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2021-01-10 23:54魏娜乐刘丽
西部学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

魏娜乐 刘丽

摘要: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写作领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作者身份这一概念属于身份的范畴,其存在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之中并通过语篇人际意义来实现。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相关文献中关于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构建的实证研究,可知当前学者大多从基于文本分析的作者身份建构特征、基于作者个体的作者身份建构过程和基于读者个体的作者身份建构效果三种路径来展开研究,但是缺乏对作者身份建构过程的动态分析和从读者角度出发探讨作者身份构建的交际效果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学术语篇;作者身份;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151-03

近年来,学术写作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学者发表学术观点,传达学术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学术写作文本只是使用客观的、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研究信息,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术写作在向目标读者传递作者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会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策略来表征自我,构建作者身份[1]。在学术写作中正确、有效地构建作者身份可以帮助写作者提高自我意识、语言敏感度和语言使用能力。因此,在学术语篇写作中,研究者逐渐将作者身份的建构作为该领域重点研究对象。在阅读大量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作者身份的内涵及其建构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的主要研究路径,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作者身份意识并对今后相关话题研究的推进提供一些建议。

一、作者身份的内涵

作者身份这一概念属于身份的范畴,其存在于作者与读者的互動关系之中并通过语篇人际意义来实现。相关领域的学者对作者身份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前人研究中出现多个关于“作者身份”的术语。其中表达主义者(Expressivists)深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概念,用“声音”来表示作者在文中留下的个人印记,认为作者身份为个体在语篇写作中的自我表现。而社会建构主义者(Social Constructivists)则用“自我、自我宣传”来体现作者在学术文本中的作者身份,他们认为,作者身份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个人会根据某种特定语言、语篇和文化规约,不断地创造、改变和认知自己内在与外在身份的过程。在HYLAND[2]的研究中,他将“学者身份”视为学术语篇中体现的作者身份。基于该研究思路,我们提出了一种研究模型,即为学术写作声音互动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通过作者立场和读者参与,不仅承认了“作者声音”的存在,同时又强调了作者、读者以及社会语境三者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该研究模型为学术语篇中的研究作者身份提供了一种具有指导性的研究思路。

学者IVANIC[3]通过社会构建主义和互动理论,对身份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学术语篇的角度出发,IVANIC[3]提出了自传自我、语篇自我和作者自我三个方面的作者身份,其中:(1)自传自我是指在学术写作中体现的作者以前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背景;(2)语篇自我是指通过反映话语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影响力来彰显在该写作背景下作者的身份形象;(3)作者自我是指通过读者对文本中表达的观念和看法进行发掘,站在作者的角度构建作者的权威。

上述理论表明,作者身份处于一个不断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静态特征。只有综合考虑语篇、作者和读者之间在某一既定情境中的互动关系,才能更为全面地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构建的身份。

二、作者身份的构建研究路径分析

通过对现有关于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构建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当前学者大多从基于文本分析的作者身份建构特征、基于作者个体的作者身份建构过程和基于读者个体的作者身份建构效果三种路径来展开研究。

(一)作者身份构建特征的研究

从作者身份的构建特征这一视角出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学术语篇文本和语料库研究视角,考察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建构所使用的语言特征。国外学者TANG和JOHN[4]以新加坡某高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学术论文写作中第一人称代词这一语言资源所构建的作者身份,结果表明,作者身份主要分为六类:(1)代表;(2)语篇向导;(3)语篇设计者;(4)研究过程描述者;(5)意见持有者;(6)观点发起者。国内学者杨林秀[5]从言据性这一视角出发,随机选取100篇国际顶级期刊英语学术论文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言据性与作者的可信度、权威性和亲和力、尊重和责任三个维度研究了言据性这一语言要素在论文作者构建学术身份方面起到的作用,此研究思路为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的探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娄宝翠等[6]从自我指称语这一语言要素出发,对比了中国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和英语本族语专家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分析了他们在论文中自我指称语的使用差异。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自我指称语的使用频率低于专家学者,学习者未完全掌握如何有效利用自我指称语这一语言要素来建构作者身份,作者身份构建意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

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英语学术语篇文本中作者身份构建的特征,研究内容主要有:(1)英语为母语者和英语学习者的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构建特征的对比研究。例如,杨欣然[7]对比分析了中国硕士生与北美国家硕士生在英语语言学方向的学术论文自我指称语的使用特征。研究表明,与北美国家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作者身份呈现相对“隐性”的特征,并且缺乏权威性。(2)不同语言学术写作文本中作者身份构建特征的对比研究。例如,吴格奇[8]比较研究了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的特征。研究表明英语本族语学术语篇的作者在学术文本中更为明显地建构作者身份,较为凸显个体身份;而汉语学术语篇的作者身份建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过于强调集体身份。(3)多个学科之间英语学术语篇中身份构建特征的比较研究。例如HYLAND[9]从8个不同类别的学科中摘取了相关学术论文共计240篇,建立了语料库,比较分析了第一人称代词及其物主代词在不同学科中使用频次的差异,文章指出,不同类别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明显的差异: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学术写作文本更偏向于淡化作者身份强调研究问题,而人文科学的学术写作文本则更强调作者意识和显现。以上研究说明了不同作者在运用语言资源构建作者身份的异同,还有不同语言文化及不同学科在构建身份时所表现出的异同。

总而言之,基于文本语篇分析的作者身份构建特征研究这一分析路径是当前研究中数量较多的研究类型。这类研究大多以语料库为手段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术文本中能够呈现作者身份的语言资源的使用频次和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分析。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大量数据提供客观的语言事实,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理据性,但是相对来说缺乏对作者个体和读者视角的关注度以及在真实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效果分析。

(二)路径二:作者身份的构建过程的研究

从作者身份构建的过程这一分析路径出发的研究大多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将作者身份构建的协商和发展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研究表明,对学术文本作者身份构建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个人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的成长经历等。此类研究大多是以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身份构建的动态过程。

国外学者STARFIELD[10]对南非某所大学两名本科生的学术文章进行了一年的历时跟踪分析,描述了成功的写作者和失败的写作者的身份建构协商过程,分析了新手学生作者是如何对政治关系进行协商的,以及如何培养他们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意识。研究表明,优秀的写作者能够熟练地运用大量的语言资源建构权威的作者身份,而失败的写作者十分依赖社会学科认可的权威词汇,只会生硬模仿,注定会是一个不合格的写作者,且会被评为“抄袭者”。国内学者徐宏亮[11]研究指出,生硬的英语表达或词汇量不充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高级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的站位意识和立场表述。这些研究表明,英语为非母语者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学术写作中建立作者身份的能力。

DENG[12]以香港某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记录研究对象的写作过程,发现论文写作中作者身份的构建是一个随着阅历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编写到逐渐完善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体裁规范意识、语言应用能力逐渐提高,因此他们慢慢从新手写作者发展成更为熟练的学术写作者,进而融入相关学术群体并成为该话语团体的一员。

从作者身份构建过程的研究这一分析路径出发,通过记录分析作者个体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能力的发展变化,有助于体现作者身份构建的动态性和协商性。这类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社会环境和作者的“自传式自我”“语篇自我”还有“作者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路径三:作者身份构建效果的研究

学术语篇中大多采用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法来研究作者身份构建的效果。作者身份构建效果的研究主要从读者视角来分析读者心中的作者身份,探寻读者是通过何种方法和路径来判断作者身份,以及影响读者对作者身份评价的因素。

MATSUDA等[13]以訪谈的方式采访了两名学术论文盲审专家,文章指出,影响专家对论文质量评价的因素主要有语言和非语言特征。专家会根据这些特征进一步判断论文作者的资历、学术积累和性别。结果表明,写作文本是作者构建身份的一种手段,至于构建的效果还要依赖于目标读者的解读和评价。随后,这两位学者又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14],他们调研和访谈了应用语言学和修辞写作领域的70名审稿人。结果表明,依据审稿人员反馈的评审方式,超过80%的审稿人在匿名审稿时会推测论文作者的身份。而他们依据的语篇线索包括:话题选择、理论框架、使用的句式或词汇、写作习惯和引文方式等。

基于读者的视角研究作者身份构建的效果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并且能够证明目标读者可以在学术语篇文本中体会到学术语篇作者建构的身份。这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作者身份的构建在交际中的有效性。但是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未来可以尝试从此角度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作者身份的概念和构建的理论内涵进行阐释,对主要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总体上看,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构建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当前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英语学术语篇文本分析视角,通过某一语言要素对作者身份建构特征的研究分析,相对缺乏对作者身份建构过程的动态分析和从读者角度出发探讨作者身份构建的交际效果的相关研究。今后可以尝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学术语篇中身份构建的研究,尤其是多关注个体研究对象的作者身份建构过程探究。

此外,研究表明,作者身份是在社会互动中由作者和目标读者共同构建的,其效果如何取决于目标读者的认同程度。因此,今后的研究也要多多关注读者这一角度,以期帮助作者提升学术写作汇总运用语言要素的能力,这也是探究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最后,作者身份的构建是否能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质量,以及如何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构建作者身份意识的教学实践研究等鲜有涉及,未来关于学术语篇写作中作者身份构建的研究在教学领域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

[1] 徐昉.二语学术写作介入标记语的使用与发展特征:语料库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2013(2).

[2] HYLAND,K.Genre and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Disciplines[J].Language Teaching,2008(4).

[3] IVANI,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4] TANG,R.,JOHN,S.The ‘I’ in identity: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9(1).

[5] 杨林秀.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言据性视角[J].外语教学,2015(2).

[6] 娄宝翠,王莉.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自我指称语与作者身份构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1).

[7] 杨欣然.二语学术写作中的自我指称与作者身份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

[8] 吴格奇.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建构对比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9] HYLAND,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8).

[10] STARFIELD,S.“I'm a Second-language English Speaker”:Negotiating Writer Identity and Authority in Sociology One[J].Journal of Language,Identity,and Education,2002(2).

[11] 徐宏亮.中國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1(6).

[12] DENG L M.Academ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Writing the Discussion & Conclusion Section of L2 Theses:Case Studie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octoral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3).

[13] MATSUDA,P K,TARDY C M.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Author Identity in Blind Manuscript Review[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7(26).

[14] TARDY C M,MATSUDA P K.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 Voice by Editorial Board Members[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9(1).

作者简介:魏娜乐(1992—),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单位为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刘丽(197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