆大欢喜”的结果。

三是信息建设基础薄弱,“大数据”平台尚未建成。罗源县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原有的信息基础较为薄弱,治理主体在平时的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更多的是依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各类APP,尚未建成“大数据”平台。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平台仅仅只在信息发布和信息查询方面发挥作用,加之各类信息系统平台“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无法满足精细治理的需求。

四是受限于某些历史问题和现实条件,治理保障能力不足。罗源县作为曾经的“贫困县”,先天经济基础薄弱,无法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也影响了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作为县级城市,罗源县对专业性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市级及以上的大城市,虽然有人才引进但没有将人才资源深入到社区运用到精细化治理中。

三、完善罗源县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构建多元互动的主体关系。持续增强各治理主体对精细化治理理念的认同感,树立多元合作的理念;合理定义政府治理角色,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将一些具体的公共服务性的事务交由社会组织负责,助推社会组织成为有力量的治理主体;通过“以熟带熟”的方式,引导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使其在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民间性、互助性的特点,与其他治理主体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的整合优化,以优质的、人性化的服务为纽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紧密联系,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整体实效。

二是设计标准有效的体制机制。构建标准理性的治理主体沟通协机制、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多种机制为一体的完善的治理体制,使之发挥出机制机制的最大合力效应,为社区精细化治理“保驾护航”。坚持信息公开制度,以信息化手段使更多的社区居民或其他监督主体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在结果监督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监督,最大限度的减少问题的发生,同时运用好监督结果,为后续奖惩提供重要依据。在精细化治理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考核,注重对评价考核的结果运用,把评价考核贯穿落实到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各个环节。

三是引入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立足罗源县信息基础薄弱的现状,分两步建立社区治理信息平台,前期先建立基础数据库,在已掌握的社区各类基础信息的基础上,拓宽信息收集面,深入挖掘信息源,建立完备的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若社区精力有限可引入第三方共同收集,以此获得更全面、更精确的数据;后期在基础数据库建成的基础上,可将社区治理各环节融入其中,形成一个集成了社情民意的收集、社区需求识别、综合治安管理、监督评价反馈等内容的系统完备的社区治理信息平台,并持续优化改进,方便进行数据信息研判,进而精准施策,让信息数据多跑路,实现服务零距离。

四是提供专业有效的治理保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立足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积极发挥社区内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采用“PPP模式”,通过与社会资本或企业的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将人才资源往社区引流,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使之成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智库”。

参考文献:

[1]麻宝斌,李辉.政府社会管理精细化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31.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伯顿“二分法”在中国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