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惠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其核心在于让广大农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关键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香格里拉市吾竹村。
一、乡风文明的重要性
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施的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属于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乡村振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度难度广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如果说,产业兴旺是物质基本,生态宜居是美好期望,治理有效是有效支撑,生活富裕是共同理想,那么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和乡土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内核。
二、吾竹村基本概况
吾竹村隶属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国土面积48.84平方公里。南同本镇车轴村相连 ,西与丽江市玉龙县金庄和黎明两乡隔江相望 ,北连本镇兴隆村。辖开文、堆满、安乐等20 个村民小组。是电影《金江1936》重要取景地。到2019年底,全村共有农户1802户、常住人口4989人,农民收入主要以农牧业、个体经济、外出务工为主。吾竹村为金江镇镇政府所在地,人口众多,虽然与金江镇其他村社相比生活便利,经济发展较好,人均收入位于前列,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生活质量却普遍较低,幸福感较弱,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存在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赌博歪风普遍存在,人情往来、婚丧嫁娶负担较重;部分农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差,农村青年缺乏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思想与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坏习气频频抬头,影响吾竹村整体乡风文明的形成。
二是邻里间的关系淡泊。以前互帮互助的相处方式在利益和现代工具的驱使下,逐渐以自我为中心,由以前的感情认同逐渐转变为利益认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冷漠。
三是宣传教育方面缺乏新颖力。主要表现在对村民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内容缺乏、形式单调、覆盖面窄、例如村民对“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已经失去了积极主动性,村里、小组里组织开会时只有与村民的物质性奖励和评比挂钩时村民才会主动参加,但难以保证开会质量。
四是农村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整治。目前,吾竹村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明显,没有集中垃圾堆放点,垃圾处理设施位置较远,禽畜养殖污染严重,90%的家庭为老式厕所,门前“三包”难以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形势严峻,整治力度需要不断加大。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中国农民都聚村而居,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此,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土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什么是乡风文明,简单来说就是乡村的风气,风俗和风尚的文明程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塑形,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住上好房子;更是要铸魂,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和世界充实起来,活出好的精神状态。然而,我们只有通过不断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本地方乡村文化,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切实发挥好创造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才能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动力源泉,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承文化基因、加大保护力度
乡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于尊重本地乡村文化,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韵和记得住乡愁,乡村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它不仅表现于村居建筑、乡村格局当中,更涵盖在风俗习惯、乡规民约、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不仅与山水、院落、农田等相得益彰,更与乡村所具有的风尚、道德、礼仪、习俗紧密相关。吾竹村境内有吾竹大龙潭、龙潭龙王庙、安乐黑海等自然景观,也具有优秀家风、民风,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时代和历史高度认识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二)传播红色火种守正文化根脉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任弼时、关向应的率领下,长征过中甸(香格里拉),在这里渡江北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香格里拉的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积累,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中国共产黨在中甸尊重藏族习俗,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现状,藏族群众帮助红军走过艰难岁月,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艰难与共的革命情谊不应时空的变化而褪色。
随着金江镇政府的重视度不断增强,修筑加固了七个红军长征渡口、革命老区陈列室、滇西北金江特区遗址、姚家大院等红色人文景观,通过这些红色文化为载体,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记忆的符号资源,强化红色文化记忆的场域体验,通过重走长征路、听红军口述历史等体验方式,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记忆的情感效应,传承红军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因此,通过发扬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色文化,把偏差文化的根脉给守正,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中的重要作用。
(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创造性作用。首先,要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利用乡镇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三下乡”等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次,乡风文明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诉说与发扬才能传承下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同时结合藏族文化与时代意义,发扬新时代榜样作用,如:荣获第六届“云南省道德模范”建议名单及提名奖建议名单里来自迪庆的王新、余正清等一些优秀人物都在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者一批一批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们。
开展“最美人物评选”、“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挖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平凡人”、挖掘本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以少部分人来带动大多数人,以榜样的事迹来感染、激励农村群众,共同投身于良好乡风文明建设征程中。
(四)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加大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的整治力度,合理设置多个新型垃圾处理点,加大对村民健康养殖的宣传,对禽畜养殖点进行经常性消毒,大力开展“厕所革命”与门前“三包”,给村民营造一个干净、卫生的乡村文明生活环境。
(五)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要组织开展能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让乡风文明悄然浸润在日常文化活动之中。首先优化村委服务水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村民积分制管理,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其次对于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则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村规民约的规范来带领村民移风易俗。最后要加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国儒,《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纪实》,云南迪庆军分区政治部、中共中甸县委党史办公室编。
[2]《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