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晓旻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学科获得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着力探寻相关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培养路径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能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我们能否顺利绘就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抵达伟大中国梦所昭示的未来。所以,进入新时代,加强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基于此,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部在新课标中正式提出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
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为抓手,培育学生坚定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政治立场,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科学精神
新课标指出,科学精神就是公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面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面对的问题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国家、社会谋取利益。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法治观念,并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尊重和认可法律。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高中生更应通过学科的学习打好法治基础,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成为法治建设的积极实践者。
(四)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教师需着力借助课堂主渠道,从班集体开始,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其次,还需在课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国家事务的积极性,积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困境
教师是否具备核心素养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能否切实落地。然而,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能力不足使得培育效力大打折扣。
(一)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能力不足
首先,教师未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核心素养重视不足。受应试教育和课时主义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对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未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仍然围绕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其次,教师未充分结合核心素养去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纵观历次课程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培养目标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育人的转变。但是,教师未能将核心素养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教材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挖掘。此外,教师教学方法未发生实质性转变。教师从原先的满堂灌到满堂讲再到满堂演,课堂氛围好似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学方法依旧带有传统教学色彩,并未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二)学生主体能动性不够
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呼声不断高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备受批评,但在多地实践探索中,其结果仍然与预期有差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互动的情境中实现“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从而促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学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都有深刻影响。但是,当下一些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直接阻碍了师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本质上依旧遵循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定位不准确,直接削弱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培育核心素养能力
首先,教师应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具体来说,教师需与时俱进,博览专业书籍,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在理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其次,教师应全面把握课程价值,特别是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在挖掘教材价值时,理应关注到学科知识“相对于特定学生”的育人价值。只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特定学生形成意义联结,教学内容才会对“特定学生”产生育人价值。
再次,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有意义的学科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应对情境的能力和品格。教师应努力构设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授“人民政协”这一框题时,就可以大胆让学生来模拟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参与到政治协商中去,在模拟活动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加强学生主体能动性
一方面,教师需努力提升核心素养培育能力,激发学生内驱力。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应自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起到的是助力作用。围绕核心素养,学生更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其理解。在教师创设的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情境中,自觉主动学习,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优化教学评价
为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应主动优化评价目的,重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改变以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代之以注重师生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获。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发展时,也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不以最后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还应关照到学生在学习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馈。
其次,优化评价主体。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学校可以将师生纳入评价的主体。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多倾听师生的心声,了解他们遇到的难点和意见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为核心素养培育服务。
再次,重视教学实践。以往评价侧重于知识评价,忽视实践环节,这同有悖于思政课核心素养理念。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基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例如,学校可以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结合成绩和实践加以评价和巩固核心素养培育成效,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期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李鑫霖.基于學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王鉴,王文丽.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8(01):72~73.
[4]李煜晖,郑国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02):84.
[5]周彬.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