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是朱希祖客居重庆时所著的文章之一。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文章选题、史料搜集、写作与修改过程不耻下问,精益求精。在文章选题上他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其通过宋代铁钱的发行来论述法币准备金的重要性;在史料搜集时他把铁钱实物与历史文献结合分析,将史料搜集贯穿始终;在写作与修改时他会对已有史料进行查漏补缺,不厌其烦。朱希祖治学思想给青年史学工作者以下几点重要启示:(一)学术研究因当勤奋,不惧战争影响;(二)视史料为历史研究的根基,亲自动手探寻史料;(三)历史研究要经世致用,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度;(四)历史研究要注重学术交流,不应闭门造车。
关键词:朱希祖;日记;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H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126-05
朱希祖①是20世纪的杰出史学家之一,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其对新文化运动、南明史研究、建构史学教育体系等方面贡献巨大。其“史学思想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时至当代仍不乏启示意义。”[1]他特别重视科学方法,有“客观的治史态度、严格的治史规范与求真的治史宗旨”这三个特点[2]。史料运用方面,朱希祖“既注重文献史料又注重实地调查。”[3]学者指出,“前辈学者的治学经验对于我们现在的治学研究是有着启迪借鉴作用的。”[4]目前学界有关朱希祖的史学思想与治学经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将以其《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一文为个案,对其写作缘起、史料搜集与写作修改进行探讨,并从中进一步寻找值得青年学者们借鉴学习的经验。
一、写作缘起
《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是朱希祖发表于《东方杂志》1938年3月第35卷的一篇论文。其写作缘起,可以在朱希祖日记中发现一些线索。3月9日至4月2日的这段时间是朱希祖写作的酝酿阶段。3月9日,朱希祖“晚餐后与大儿谈历代货币制度”[5]865。之前的日记中没有关于货币的叙述,表明这次同长子朱偰的交流,是他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契机。其长子朱偰曾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具有专业且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归国后在中央大学经济系任教。朱偰于1938年3月在《东方杂志》上分两期发表了一篇名为《两宋信用货币之研究》的论文,其结尾有“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脱稿于重庆”[6]这一写作时间与地点的信息。这篇论文的前半部分发表于3月1日的《东方杂志》上,由此推断朱偰开始撰写该文章的时间必定早于3月1日,朱希祖和他聊天的3月9日处于朱偰该文写作阶段。这次交流后,朱希祖开始着手搜集相关材料,所以朱偰很有可能就“两宋货币”的相关内容与朱希祖在3月9日进行了讨论。那么,在父子二人这次关于历代货币制度的聊天中,“两宋货币”应该是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朱希祖写作这篇论文的契机。
3月9日,朱希祖便开始查阅文献,他在日记中写到“略阅《文献通考·货币门》。别有《中国商业史》说及‘大唐宝钞’,谓起于唐高宗永徽间,而不注出处。案:或谓出于《唐书·食货志》,此乃中国纸币之起源。前贤谓唐之飞钱,故《文献通考》亦不载‘大唐宝钞’。此史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矣”[5]865。朱希祖对《中国商业史》中所述的大唐宝钞的产生时间及其与飞钱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到3月26日,他经过考证,得出了结论“阅《唐书·食货志·货币章》,人言内有‘大唐宝钞’一条,实无其事”[5]871。后来,在与罗香林的信件中,他也谈及了这件事,信中说“日前寄来航空信,想已接到,中言大唐宝钞出于《唐书·食货志》,兹阅两《唐书·食货志》,皆无其文,不知出于何书,而商务印书馆所出《中国商业史》中言其事,但不注出处,此著书不忠实之过也”[7]。此外,在3月9日到4月2日这段时间内,他还查阅了其他的文献史料,如在3月31日,“阅《通考》。”[5]8734月1日,“余昨夜阅《续文献通考》知元代云南货币尚用贝。”[5]8734月2日,“六时至上清寺,乘校车至中央大学授课,并至图书馆借四库珍本中《蜀中广记》二函,其《物中记》中有《盐谱》一卷,《锦谱》一卷,《纸谱》一卷,皆记蜀中名产,又有元费著《钱币谱》,亦专记蜀钱,而铁钱特详,因钱币取携不便,而蜀乃特行交子,遂为中国纸币之权兴。《谱》中特载交子式样十张,自来考交子者所未见,此亦珍贵之史料也。”[5]874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朱希祖对纸币的产生历史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朱希祖还注重利用实物史料。和长子聊天后的第二天,他就开始着手搜集铁钱实物,3月10日,“九时至教场口,购铁钱八枚,中有淳祐通宝,背有五字:孔上‘庆’,右‘当二’,左‘十文’即‘庆当二十文’也,亦颇罕睹。”[5]8653月13日,“又写备儿信,附去宋铁钱拓片及钱文年号,以便在成都收购宋铁钱。”[5]8673月14日,“至古玩铺购钱铁,无善者。”[5]8673月15日,“乘车至校场口古玩铺,购得元至正银锭一锭约二两。”[5]8673月18日,“余至校场口内古玩钱铺购古钱二:一曰嘉靖通宝,背右有‘三钱’二字;一曰应天元宝,背上有‘万’字。”[5]8693月25日,“购得古钱三枚:一、折三嘉定丰宝……一、庆元通宝折二铁钱……一、裕民通宝大钱。”[5]871至于朱希祖为何要购置这些钱币,笔者认为大致有两个原因:原因一,朱希祖是在为日后文章的写作搜集材料。两宋时期并非只通行铁钱,铜钱也是通行货币之一,而朱希祖只搜集铁钱,对于铜钱并没有搜集,这说明朱希祖在研究伊始便已经将注意力放在了铁钱上面,为他后来主题为“两宋铁钱”的相关写作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原因二,出于个人的收藏爱好。朱希祖在搜集的史料之中出现了明代的“嘉靖通宝”和清代的“裕民通宝”。朱希祖是一个资深的古钱爱好者,早在1927年朱希祖就曾为《中国钱币史》作序,“乐清赵君烈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生著有中国钱币史知余收藏中国钱币甚。”[8]所以当朱希祖遇到其他朝代的稀有古钱时候,出于爱好也就将其收入囊中。
朱偰在朱希祖这篇论文的整个撰写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朱希祖还阅读了朱偰的《两宋信用货币》。3月25日“夜阅大儿新作《两宋信用货币》一文”[5]871。4月2日,也就是读了朱偰论文大约一周后,他“预备撰《两宋铁钱特盛之原因与结果》一文”[5]874。二者在时间上有一个先后,朱偰的论文在先,朱希祖的论文在后。就论文题目而言,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朱希祖写作前就两宋货币的内容和朱偰已经有了交流。故而在整个朱希祖写作中,朱偰是起到了一些影响的。关于二者论文的关系,二者文章既存在联系又有着区别,朱希祖的文章是从两宋时期为何盛行铁钱入手,进而阐述盛行铁钱产生的相关弊端,通篇更多是从史料考据的角度来论述铁钱产生的原因与结果。而朱偰的文章則是更多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两宋时期交子与会子这些信用货币的一些问题。但二者文章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联系,朱希祖与朱偰都重视“准备金”,它是保障纸币顺利发行的前提。朱偰在文章结论第一部分便提到了准备金,虽然朱希祖的文章是论述铁钱,但在结尾之处也提到了“宁借内外国债及募捐以济之,决不可全用准备金,此财政上宜鉴于宋之失败而注意者也”[9]。二者对于准备金的重视是在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父子二人相似的观点是源于二者学术交流的相互影响,更是出于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责任感。
朱希祖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有两个特点:一是朱希祖偏向搜集稀有的古钱并同样注重搜集文献史料,这说明他文献与实物并重。二是写信给朱侃以帮助其搜集更多古钱,再加上与朱偰学术聊天,二者在思想上的相互碰撞,共同促成了《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一文的写作,这表明在朱希祖治学过程中其子女发挥了一定作用。在4月2日有了具体的研究意向后,朱希祖开始进一步全面搜集宋代铁钱史料。
二、史料搜集
史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傅斯年曾这样评价史料的地位:“史学便是史料学。”[10]通过研究朱希祖撰写此篇论文的经过,可以发现朱希祖非常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朱希祖这篇文章史料的搜集大致有文章立题前与立题后两个阶段,即以4月2日为界,“预备撰《两宋铁钱特盛之原因与结果》一文。”[5]874从日记中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朱希祖刚有研究意向之时,他对史料的搜集就已经有了大致方向,其所收集的钱币年代皆为宋代,所阅的书目虽然各式各样但大抵为唐宋时期的史料。在4月2日朱希祖明确文章题目后,朱希祖对于史料的搜集更加具有针对性。
朱希祖搜集史料的第一步便是搜集文献史料,其在3月10日至4月2日这段期间就已参阅了《文献通考·钱币门》《唐书·食货志·货币章》、《续文献通考》、《蜀中广记》这四部文献。明确文章题目之后,朱希祖开始着力于搜集和宋代铁钱相关的文献史料。4月3日,“上午,补录宋代铁钱史料。”[5]8744月4日,“竟日录宋代铁钱史料,并阅《宋史·食货志》、《地理志》中‘钱币’‘钱监’事。”[5]8744月5日“竟日录宋代铁钱史料,而尤注意‘钱监’史料。《宋史·地理志》所标各路钱监与《食货志》及《文献通考》互有详略。”[5]8754月6日“竟日录宋代铁钱史料。”[5]8754月10日,“夜,阅《通考·钱币门》。”[5]876朱希祖通过这些文献史料考据了两宋盛行铁钱的前因后果如“然孟蜀之时铜铁钱尚兼用,宋平蜀后,其地反专用铁钱其何故也?考《宋史·食货志》云:自平蜀,沈伦等委取铜钱上供,及增铸铁钱,易民铜钱。盆满金银,装发。物价滋长,铁钱弥贱。”[9]“太祖初年,禁铜钱栏处江南塞外及南藩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宋史·食货志》。”[9]33另外朱希祖在日记中曾多次记录其搜集的“钱监”方面的史料,在文章中也有多处体现如“淳熙六年,诏司农丞许子中往淮西措置钱监。”[9]“京西湖北之铁钱,则取给于汉阳监,及兴国富民监。”[9]
在实物史料上,朱希祖同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搜集。自3月10日起朱希祖便数次去古玩铺搜集铁钱史料“九时至教场口,购铁钱八枚”往后的几日朱希祖数次去实地购入钱币。4月7日,“四时乘校车至校场口古玩铺,购宋代铁钱二十五枚,计银十八元。中有景德天禧大钱及嘉定兴宝等大钱。夜摩挲铁钱。”[5]8754月9日,“午后三时,至校场口古玩铺购宋代铁钱十余枚,计银六元,中有嘉定兴宝、嘉定新宝等。”[5]8764月11日,“夜补写日记,整理铁钱。”[5]874朱希祖搜集这么多的铁钱目的在于要进行考证,印证文献之中所述的铁钱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是像大唐宝钞一样不知出处。所以从朱希祖的论文之中可以发现许多对于铁钱样式的描述,如“楚,马殷铁钱,有‘乾封泉宝’背上有天子,又有策字,又背上下有天府二字,皆当十。”[9]大量实物史料的搜集得以使其与文献材料相互印证,使文章的论据更加贴合史实。朱希祖搜集了大量的铁钱耗费了其不少精力财力,以致其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夜,整理近两月出入账目,以警浪费,盖余近购不急之古钱为数颇多,今当竭力节制。”[5]882
除了对文献与实物史料的搜集,在史料的搜集的过程中,朱希祖还注重同他人进行交流以开拓其视野。3月26日,“夜与吴祥麟谈国内经济。”[5]8713月31日,“夜与大儿及绳先夫人等谈时局。”[5]8734月9日,“遇中央军官学校教官张铁英号保华,亦购铁钱,导至其寓,出宋代铁钱共赏鉴。张君购钱标准,可疑者不购,不精者不购,颇可为法。”[5]8764月18日,“上午,倩大儿绘《北宋铁钱行使地带图》。”[5]879吴祥麟是民国时期的法学家,朱偰是经济学家,绳先夫人是普通民众,张铁英是古钱收藏爱好者。朱希祖在搜集史料期间同这些不同行业的人士就经济话题、时局与古钱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其日后的写作思维。
经过一段时间对史料的搜集整理,朱希祖对两宋的铁钱已有了深入地了解,并积累了相应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朱希祖方才着手于论文的写作。“午后,撰《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第一章导言,至夜十时成。”[5]877此时已是4月12日了,从3月10日开始算起,朱希祖已经用了将近一月的时间来搜集史料。另外在朱希祖开始写作的过程中,他也依旧没有停止对材料的搜集,如在4月15日,“午后及夜,摘录《古钱汇》宋铁钱纪地、纪监、纪年、纪次条理。”[5]878朱希祖史料收集的过程贯穿于他的写作前后,正因为如此朱希祖才能积累大量史料,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文章的撰写。
三、写作与修改
朱希祖在搜集了充足的史料后,便开始动笔进行写作。4月12日,“午后,撰《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第一章导言,至夜十时成。”[5]8774月13日,“竟日撰《两宋盛行钱铁之因果》第二章及第三章之半。”[5]8774月16日,“午后及夜,撰《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第三章完。”[5]8784月17日,“午后及夜,撰《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第四章。”[5]878从日记中的记述可见,朱希祖共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前三章全部加上第四章部分的内容。从4月17日往后,朱希祖并没有继续撰写第四章的内容,而是开始从头修改论文的前三章。
4月19日,“竟日改撰《两宋盛行钱铁之因果》第一、第二两章。”[5]8794月20日,“竟日改撰《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第三章。”[5]879朱希祖在用了4天写完前三章半的内容后,又用了两天的时间来修改前三章。而在4月21号到4月26号的这6天时间,朱希祖暂时停下了写作,转而继续搜集相关实物与文献史料,4月21日,“夜閱《中国商业史》,为王某所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取材颇丰,而条理未精,所载‘大唐宝钞一条,不注来历,实为疏忽。”[5]8804月22日,“余乃独至古玩铺购古钱。”[5]8804月23日,“夜阅《中国商业史》。”[5]8814月24日,“夜阅《中国商业史》。”[5]881在经历了几日对于史料的重新搜集后,一直到了4月27日朱希祖方才重新执笔写作,这篇文章的初稿就是在这一天完成的“撰《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第四章。夜,撰第五、第六章。”[5]882
朱希祖在耗时4天完成论文的前三章半后,又耗时两天修改了这三章的内容。文章剩余的三章内容撰写都是朱希祖在4月27日那一天完成的,从日记中看关于后三章修改的记录,朱希祖似乎并没有来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对其修改。但结合朱希祖最后在《东方杂志》所发表文章的落款时间可以发现一些线索,“中华民国二十七年5月1日撰成于重庆中央大学。”[9]其文章的誊写工作的时间是4月29日,“午后誊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一文,至夜九时写成五页,约二千五百字。”[5]882这一天朱希祖从头开始对文章进行誊写,接着直到5月1日往后日记中才继续开始出现誊写的相关记述。5月2日,“午后及夜,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五页。”[5]8835月2日及往后这几天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原文的誊写,所以说对这后三章的内容朱希祖也是存在修改的,其修改时间就是在4月30日到5月1日的这两天,正是这次的修改,才有了文章落款时“5月1日撰成于重庆中央大学”另一方面4月29日誊写的字数是2500字,这些字数也并未涉及后三章的内容。整篇论文朱希祖先后用了4天的时间来对文章进行修改,这体现了朱希祖对论文写作认真的态度。
朱希祖此篇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具有交叉进行的特点。这篇论文的写作与修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4月12日至4月20日是前三章的写作与修改;4月27日到5月1日是文章剩余部分的写作及其修改。结合日记中关于论文写作修改的相关记述以及原文来看,造成朱希祖文章的写作前后存在一周之隔的主要原因是,当朱希祖发现其对于史料的搜集不够时,又开始搜集史料。
依据有二:第一是朱希祖第四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过大,第四章的写作是从4月17日开始的,17日之后就暫时停止了第四章的写作,而一直到了4月27日,朱希祖才重新撰写第四章,第四章的写作就这样被朱希祖拆分成了两个部分,两部分相互间隔了10天的时间,并且从日记中看在这段间隔的过程中,朱希祖并没有停止对于这篇文章的相关工作,这期间朱希祖在修改了前三章,还阅读了《中国商业史》以及搜集了古钱。
第二是从这篇文章的结构上看,该文第二、三章的主题是“两宋盛行铁钱之原因”,第四、五章的内容则是“宋盛行铁钱之结果”。朱希祖在第一遍修改的时候,并没有修改第四章,而其在4月27日才又开始继续撰第四章,所以这第四章撰写的间隔极有可能是朱希祖在写作时,由于史料不够而无法继续写作,致使这一章最初并没有写完,而是间隔了10天。其在4月20日往后又开始专门搜集相关史料,也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正是这种在写作时发现史料不足,便停下来继续搜集史料的行为,为我们展示了朱希祖真实的写作流程,为我们的治学提供了一些借鉴。
朱希祖除了自己修改文章之外,还邀请他人一同修改,以确保文章质量。5月4日,“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至夜八时,成五页,共二十页,约一万字弱。写完仍施标点。与梁嘉彬共阅一过,改正误字。”[5]883可见朱希祖的这篇文章最终定稿是和梁嘉彬一同修改的。梁嘉彬也是一位史学家,其与朱希祖相识已久,梁嘉彬的代表作《广东十三行考》一文便是由朱希祖于1934年为其作的序。梁嘉彬肄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后在1935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研习东洋史,1937年回国,这说明梁嘉彬的史学素养足以担任校阅文章的相关工作,这体现出朱希祖对于文章的修改是足够重视的,找具有史学专业素养的人来一同修改,这样会使这篇文章的内容更加准确充实。
文章于5月8日交付出版,“是日,留出《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文一篇,嘱大儿寄至长沙东方杂志刊载。”[5]886此篇论文最终刊载于1938年5月16日发行的《东方杂志》上。
四、朱希祖治学思想启示
朱希祖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通过对其文章写作经过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朱希祖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使我们青年学者对怎样治学、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朱希祖撰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的写作过程为当下的青年学者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学术研究应当勤奋
勤奋是朱希祖治学的基石,朱希祖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与他的勤奋不无关系。从他撰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勤奋这一特质,该文写于1938年,此时朱希祖所居的中国重庆,一方面面临着日军的空袭骚扰,另一方面受战争影响民众们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朱希祖仍然没有搁置他的学术研究。
朱希祖每天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例如3月28日,“竟日录《左传》姓氏,至‘襄公’十五年。”[5]8724月4日,“竟日录宋代铁钱史料,并阅《宋史·食货志》《地理志》中‘钱币’‘钱监’事。”[5]8744月5日,“竟日录宋代铁钱史料,而尤注意‘钱监’史料。”[5]874此时的朱希祖已经59岁,除了每周在中央大学史学系进行授课外,朱希祖同时还要兼顾学术研究及一些行政任务。此外,3月9日至4月2日,朱希祖在研究两宋铁钱的同时还兼顾着对春秋战国姓氏的有关研究。3月10日,“三时至校阅《春秋大事表》中《姓氏表》。夜补日记,仍阅《姓氏表》。”[5]865在3月10日朱希祖上午搜集古钱,下午与晚上研究姓氏,二者齐头并进,这样的情形曾数次出现。3月14日,“上午录《国语》‘姓氏录’至《楚语》下及《吴语》。午后二时,乘轿至海棠溪,轮渡过江至储奇门,乘轿至大梁子马路口,至古玩钱铺购铁钱,无善者。”[5]867可见朱希祖对于学术研究是投入了大量精力的。
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都没有阻碍朱希祖进行学术研究的脚步,朱希祖所取得的史学成就,正是其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所造就的。在现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中,不乏有青年学者怠于研究,投入研究的时间远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多,对于研究的热情不高,这样的状态下很难产生学术成果。因此,有着一颗勤奋的治学之心对于青年学者们尤为关键。具体而言,青年学者们应做好每天的时间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即使遇到一些阻碍也不能完全搁置研究,要善于从琐碎的事情中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提高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
许多史学家都将史料视为历史研究的根基。王国维认为纸上的材料需与地下的考古发现相结合共同印证历史。傅斯年也提出,历史学便是史料学。朱希祖同样非常重视史料的作用,他对于史料的搜集贯穿其写作的整个流程。朱希祖从3月9日起便开始搜集史料,朱希祖对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亲自去图书馆借书,去古玩钱铺实地购入钱币,委托儿子与友人帮其搜集古钱。朱希祖在写作过程中,不但搜集文献史料,还大量购入铁钱实物,这种文献与实物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当时属于十分先进的研究范式,即使在今天也未曾过时。正是在整个写作过程當中对史料充分搜集与仔细研读,朱希祖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在当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青年学者们越来越依靠数据检索去网罗史料,但是在大多时候一手史料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检索获得的,过于依靠文献检索反而会导致动手搜集史料的能力减弱。虽然朱希祖是20世纪上半叶的史学家,但是他的这种文献与实物结合,亲自动手去探寻史料方式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当下的青年学者们学习借鉴。
(三)历史研究要经世致用
“经济史研究的主旨也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11]从朱希祖撰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朱希祖治学有着明显的经世情怀。朱希祖十分关注战争的局势他会对战况进行记录,3月13日,“本日德并吞奥国为附庸。”[5]8723月25日,“近二日徐州战事稍胜,颇可支持。”[5]8744月4日,“本日报载津浦北段战事,吾君渐盛,韩庄、台儿庄夺回。”[5]875这些记述表面朱希祖对于国内局势是关心的。
朱希祖撰写文章时,抗战的局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丧失了大量领土,自从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便悄然开始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朱希祖写下此文,以宋代为鉴,通过揭露货币与国家军政财政之间的联系,以图提示国民党当局注意法币的有关问题,并达到捍卫国家的目的。现如今部分青年学者存在研究时不注重现实意义的现象,由于部分青年学者对于现实的重视不够,使得其所做的研究时常脱离实际,这种与现实脱轨的研究方式未能对当下起到资治的作用,朱希祖经世致用的研究方式给我们的启示,应该重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间的结合,培育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加强自身对于现实生活的敏锐度。
(四)历史研究要注重学术交流
知识是需要进行交流沟通的,交流是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这也是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时常举办学术论坛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们,却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一些青年学者在进行论文写作时更像是在完成中学考试,与别人几乎不产生交流。这一点朱希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朱希祖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他一生发起组织的史学学会就将近十种[2]。他撰写《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的缘起便来源于与朱偰的一次学术交流。而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朱希祖也时常与别人交流,在写作期间朱希祖先后同经济学家朱偰、法学家吴祥麟、古钱收藏者张铁英进行过交流。通过与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使朱希祖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朱希祖的学术交流,特别是与不同领域学者间的交流给我们启示,广大青年学者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注重学术交流,加强与不同专业方向人的交流,有时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结语
《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虽不算朱希祖的代表作,但通过对其在文章选题、史料搜集、写作与修改各方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其治史有着如下特征:坚持治学,勤奋刻苦;将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贯彻始终;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投入到历史研究之中。在这之中不乏缺少史学训练,史学素养不足的青年学者。在这种现况下,历史名家的实际治学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名家的治学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更有助于青年学者们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
注释:
①朱希祖(1879-1944):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等校教授。
参考文献:
[1]周文玖.朱希祖的历史学科建设思想[J].历史教学问题,2018(2).
[2]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8:19,312.
[3]周文玖.朱希祖史学略论[J].史学史研究,2004(2).
[4]郭士礼.现代史家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解读及应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4).
[5]朱希祖.朱希祖日记(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朱偰.两宋信用货币之研究[J].东方杂志,1935(3).
[7]朱希祖.朱希祖书信集郦亭诗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2:194.
[8]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文稿(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47.
[9]朱希祖.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J].东方杂志,1938(5).
[10]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003,309.
[11]隋福民.经济史,一门经济分析的方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李春宏(1998—),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单位为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