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淑芬
摘要: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道德与法治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隐性教育作为宏观主导背景下隐目、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类教育活动,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者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规范行为意识,激发情感态度,培育道德观念,激发个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
道德与法制是协助教师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树立道德意识。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教育深度,单依靠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多是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开展教学,刻板的学习氛围与晦涩难懂的课本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重视隐性教育的教育地位,优化教学过程,弱化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是通过经验与行为思想上来实行传递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性教育是可以实现传递的,但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说,隐性教育拥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也说明了隐性教育的开放性与随意性[1]。教师想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隐性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就要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和培育。
例如,家长带领学生春游,在目的地附近发现了一座小桥,学生不顾家长的劝阻执意要到桥上去看看,在奔跑的途中摔倒了。学生在哭喊中将视线转向了自己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家长能关怀自己,将自己扶起来。学生的家长装作没有看到,在一旁眺望远方的风景,并没有回应学生带有请求的目光。学生哭了一会后,自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奔向了家长,继续着快乐的春游计划。学生的父母没有在一开始就强行制止学生不许去,也没有在事后讲述长篇大论的道理,甚至没有回应学生当下的请求,只是用实际形容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将不会有人帮你”,学生的行为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遇到挫折后停止了哭泣,并自己站了起来。该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理能力,将教育转换隐形的内化行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规范自身品性,在符合学生生理特点的基础之上,实施隐性教育,夯实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开展隐性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贴近实际生活,重视情感道德培养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课程,其中的教学内容源自于对人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总结。教师要隐藏教育意图,淡化教育意识,在无形之中实现教育目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务必要回归生活本质。教师借助隐性教育达成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教育,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该课内容为例,如若教师为学生一一解释依法维权的相关知识,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切实参与到学习中[2]。教师以假设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法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法律,将会发生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白没有法律的规范,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就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身的安全也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无形之中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意识到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再以人教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该课内容为例,教师以情景模拟的形式抛出话题“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明日不上课了,我们以后也不上课了。”该话题激起了学生的愤怒和不满,教师顺势引导:“大家为什么生气?学校这样做的话剥夺了我们的什么权利?我们应当向谁求助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公民意识与国家观念得到了良好的培育,增强了法律意识,也明白了要珍惜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有哪些。
教师要明白,教学的过程是形成有效互动的过程,而非教师自己的主战场。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实施隐性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满足学习需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基于此,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新课标明确之处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与身心发展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带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认知的教学内容,反应并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以人教版《我们爱整洁》该课内容为例,教师以“干净整洁的标准是什么”为学习切入点,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感受知识,并得出明确的学习方向[3]。例如,有的学生说饭前便后清洁双手是爱整洁的表现,有的学生说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是爱整洁的表现等等。
教师以遵循学生生长规律为教学基础,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认知生活,汲取知识,实现隐形教育目的。
(三)体验之中成长,实现隐性教育目的
体验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在真实地感受中学习和成长,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以人教版《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该课内容为例子,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回答之中多是以节约粮食为主,学生并未领悟到该课内容的教育深意。教师为学生发放假期计划,让学生将自己周末的行程记录下来,从起床到睡觉,有哪些行为可以避免浪费,例如:刷牙时关掉水流,及时关闭不适用的电器开关;外出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不乱扔垃圾等等。让学生从自身的真实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实现隐性教育目的。
再以人教版《父母多爱我》该课内容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活动,将“我们年纪小能不能帮家长解决难处”作为论题,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说明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显,会出现辩论内容不够深刻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学习视频,让学生了解家长的工作常态,记录家长一天的工作历程。而后,有教师扮演学生,由学生扮演家长,让学生体会家长的生活状态,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境是如何做的,回家整理家务洗衣做饭是怎样的心情等等。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了解家长的压力,使之学会体恤家长。表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意在激发并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间接观察和体驗中获得正确的人格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进步。
体验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化,学生也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想要借助隐性教育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开展教学,达到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达到隐性教育目的。贴合实际生活,重视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其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认知生活,汲取知识,实现隐性教育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化,达成隐性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分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9,016(014):27.
[2]林玉清.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天津教育(下半月),2019,(013):42-43.
[3]周维杰.隐性教育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影响[J].教育艺术,2019,(0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