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建构之“道”的求索

2021-01-10 16:14:17陆高峰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认同建构

摘要:认同是维系“我们”的纽带,是构成“我们”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形成组织、族群、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是对政治认同建构之“道”的求索,这一新著的突出特点,可以用“深”“广”“融”来概括。“深”意指本书的理论资源深厚,彰显深刻哲思,“广”强调该书涉及对象全面,著者的学术视野开阔,“融”突显研究方法上融繁于简与融会贯通。

关键词:认同;“我们”;建构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158-03

专攻政治学传播的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健教授的新作《“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1](以下简称《“我们”》)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研究》之结项成果,以“亨廷顿之忧”逼视下“如何构建持续的政治认同”这一深层思考为出发点,围绕如何增强“五个认同”①的逻辑导向,沿着“作为‘建构路径研究’之逻辑出发点或理论归宿的‘政治认同’是什么?”“‘谁’的政治认同?”“‘谁’来建构?”“作为认同主体的‘谁’与‘谁’来建构的‘谁’之间关系如何?”“传播在这种认同建构中又有何作为?”“‘新媒体语境’给这几个‘谁’又提出了怎样的新挑战?”这几个关键问题,铺设了一条清晰明了的逻辑理路,在对上述问题的深刻阐述中,勾勒出国家形塑公众政治认同这一社会心理事实的建构之“道”。

《“我们”》以历史主义的研究路径,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对不同时期的政治认同所面临的形势与建构认同的措施路径展开学理分析,其特点可以用“深”“广”“融”三个字形容。“深”是指該书的理论资源深厚,著者的学理哲思之深;“广”即是指本书所涵盖的研究对象范围综合、著者的学术视野之广;“融”即在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新颖、融繁于简,著者的全景透视融会贯通。

一、理论资源丰厚,彰显深刻哲思

《“我们”》从“国家立场”出发的历史叙述、分析与解释,“研究者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中国的‘国家性’,其所选择并界定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国家’的‘中国’,其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的、为中国的。”[2]《“我们”》具有这种历史与时空的高度定位,对有关案例所展开的分析不再是停留于表面或者是形式手段的外部分析,或者是现象描摹,而是以丰厚的理论资源对案例展开更为深刻的理论审视,并引发关于“政治认同建构之‘道’的求索”的深刻哲思。丰厚的理论资源为《“我们”》奠定了稳固的基石,著者对理论资源的精准运用为《“我们”》增加了学术性与权威性。仅从《“我们”》的参考文献数量来看,专著类参考文献就多达169项、硕/博士论文类文献21项、期刊/报纸类文献273项、网络类文献49项。从文献著者来看,这些文献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法国、印度、加拿大、比利时、以色列等不同国家;从学科和类别来看,所采文献包括政治学、哲学、传播学、新闻学、叙事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宏观领域;从所选用文献的时效来看,著者将相关学科领域的经典理论著作以及新近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并纳入文献资源之中,既保证了研究的权威性,又充分满足了研究的时效性。

在对各类理论文献的综合运用中,著者有效地吸收了理论资源的“众家之长”,以确保为读者客观呈现有价值的观点。如其在论述认同建构的辩证法的部分时,就引述了包括施莱辛格“认同被看作是动态的、自然发生的集体行为”等观点。可以说,这些高质量的理论文献资源对保障这部著作的研究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加难得的是,该书对于理论资源的运用并非仅仅止步于观点引用,而是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中新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进行深挖,从而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遵循着“理论—实践”“现象—本质”的路径,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案例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出具有深度的本质意义,以思辨与批判揭示出“认同构建”发生的内在动因与规律,可谓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譬如《“我们”》的第一章“民族自豪感:‘女排精神’的养成与符号化(1978—1986)”中以“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梳理,论述了媒体及文艺界围绕中国女排及其“女排精神”所采用的象征与符号建立“我们”的共同体形象、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的路径及其必然性。第二章“‘法律共同体’:法制节目‘中国特性’的生成与定位(1985—2004)”,则从电视法制节目受众、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论述其修复社会歧见、重建社会认同从而构建“法律共同体”战略高度与功能定位。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针对不同的问题与现象,概括出“政治认同建构”的相关特征并详细阐释了规律与逻辑的理路差异,充分体现了著者的学术深度与思维品质。该书研究的这种深刻性主要体现在对案例中现象的发散思维联想、合理性的全景透视观察、对经验印象与既定概念的超越与批判以及对读者的开放性思维的启发与引导等方面。

二、涉及对象全面,呈现广阔视野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涵盖多学科,著者将“政治认同建构之‘道’的求索”这一宏观目的与历史阶段中多形式的案例文本为微观切入口,将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串联,学科领域与理论实践之间的接缘性得到了拓展和更新。在具体的对象文本的选择中,著者强调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与综合性,以期涵盖从1978年至2018年这一社会历史时期内政治认同建构的整体面貌,如包括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从具体案例的现象剖析与意义挖掘方面来讲,著者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因其涉及的研究对象全面,而呈现出广阔的研究视野。

《“我们”》围绕“政治认同建构”的主要问题,采取“长时段”“多形式”的案例考察方法。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把历史学中必不可少的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3]。他将时间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并认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是“长时段”历史,“短时段”历史只有在“长时段”“中时段”历史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该书的著者沿着布罗代尔设定的对应历史“结构”的“长时段”框架思路展开对研究对象的全面考察。《“我们”》中的第一阶段,即在1980年到2004年我国急剧转型、改革的大环境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对这一阶段的分析,著者主要研究的是社会转型震荡与政治合法性构建中“女排精神”的提振与抚慰,社会行为的失范与失序的环境中“电视法制节目”的知识普及与震慑,世纪之交电视剧市场化转型中“抗战剧”的共同体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第二阶段(2005—2018年),著者将目光聚焦于“正在演进的、流动的”历史视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新媒体技术影响下传播特征发生变异,新成长起来的青年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中,纪录片以“嵌入意义—产生共鸣—内化思想”的过程,实现受众的主体意识的询唤,逐渐内化主流意识;新综艺节目创新拓展表意空间,精准匹配青年观众的认同密码,在奇观化、仪式化的影像表征下主流价值观实现隐性回归。

纵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间的历史跨越使得《“我们”》充满历史厚重质感。正如这四十年来的历史时空的演变进程一样,著者关切的问题、现象与思考也力求涵盖各个方面。如: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某些领域的失序与危机之时,“女排精神”这种“祖国至上”概念养成与形塑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拼搏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国家作为“法律共同体”的决策将电视这一通俗的大众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凸显其知识科普、社会规劝的媒介职能与品格发挥出来,进而诞生了一系列普及法律常识的“中国电视法治节目”;在新世纪初期,通俗大众文化活跃,抗战剧以对中华民族的创伤记忆的再刻写,在民族灾难叙事中再次体认“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包容性与特异性兼具的认同感知;进入新时代以来,纪录片、新型综艺节目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以各自擅长的内在符码机制询唤“主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炫目的视觉“奇观”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表意空间,以此匹配在网络新生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的认同密码。并且,《“我们”》详尽论述了电视媒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塑造国家集体与文化生活的这一认同构建的责任与担当,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形成的现象、潜在的意义、引发的思考、可供借鉴的经验,可谓是点、线、面俱全。

《“我们”》对新闻、法制节目,抗战剧集、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文本的解析与论述具有极强的学理性与参考价值。《“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中艺术符号、叙事逻辑、审美意象、类型特征、功能定位、受众心理等核心概念与观点的阐释,使得研究视点从文本内部转向与文本外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构建勾连的互动之中。这些研究既有宏观的纵深理路又有微观的细密触角,《“我们”》虽然内容体系庞大,但不同层次的论述之间相互辅证,以“认同构建”这一主线作为串联,脉络清晰明确,显示出著者极强的逻辑思维和学术驾驭能力。

三、方法科学新颖,透视融汇贯通

与以往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多采取问卷测量、实验量化与访谈记录、田野调查等方法不同的是,《“我们”》试图在质性与量化的方法之外创新采取“鉴古而知今”的历史主义的研究范式,一来《“我们”》建立在历史的真实认识与现实启发之中,呈现出“历史—当下—未来”的呼应、延续与革新,二来弥合了社会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别鸿沟。事实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历史研究方法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中显示出明显的“回归”倾向,特别是社会科学学者往往在寻求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时一致采取过去曾被“冷漠”的态度,试图从历史的起源、历史发展进程中寻求灵感与解答。正如裴宜理所说:“政治科学家刚刚开始重视所谓的政治过程追踪,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当代看社会和政治问题,但是要了解当代情况的由来,就需要重视其历史的来源。所以社会政治问题越来越凸显,历史转向这个趋势在政治学里面就会越来越普遍。”[4]《“我们”》中的这种历史转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启发,充分体现了政治认同建构的“语境化”态度以及政治与社会历史的延续性。在“认同建构”历史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中,以建构主体的心态、视野与思维,对“国家”历史中的昨日之“我”的回顾、反思与在思考。布罗代尔的“总体史学”对于历史学来说是一场革命,它对以往的战争史学、朝代更替史学是一种颠覆[5]。年鉴学派以其广袤的视野展示宽阔的历史过程,企图达到人类历史的更深、更广的理解层次。《“我们”》所建立的借鉴于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研究框架,对认同建构的象征形式与语言资源系统进行了盘点,便于对研究所涉及的历史范围内现象与问题进行聚焦考察。

著者以历史主体的研究范式,试图在认同的向度上实现政治认同建构的“自知之明”。这种历史主义范式使得《“我们”》在历时性序列中呈现出连续性、整体性,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研究對象之间并非割裂式、封闭式的关系。如《“我们”》的主体章节内容均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将读者引入历史的“现场”,以构建主体的角色想象思考政治认同的所面临的“问题”,这种带着问题再提问的重访过程,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带着这些问题及答案走向现实。在案例分析的论述中,著者采用包含“社会—历史分析、正式或推论性分析以及解释与再解释”[6]的深度解释学的方法,既超越了象征形式的“背景化”(社会—历史分析),又超越了象征形式的闭合(正式或推论分析),进而避免“简化主义”和“内在主义”的谬误。著者对系列案例中的象征形式以“社会—历史分析”来观照其政治认同危机的背景,而推论性分析以及“深度阐释”则试图勾勒出这些现象中象征形式内在的建构机理与深刻意涵。

《“我们”》融合宏观理论论述及具体文本微观考查于一体,缩小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两者互为支撑,既赋予微观案例分析以科学的理论支撑,又使得抽象的宏观论述有了具体的实践指向。由文本内到文本外、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让《“我们”》走出了形式主义的藩篱,以全景式的视角呈现出的“现象—本质”“历史—现实”的透视与融通。

四、结语:“深”“广”“融”交织中的现实关怀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性探讨使得《“我们”》在对历史进程中的认同建构论述呈现出批判与审视的色彩。著者在对政治认同建构之“道”求索过程中的重访,没有在历史的尘埃中流连忘返,而是问题意识明确地针对政治认同问题存在的“症候”去寻求“深”与“广”的解答,带着沉重的使命与责任走进历史,而在“深”“广”“融”交织形成的反思与审视中,著者更是将其视域提升至呼应“历史—现实”这一更高的层次。《“我们”》中著者对现象文本的透析,既包含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及值得借鉴“传统”经验,也包含对不断流动变化的现实社会中认同建构的隐忧与思考,这也正是其启发性所在。在《“我们”》的最后,著者从主体部分的案例论述回归到“国家建构”的宏观思考:在认同建构中的“变”与“不变”与建构公众政治认同的传播“攻防战”中,行动主体采取了积极主动而又灵活的应对姿态,在政治认同传播建构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传统”可以作为未来行动的“工具箱”“路线图”,但也应该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将认同建构放置于流动的现实“问题域”中,在审慎与明辨中不断重构新的行动方案,从而确保建构行动能够促使社会公众达成理想型的政治认同境域。

正是由于《“我们”》具有广博的理论资源、极强的包容性、独特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著作面对庞杂的研究对象时可以游刃有余,以丰富、深入的论述建构起政治认同建构的有序体系。

注释:

①五个认同:2015年5月1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健.“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2]鲁西奇.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核心问题与基本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3).

[3]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

[4]裴宜理.政治过程追踪应得到重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13(B040).

[5]孙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及其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03.作者简介:陆高峰(1969—),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媒人从业生态、舆论生态治理、新媒体发展等。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认同建构
《神圣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44:49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32:20
认同的崩溃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4:42:56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