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倩
摘要:文化兴乡村兴。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有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重要窗口期。本文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出发,立足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不断改善的路径探索 。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
长期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全面实施,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重点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今年3月份出台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又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由此可见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关乎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质量。
1.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
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多建立与公共服务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农村文化建设,延伸出来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一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方面,彭益民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体现在哪些领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现阶段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集中于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而郭文强等人提出,农民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上已经表现出差异化、多样性等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文化需求的差异化、多样性发展相悖的是文化消费的低水平,文化需求没有起到足够的引领文化消费的作用。除此之外,在需求层面的研究上,还有学者提出农民边缘化的决策地位,是导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需求层面的研究,对提供供给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偏向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种认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既是社会公益属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又是与文化相关的政策等服务,因此它是政府服务行为和管理职责的反映,这就打破了将公共文化服务囿于物的层面,以及把政府视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局限,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范围。
三是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面,有学者认为它的供给多以政府为主体,政府主导的现象较突出。另有学者从供给角度出发,归纳出政府权威型供给、市场商业型供给、志愿型供给、社区自治型供给、多元型供给的模式,其中政府权威型供给占据主要地位。基于此,有学者建议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2 国外研究
由于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相对较高,一般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所以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多地是将农村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视为一体加以研究分析,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类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在管理体制上,西方学者将管理体制分为了社会调节型、政府主导型、多元复合型、政府严控型四种;在政策类型上,西方学者提出促进者、资助者、工程师、建筑师等四种模式;在服务理念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等。例如,学者桑德尔强调文化服务理念应突出服务性和公众性。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供给、内涵、理念等方面,但对于乡村振兴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包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分析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逻辑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提出促进乡村振兴要关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又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因为乡村的振兴就包括文化的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是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徑,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能促进农村地区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文化育人、文化富人。
3.发展现状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均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取得不少成绩,表现在:农村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益性文化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和政府发挥重要供给作用,数字文化建设有效推进。以六安市为例,六安市坚持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并重,通过开展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家门口文化空间、文艺创作、更新农家书屋、开展全民阅读、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让文物讲故事”的微视频宣传等方式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铜陵市以创新为手段,全面升级数字文化服务,实施“公共文化设施2.0”建设,全面推进“三馆”数字化改造升级。仅2020年就开展线上活动120多场,10多万人参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零距离提质增效。
4.问题清单
4.1供需失衡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以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为主,因此易滋生管理多于服务、文化盆景类的形象工程,导致农民参与度低、主体意识弱,甚至供给与需求相脱离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文化监管职责时,多将其视为行政任务,并且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较少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化供给模式,往往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缺乏,与群众的对话机制欠缺。例如,在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中,存在放映的露天电影、戏曲更新缓慢,难以吸引群众,起不到实效。
4.2管理粗放
尽管当前我们推出了三大数字文化工程,但是多适用于城市,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对不足,并且没有形成成体系的评估机制。有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投轻管,后期维护管理不足,甚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损耗大,不少公共文化场所设施损坏严重,使用时间短,内卷化趋势加剧。技术更新不及时,落后的操作技术操作直接影响到数字化信息的共享效果,管理无法及时跟进。加之,一些地方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不少农家书屋虽有管理制度,但长期关闭、一锁了之。此外,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资源重复建设、职能交叉的存在,难以保证精细化的管理。
4.3人才匮乏
相比于城市地区的优越条件,往往农村难以吸引人才,反映在公共文化领域就是管理和文艺工作的人才短板。人口老龄化同样凸显在农村传统技艺上,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伴随农村空心化、人口外流等问题,农村公共文化人才的流动性大,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流动性较高,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较少,并且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可能。以南陵县为例,近些年,南陵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也增加了如十兽灯、目连戏、丫山藕塘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但仍存在老龄化趋势。
4.4设施滞后
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公共文化也呈现空心化局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得城乡之间出现数字的鸿沟。不仅城乡之间存在差距,而且农村地区内部也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等都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例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均优于其他地区。一是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引入了自助检索设备,服务效率更高,欠发达地区与之有着不小的差距。二是一些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尚未覆盖到位,网络运行速度有待提高,与上级文化部门的对接不畅,难以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比如,有农村网络信号时断时续,播放视频不清晰,农民使用时观感差。
5.改进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契机,针对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探索改进举措,具体如下:
5.1构建内外结合供需模式
内外结合的供需模式即是打破过去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感,激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因此,一是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中,要积极挖掘、开发有乡土特色的优秀文化,努力创作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等文艺作品,吸引群众,利用其开展移风易俗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功能。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反馈机制。供需匹配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反馈机制的完善。对已实施的项目要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对拟开展的项目要组建人员开展调查,形成报告,为项目实施与否提供有效依据。
5.2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改变过去重投轻管的模式做法,提高对后期管护的重视程度,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同时,打破数字鸿沟,通过结对子等方式,推动城乡文化数字平台的资源共享,有其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引入大数据实行精细化管控,将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挂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根据点击率、检索率、浏览情况等数据,精准掌握需求动向。此外,通过智能化设施,如人脸识别、自助设备,部分替代人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5.3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宣传乡贤能人的先进事迹,传播正能量,壮大乡贤能人队伍,增强乡贤能人的文化引导能力。二是完善引人引智政策,宣扬故土情怀,开展定向培养合作,让农村公共文化人才既能引进来又能留得住。三是加大非遗传习力度,开展专业培训,从本土有技艺的农民中培养出一批民间艺人。
5.4更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设施投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另一方面,要学习江浙先进地区做法,探索大空间模式,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例如,浙江嘉兴以大空间“圖书馆+”模式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中心,在其主阵地——礼堂书屋中融合共青团妇等空间,开展法律宣传、亲子教育、主题党日等多项活动,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J],2020,(21):8-20。
[2]李国新,整合资源 强化末端 突出综合 提升效能——《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N],中国文化报,2015-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