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平视一代”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1-01-10 13:26佟春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思政工作思政课辅导员

佟春艳

摘要:高校学生主要是95后、00后,要做好这些平视世界的一代的思政工作,把他们身上自带的自信转变为“四个自信”,转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值得全社会的思考一大课题。本文试图从教师的政治素养、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高校的机制建立、队伍建设和载体搭建等方面,厘清教师和高校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点,并以现实的案例给出教师和高校的发力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思政工作、教师、高校、思政课、辅导员

正文:

什么是自信?自信既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高校学生主要是95后、00后,要做好这些平视世界的一代的思政工作,把他们身上自带的自信转变为“四个自信”,转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值得全社会的思考一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思政工作离不开“教师(辅导员)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只有两大主体同频共振相互作用,思政工作才能产生预期效果。教师是思政工作的施动者,处于主动位置。教师要做好新时期学生的思政工作,得在这几方面下功夫:

1.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也是教师肩负民族重任、时代重任的真实写照。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大职责不可割裂,排首位的是“传道”,最难的也是“传道”,“传道”就是传授真理。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阶段,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各方面的认同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青少年要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是党和国家重点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军。所谓“天边”不如“身边”,教师本身信仰坚定,所言必有力量,所行必为榜样。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做到身正示范,将教师个人内化的正确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有效提振大学生的精气神。扎实的学术功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终身追求,教师只有政治过硬、业务水平高,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拥有课堂上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关系是有效输出与接受的前提。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学教师没有义务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但老师适当地关注对学生而言确实特别重要。黑格尔说,每个人都追求“在他者中的自我存在”,这是一种独立性和依存性之间的平衡。大学生的个性与身份认同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培育和关怀。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赢得老师的关注和承认。要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大学生思想活跃,利益诉求也日趋多样多变。除极特殊情况外,大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在大学生生活里有生理、情感、学业水平、人际关系、就业等多层次的利益诉求,有些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了解不开的“思想上的疙瘩”,有些小问题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大问题,甚至出现骇人听闻的案例。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既要防止只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而不注意解决实际问题,陷入思想政治工作“空心化”“虚无化”的倾向。这其中,大学辅导员大有可用也大有可为。

3.思政工作的发力点。专业课程要设置到年轻人心坎里。课程设置是否够得到“平视一代”的审美情趣、是否符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信息时代的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政课必然是接地气的受年轻人喜爱的。东方卫视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中国话语体系,讲述给年轻人听。该节目在在以年轻收视群体为主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播出后好评如潮,在B站拥有超过3000万的播放量,30岁以下年轻受众占比达60%,观众口碑评分达9.7分。为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南大学建成并启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友善”体验课堂,构建数字化、可视化、交互性的创新教育模式,同学们给出了平均98.02的高分。由此可见,年轻人希望能够看到优秀的政论类、思政类、教育类的内容,这为高校思政课设置开辟了新的思路。大思政要用好用足课外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调查发现,实践型的思政教育如走进革命圣地、重走长征路等深受学生欢迎。课外空间属隐性教育,因其间接、潜隐等特征,能够不自觉实现将教育目的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方面面,从而很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转变、觉悟的提升和信仰的坚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实现思政课堂与学生工作、社团管理全面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切实发挥课外阵地的作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课外途径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行走中看、思、悟,使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互动中成长。

學校要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厚适宜的土壤,从教学理念、队伍建设、课程研发、链接资源等多方面为教师开展思政工作推波助力。

1.营造“思政教育全覆盖、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可设置“思政专业课”教改专项,设立专项基金,组建思政课研发团队,通过开展校内、校际间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讲好思政课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20年6月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这就倒逼高校必须转变“思政是思政的事、思政是文科的事”的传统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大局结合得更加紧密。作为工科优势高校的北理工在做好课程思政做出探索。学校“流体传动及控制基础”“沟通的力量”“工程伦理”“新能源车辆原理与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核心课“流体传动及控制基础”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从讲好北理工服务国防的“红色故事”、用好代代传承的“红色教具”、植入家国情怀的“红色基因”三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最大化统一。

2.完善“1+1+1”思政工作队伍。一是打造“网红”思政课教师。绝大多数“网红”都是精心打造的。学校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公开课拼讲等途径,遴选亲和力强、表现力好、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老师进行包装打造,使之成为学生心目的“网红”教师,加大宣传力量、强化心理印象,并在薪酬待遇、评选推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逐渐形成自己的“网红”教师团队,由教师团队再培养优秀学生代表组成“新生代”教育力量,增强思政工作的贴近性。二是加强辅导员力量。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导员是学生与高校沟通交流对话的主要桥梁,肩负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这也意味着辅导员工作任务繁多,有时难免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生活困境等关注不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强辅导员力量的配备,借用社会治理的理念,把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尽可能“网格化”,提高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质量。三是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团队。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新媒体带来的新环境,在发扬传统政治工作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环境中的思政工作特点,总结相关经验,使新媒体能够更好地为高校政治工作发展服务。组建一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能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工作团队,既能熟练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又能精通新媒体技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提高。

3.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要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类课程,把思政教育化于无形的作用,不仅可激发学生对参与体验思政课程的兴趣,更会引导学生由某个兴趣点开展专题学习。很多年轻人看过2021年国庆期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后,自发地寻找相关的书籍、纪录片去学习,甚至有人为了体验当年战士的艰苦而吃冰冻过的土豆。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计划,不断推动“田野课堂”建设,建设“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特色国情调查实践平台,引导师生关注社会治理、关心基层社会、关怀民生保障。

猜你喜欢
思政工作思政课辅导员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