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网络道德失范

2021-01-10 05:01刘慧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4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小学生

刘慧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渗透,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在网民群体中的比重逐年提升。该阶段学生认知发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偏弱,极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给其身心发展以及清朗网络环境的营造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抑制网络道德失范以及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网络德育极具现实价值。本文简单介绍网络道德失范相关情况,阐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必要性,系统探讨网络德育的有效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小学信息技术网络德育实施路径

前言

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出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要围绕四大内容开展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涉及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推动网络道德实践多元化发展以及培育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该文件的颁布意味着中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迈上了更高层次。另外,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也强调,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涉及信息技术的社会文化以及伦理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环境中道德失范现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德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内涵及其表现

在社会学家涂尔干看来,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会伴随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渗透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本质而言,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网民个体缺乏基本的网络道德意识。具体而言,现阶段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如下:

第一,网络语言不文明。相对于真实场景下的恶语相向,网络环境下,个体会通过各类社交平台或者网站进行谩骂,并且更加肆无忌惮。而网络匿名性更加助长了这一风气,甚至出现了职业代骂等另类职业。

第二,网络欺骗。部分个体会基于特定目的在网络上实施欺骗行为,以博取同情心或获得利益,例如“网络乞丐”等。虽然部分行为没有直接触犯法律,但不道德,因此,也属于网络道德失范范畴。

第三,网络谣言。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问题,进而产生感染效应,对正常的网络舆论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部分网友为了增加关注度罔顾事实剪接视频,对疫情期间医院情况大肆渲染和歪曲,严重干扰了大众生活。

第四,人肉搜索。在大数据背景下,滥用人肉搜索严重侵害个体的隐私权。在从众以及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个体会集中对被搜索对象进行言语攻击,给其带来精神伤害,不利于发挥人肉搜索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入网络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较为天真,对网络道德缺乏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看来,网络是虚拟空间,在其中可以为所欲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随意谈论他人缺点或者密码的学生比重为26.1%,而有过在网络上骂人以及起哄等行为的比重达到28.5%,同时七岁前就已上网的小学生比重达到了28.1%。由此可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树立网络道德极具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的主要推手,也是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信息行为的重要指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涉及信息技术的产生、运用、生产、管理以及利用等诸多环节,由此形成的信息伦理关系在个体学习与生活中具有价值指向作用。在互联网视域下,针对小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急切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信息技术有关联的社会、文化以及伦理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利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角色以及责任,这意味着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并遵守伦理道德以及法律规范,进而形成和信息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取向,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涉及的网络道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如图1):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道德意识以及行为规范正在进行建构和发展,网络环境对其成长有深远影响。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知识的创造者,需要理解和把握知识产权的构成以及内涵,这是保证社会拥有持续创造力的基础。网络赋予个体充分的意见表达场景以及形式,并且个体也逐渐成为信息接收与传播的中心,在相应节点中同时扮演着生产者、传播者、获取者以及利用者一系列角色。所以,网络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信息责任意识,即不制造、不传播负面或者有害信息,也能够增强小学生识别、制止负面信息的意识以及能力。另外,网络德育能够让小学生树立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并建立对人的社会权利的敬畏之心。同时,学生还能够在网络德育中形成网络礼仪规范,实现现实世界礼仪规范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与强化,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以抑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渗透网络德育的有效路径

(一)编制任务清单,引导学生树立“规则规范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意识正在养成,自我控制力较弱。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开展网络德育必须从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习惯入手,让学生逐步树立“规则规范意识”。教师可以编制任务清单,清单内容涉及从进入到离开电脑室的相关要求,如下表所示:

进入电脑室前,教师向每一位学生发送类似的任务清单,并在临近下课时收回。每一位学生应如实填写。如果发现有学生违反规定,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相应惩罚,例如本次或者下次课进行“见习”,即只能看着其他同学上机操作。利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规则规范意识,是养成良好上网习惯的基础。

(二)捕捉网络德育契机,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网络德育必须依托教材内容,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通过观察与引导学生实现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机械式的德育相比,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网络德育更具生动性以及融入性。例如在“文字修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教学主题设定为“我是网络小警察”,并配上相应的图文,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文字编辑。同时在“文字修改”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对“文字修改”的理解,最终通过搜索和采集素材等操作强化对该主题的认知。具体可以设置如下环节(如圖2):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该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并告知学生如果完成任务可以获得奖励。教师可以建立问题链,让各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并形成小组意见,作为本小组文字编辑的素材。例如:

师:同学们,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果你是网络警察,你会制止或者鼓励哪些行为。请各个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并形成20个字左右的观点。老师先来:鼓励在网络上听音乐、看电影和学习。

小组1:要抓住在QQ和微信上骂人的人。

小组2:要抓住发布谣言或者不真实信息的人。

小组3:要鼓励用网络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学习等。

小组4:传播正能量,宣传好人好事。

小组5:要通过网络给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些都是网络警察的重要工作,那么我们就来扮演一次网络警察吧。但是小小网络警察要拥有多项技能,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都可以成为网络警察。

1.认识光标以及插入点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小组发言,输入文字和观察光标。

例如,在小组1的文字“要抓住在QQ和微信上骂人的人”中,教师应让学生观察光标的特点、位置变化,以此来促使学生建立对光标特性的感知。

2.插入文字/删除文字

教师可以提供四种不同行为,并让学生分别阐述解决方法,训练文字插入,如图3所示:

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字插入。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巡视指导,并让第一位完成编辑的学生进行点评。同时,这也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讨论,有效渗透网络德育内容。

另外在删除文字中,部分小组发现backspace和delete键有明显区别。

如果要删除光标前的内容,应该按backspace键,

如果要删除光标后的内容,应该按delete键。

此时教师应将其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板书:

Backspace←

Delete→

3.复制粘贴

在该环节,教师对所有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整合,并向大家提问:

看来,我们的网络警察叔叔十分忙碌,那么有谁能最快打出警察叔叔的全部工作?随后各个小组开始行动。教师巡视后,向学生指出:其实,有三种方法可以进行复制粘贴,一个字一个字打的话太费时间了。

方法一:菜单操作

方法二:快捷菜单操作

方法三:快捷键操作

另外,教师还需对“移动文字”进行整合讲解,即选定文字以及拖动文字。教师介绍后,让学生对所有操作进行熟悉,最终形成“网络警察工作内容”的文本。

网络警察工作内容

1.要抓住在QQ和微信上骂人的人

2.要抓住发布谣言或者不真实信息的人

3.要鼓励用网络来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學习等

4.传播正能量,宣传好人好事

5.要通过网络给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4.讨论与总结

本次课程结束后,还应进行“讨论与总结”,利用“网络警察”这一角色来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正确和值得被提倡的网络行为。同时还需结

合小组讨论,让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建立更加清晰的认识,最终规范自身行为。

(三)丰富网络德育评价指标

对小学生的实际表现必须进行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课堂表现,也要从家校合作中掌握其网络认知以及行为的变化,通过课堂观察、课下交互实现综合评价。另外,网络德育评价还必须深入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这样才能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综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抑制网络道德失范以及促进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持续渗透的过程中,关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失范的本质以及表现,要从小学生习惯养成、课堂教学渗透以及综合评价等维度同步推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与价值观,抑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吴翔.引导监管 升华净化——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19(32):158.

[2]王剑双.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J].试题与研究,2019(32):185.

[3]周娴.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J].科普童话,2019(21):62.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小学生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我是小学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