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中,新型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戏曲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节奏。但传统戏曲文化以其源源流长的发展历史,其本质上具有非常独特的韵味,在明清时期也曾经达到过鼎盛时期,深受老一辈人们的喜爱。 因此,为了将戏曲文化的韵味传承下来,当地文化单位一定要将戏曲文化发展为“接地气”的文化,充分结合当地文化发展的特色,发动群众的力量,将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戏曲、群众文化活动、有效结合
戏曲文化是我国古老传统文化的中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戏曲文化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娱乐大众的局限性,与现代社会泛娱乐化现象有点背道而驰。但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多是来自民间,反映民间的喜怒哀乐,它属于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此,传统戏曲文化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戏曲文化未来的发展应该谋求与民间文化的有效结合点,才能实现戏曲文化的延续性发展。[1]
一、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
(一)传统戏曲文化的娱乐功能逐渐退化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戏曲自诞生以来就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戏曲的初始发展能带给人们充足的娱乐效果。但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其中融入各种文学层面的观点,使得戏曲的宣传内容逐渐变得政治化、道德化,戏曲的表演形式也逐渐变得严肃起来,致使原本具有的娱乐色彩逐渐退化。加之,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娱乐元素逐渐变得泛娱乐化,但是戏曲的传作者无法摆脱原有的戏曲创作习惯,将过多的条条框框加入戏曲的创作中,导致戏曲的表演形式在泛娱乐化的社会中逐渐失去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戏曲的娱乐功能退化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于自身内容形式的改变,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就是戏曲现阶段的发展窘境。[2]
(二)戏曲文化的受众人数极少
在新媒体时代,可供人们娱乐消遣的新型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人们沉浸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娱乐性媒体中,对慢节奏的戏曲文化出现“不适应性”。而且喜欢戏曲文化的群体少之又少,这种现状导致戏曲文化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范围,戏曲文化的粉丝多数集中于上年纪的老人,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戏曲文化基本没有任何兴趣。总之,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正在被泛娱乐化的社会所遗忘,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冲击下,戏曲文化特有的地方特色正在逐渐被冲淡,传统戏曲的地位正被现代化的娱乐活动所代替。传统戏曲文化再不转型,就要面临边缘化发展的局面。
(三)戏曲文化逐渐缺乏地方性特色
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屬性,在我国根据不容地方文化发展的特点,全国形成了300多种戏曲的剧种,比如:京剧、川剧、粤剧、闽剧、豫剧、吕剧、沪剧、徽剧等地方戏曲。传统的戏曲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方言的表达方式,简单的讲,传统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方言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不断涌入大城市,戏曲的发展也向着大城市汇合。地方性的方言逐渐退出戏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文化的盛行,戏曲的方言地方性特色逐渐被弱化。而传统戏曲的粉丝喜爱就是戏曲的地方性特色,对戏曲特殊表达方式审美情趣逐渐被剥夺。因此,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因为地方性特色的消失失去了大部分的忠实观众。
二、传统戏曲推广的重要意义
戏曲文化在新媒体盛行的状态下影响力已经被冲淡,虽然老一辈的戏曲粉丝仍然大量存在,但是青年一代的对戏曲文化却知之甚少。戏曲文化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其繁荣的文化背景曾经风靡一时,戏曲文化代表着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能帮助不同身份、信仰和阶层的人了解我国的历史,戏曲本身就具有极丰富的艺术内涵。人们通过观赏戏曲,就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状况,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燃气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出,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力,使得戏曲文化深入每一位观众内心,在传递戏曲精神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加之我国戏曲的种类繁多,比较著名的有黄梅戏、昆曲、京剧、川剧等,其表达形式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非常具有地方代表性,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戏曲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推动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戏曲文化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戏曲文化继续发展的突破口。戏曲文化来源于民间,只有在群众当中重拾号召力,才能重新焕发戏曲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文化形式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并列发展。在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个快节奏化的社会中,受到网络信息流的冲击,人们的内心使很浮躁的,利用传统戏曲文化熏陶一下内心,静下心来,沉淀自己,也是一种对人心情的一种调节和舒缓的方式。因此,具有传统代表意义的戏曲文化,是对我国历史文化一种完美的诠释方式,能促进我国艺术和文化形式的齐头并进,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仰,也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3]
三、传统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有效结合的举措
(一)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戏曲的宣传范围
要想扩大戏曲文化的宣传范围,就要自上而下的加强对戏曲的重视程度。首先,相关文化单位要肩负起戏曲文化宣传的责任,充分认识到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将二者的结合作为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扩大传统戏曲文化融入群众活动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戏曲表演中来。文化局可以邀请戏曲界的名流到深入群众当中进行戏曲表演,对群众表演的戏曲节目进行指导,让群众在基层活动的表演中爱上戏曲文化。戏曲相关专业人士应该积极借鉴内外优秀的戏曲作品呈现的经验,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改革,“取别人所长,补己之短”,让传统戏曲文化能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陶冶大众的情操,弘扬社会正能量,使戏曲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面貌的发展相一致。
另外,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加大传统戏曲文化的资金投入,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效结合。当前很多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过低,对群众文化所传达的精神不是很理解。而且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文化局的一系列工作有所忽略。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明显落后,没有意识到居民的精神面貌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适当加大传统戏曲的资金投入,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需要在工作细节上落实到实处:拓宽戏曲文化的活动场地和范围,增加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结合的创作内容,让基层群众能全面了解戏曲文化,通过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让基层群众能通过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认识戏曲文化,并爱上传统戏曲文化,到主动参与其中。
(二)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青年一代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20年乃至30年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者。传统戏曲文化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传唱形式的特殊性比较受老年一代的喜爱,为了继续发扬和传承戏曲文化,增加戏曲文化的青年受众基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传统戏曲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尽量考虑年轻人的需求,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尽量用符合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来推广。首先,要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专门开设公开课和讲座,宣传戏曲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们了解戏曲文化悠久的历史、对我国特殊的意义。其次,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戏曲培训班,在高校开设戏曲专业,讲授关于戏曲的基础知识和实操表演,定期聘请专业戏曲大家到学校莅临指导和表演经验的分享,提升年轻一代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让年轻一到真正的领悟到戏曲文化的是我国的国粹。戏曲文化的发展需要兼顾年轻一代的需求,也要考虑到中老年群体的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表演风格,丰富戏曲的表演形式,提倡人人到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4]
(三)提倡全民参与戏曲文化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戏曲文化只有和群众文化相结合发展,才能使传统戏曲成功转型,获得持续性发展。因此,基层群众是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有了群众基础,戏曲文化才有得以发展的空间。“全面参与”成为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的响亮口号。将戏曲融入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建设,能够让戏曲得到更加广泛的表现机会,从而实现源源流长的发展前景。传统戏曲不但可以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呈现,同时也可以将戏曲元素加入到影视作品、电竞作用、歌曲、艺术展览品、手工艺品、图书绘本中去,甚至可以从幼儿阶段入手,做成戏曲形象的玩偶或者手偶,从娃娃阶段就开启戏曲文化的启蒙。总之,戏曲文化的发展,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在当地建立戏曲产业园,给群众一个展示自我、认识戏曲的平台和机会,这种形式不但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还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加了就业岗位,侧面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戏曲文化也得到全方位的发扬,增加了戏曲在当地的影响力。
结语: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群众作为戏曲文化的发展的主力军,是戏曲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只有将传统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发挥在那,才能创新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符合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发掘群众身上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潜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让戏曲文化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得以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深入每一位民众的内心,让戏曲文化为群众服务,让群众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服务,二者知行合一,才能使得戏曲文化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喜. 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探索[J]. 大众文艺,2021(5):7-8.
[2]侯丽娜. 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研究[J]. 戏剧之家,2021(1):46-47.
[3]熊强. 浅谈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J]. 中文信息,2020(3):295.
[4]楊义岭. 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J]. 中文信息,2021(3):25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