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臣 朱偲璇 王思允
摘要:当下浙江正处于老龄化加速阶段,由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独居、夫妇老年人家庭的增加,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社会化提供是一种趋势。虽然浙江省也在加速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但是,护理服务业存在专业护理人才缺失,费用高护理服务质量差,服务供给和需求不配等问题。本文从加大保险支付比例和支付范围,培养专业人才,信息公开化等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 长期护理 现状分析 浙江省
一、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状况
根据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0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6万人,占13.27%,比2010年上升4.81和3.93改百分点。说明浙江已处于老龄化加剧阶段,预计到2030年,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并且,浙江省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现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率明显高于城市。2019年末,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推测为7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99%。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35人,比2010年的2.62人减少0.27人。由于家庭人口规模持续缩小,说明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大幅衰退,亟需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二、浙江省内长期护理服务发展状况
根据浙江省公布的《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路线图,预计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一)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政策内容
1.参保和保障范围
试点阶段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重点解决包括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在内的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其中,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经过不少于180天的治疗,经评估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的参保人员,自评估结论决定次月起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2.筹资渠道
浙江省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通过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医保基金适当划转、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通过财政等其他筹资渠道,对特殊困难退休职工缴费给予适当资助。
3.待遇支付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人员提供的基本护理服务,基金支付水平总体上控制在70%左右。长期护理参保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后,每增加两年支付比例按相应标准提高一个百分点。合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星级评定结果,对接收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的,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100元、130元、150元、200元的补助。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每月再增加50元。
(二)长期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
1.护理服务供给状况
根据浙江省民政局统计数据,2019年浙江省养老机构共有床位45996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约3.4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45%以上。至2019年底,浙江省共建立1919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其中社区站点392个,农村站点1527,服务覆盖了大约60万的老人。作为远景实现每个镇(街道)建有1家以上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社会化运营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比例不低于70%;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比例不低于80%。以上表明,浙江省长期护理主要依托于养老机构,专业从事护理机构较少。
2.护理员工的状况
浙江省缺乏系统地培养专门针对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医护人员,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开展形成了人力资源上的障碍。截止2019年3月,全国注册的养老护理员仅10万人。按照浙江省有接近77万失能老人,即使按每4名失能老人配备一名养老护理员的标准,也需要19.3万名养老护理员。有资料显示,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养老护理员流失率很高,护理员们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说明专业性护理员的供给不足,将影响浙江省护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家庭内部护理服务供给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需要照护的老年人中有95%左右由家庭内部成员提供照护。在照护服务提供中,配偶提供的超过了40%,其次是儿子和儿媳占40%,女儿提供为10%左右。如果包括其他家属,家庭内部成员提供的照护服务已经占到了95%以上,家庭外部的服务提供总计不足5%。据此推测,浙江省接近77万失能半失能人群的护理服务业同样以家庭成员提供为主,市场化服务供给比重较小。今后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护理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是一种趋势。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提高护理服务市场化提供能力,是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期护理服务人才供需严重失衡
按照《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要求,对于能够生活自理的老年人分配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的比例至少是1:8,需要部分长期护理老年人搭配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的至少为1:5,需要全方面长期护理的老年人配备人员比例不低于1:3。现实是情况是,在浙江,现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也仅有3万余人,远低于按国际3%比例推算出的至少需要50万名养老护理员才能满足正常养老需求的数字。具有一定技能的护理人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且存在长期护理的服务项目与大部分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不匹配问题。
2.服务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导致长期服务的利用率不足
在机构照护和居家社区服务上,存在照护机构的“空床率较高”,社区各种养老照护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2018年,都市报的记者采访市民政局相关部门了解到,浙江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发展迅速,整体情况较好,已经完成了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日间照料服务设施覆盖率68%。为了证实整个情况,记者在调查4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中,有30个是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另外10个则是社区运营管理,总计320多张床位。在超过320张的床位中,空床率达到7成,而且在3成使用床位中,大部分是中心免费提供给老年人休息。并且这种状况是长期存在的。
3.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高服务质量较差
机构长期护理在前期建设上,政府给予一次性的建设补助,后期经营以及一些其他费用都是需要机构自付的,机构的运作与管理及相关人员、项目支出也是来源于机构经营效果。此外,长期护理服务作为人力投入密集型行业,难以实现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单位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人力成本上升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因此,低收入老年人,选择机构长期护理服务的经济压力比较大。此外,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低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专业的长期护理服务培训或是专业技能教育的比例較低,导致很多机构的服务质量较低。
三、总结和建议
当下浙江正处于老龄化加速阶段,由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独居、夫妇老年人家庭的增加,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社会化提供是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也加速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促进护理服务业发展。然而护理服务业存在专业护理人才缺失,费用高护理服务质量差,服务供给和需求不配等问题。现在浙江省接近77万失能半失能人群的照护服务供给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服务,对于这些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因此,首先浙江应该加速推进护理保险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护理保险对护理服务费用的支付比例,扩大支付范围,促进潜在性护理服务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降低家庭护理负担。其次,加强财政对护理人才的培训投入,增加人才供给,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第三,放宽合规机构准入基准的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化,减少服务提供者和利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层面监管水平,促进护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年艳.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状分析[J].时代经贸,2018(24):39-40.
[2]李媛媛,惠文,赵海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视角下审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合意性[J].经济研究参考,2020(9):77-88.
[3]濮佳妍.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12X):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