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人现实意识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深入探究韩国语语言系统所折射出的韩国人思想意识特征,发现语音系统体现了韩国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自然崇拜的思想、阴阳和谐的观念等。词汇系统反映了韩国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家族主义文化、“身土不二”的意识,以及男女有别的观念等。敬语法体系体现了韩国人的儒教礼仪文化特征和等级文化特点。
关键词:韩国语;韩国人;语言系统;共同体意识;儒教礼仪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158-03
一、理论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体系。广义的文化被看作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1]。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意识形态部分,其中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意识是指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情感。现代韩民族意识体现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家族主义、礼仪文化观念,以及尊卑等级观念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它是人们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具有文化符号的功能,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模式体现,是民族文化的天然“图腾”。集中概括相应文化领域的思想范畴、认识成果、意义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语词,称之为“文化符号”[2]。本文基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试图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入手,深入考察与分析韩国人思想意识的特征。
二、语音系统中的思想意识特征
古代时期,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通常使用中国的汉字记录本国语言。但汉语和韩国语在类型学上归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韩国人在使用汉语时有很大的制约性,且韩国等级制度森严,只有士大夫以上阶层可使用汉字,再加上汉语较为难学,大多数平民无法学习汉字。公元1446年,李氏朝鲜的世宗王颁布《训民正音》创建了韩文。韩文的创建对今后韩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天地人”和谐统一思想
韩文元音的创制原理师承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天地人”思想也称为“三才”思想,它重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东亚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易经》和《训民正音》中均有体现。
《周易》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天地人”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圆在上,属阳而动;地方居下,属阴而静;天施地成,阴阳合气生成万物;人禀天地之气最秀而为万物之灵长。这一学说约萌发于夏商之前,周秦之际与阴阳说合流,至两汉已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3]。古人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训民正音》最初包含11个元音,其中音值标为[a][e][i]的三个基本元音分别模仿天圆(太阳)、地平、人立的形象制成,这体现了“天地人”的思想。这三个元音相互结合,再形成其他元音。韩文元音的创制体现了古人“天圆地平”的朴素哲学思维观念,同时蕴含了韩国人“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韩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休戚与共、和谐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韩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強调对天地万物要饱有一颗敬畏之心,树立并践行天地万物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自然崇拜思想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其符号性,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假如不借助语言符号,那么思考就是没有任何形状的心理意识流。语言符号的作用是把本来没有形状的心理意识流和心理音流结合起来,使得无形流变为有单元的形状链[4]。上文提到,韩国语三个基本元音的创制分别模仿了圆天、平地、人立的形象。元音符号的创制原理同时也体现了韩国人对土地、太阳的崇拜思想。
韩国古代具有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政策,传统文化和农业文明的兴盛息息相关。自然崇拜现象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因天、地、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逐渐对其生出敬畏之心,把自然现象进行了超自然化,进一步演变为一种自然崇拜思想。古人通过巫术、祭祀、占卜等活动祈求自然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自然崇拜是人们依赖自然的一种表现。
(三)阴阳和谐观念
韩文元音借用了中国古代阴阳和谐的思想,分为阳音和阴音。韩国语中有四个阳元音,元音发音时给人一种洪亮、清脆、明快之感,其他元音均为阴音,发音时低沉、雄浑。中世纪的韩国语保持了比较严格的“元音和谐”律,阳音和阳音共存,阴阳音互斥,但之后元音和谐体系逐渐松化甚至瓦解。在现代韩国语中,“元音和谐”律是指一个词语的后缀会和派生词的元音和谐,有些名词、形容词、谓词词干、拟声词依然会遵循此规律。由阳性元音构成的拟声拟态词在表义时,有一种肯定、明快的色彩,而由阴性元音构成的拟声拟态词具有一种阴郁、沉重之感。
三、词汇系统中的思想意识特征
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认为语言是一种决定人们世界观的积极力量,语言是精神上的“中间世界”,是客观实际和人的内部世界之间的一种媒介。他认为“中间世界”是在语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客观实际的直接反映,而是人的理智思维工作的结果[5]。语义场是指词义的聚类,每种语言的词汇中都有很多的语义场。在分析语义场时,常会遇到属于某种语言的独特语义场,这种独特语义场与该民族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文化精神有紧密联系。
(一)共同体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韩国人在表示与共同体成员,或具有共同体性质的事物的所属关系时,比起使用“我[na]”一词,更倾向于使用“我们[wuli]”,因为会给人一种亲密感。“[wuli]”一词本意指“笼”“栏”,意为把东西围起来,将其中的部分看作是“我们的东西”,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一种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组织形式。韩国传统的共同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宗族为中心的血缘共同体,另一种是以村落或部落为中心形成的地缘共同体。血缘是家族的纽带和黏合剂,韩国人非常重视以血缘为联结的家庭关系。韩国社会以农耕社会为基础,人们长期定居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逐渐形成了村落或部落共同体。共同体意识是指在一个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因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意识。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形成于悠久的古代农耕社会,但至今仍深深扎根于现代社会中,既体现在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也体现在当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人们不畏生死,保卫家园、同仇敌忾的意志。
(二)家族主义
韩国人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家族观念,在个人和家族的关系上,个人利益一般会优先让位于整个家族的利益和荣誉,这深刻影响着韩国人的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韩国人具有儒家色彩的家族主义尤其体现在称谓词上,比如“寸”一词。“寸”本义指从掌至手腕一寸长的部位,即“寸口”,韩国人用其表示家人和亲属关系的远近。夫妻之间是0寸,表示夫妻之间虽无血缘关系,但其亲密程度非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比。父母和子女之间是1寸,兄弟姐妹之间是2寸,父母的兄弟姊妹和自己之间是3寸,堂(表)兄弟姊妹之间是4寸,并以此类推。
“寸数”体现着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远近,韩国人依据“寸数”维护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和礼节,维持家庭的和睦与秩序。韩国的亲属关系以父系为中心,直系的上下4代、父系亲属的8寸以内都属于亲属关系。而外婆家的上面4代、下面2代及6寸以内,还有妻子家的上下2代及4寸以内都包含在亲属的范围之内[6]。在称呼以母系为纽带的亲属时,一般在前面加上“外”字,用来区分以父系为中心的亲属。
韩国人在称呼比较亲密的朋友、前辈,甚至是偶像时,会用“哥”“姐”等称谓词,可称年长的女店主为“姨母”,以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如此将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纳入到亲属血缘关系的范畴中,韩国人的这种言语习俗体现了深厚的家族主义色彩。
(三)“身土不二”意识
“身土不二”一词体现了当代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特性,其字面含义是指人的身体和出生地合为一体,不可分离。“身土不二”中文原词最早出自佛经,佛学意义是强调净土与佛身的合一性,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7]。
朝鲜李王朝时期,医学家许浚编纂了医药巨著《东医宝鉴》,其中“药食同源论”提出了“身土不二”的概念,从医学的角度阐述了只有生养地的食物才适合自身体质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韩国农业协会为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出了“身土不二”的口号,呼吁韩国国民购买本土的农产品。之后经过媒体的持续宣传,“身土不二”的范围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身土不二”逐渐变成韩国国产货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和意识,并作为爱国精神的象征。
“身土不二”观念已渗透到韩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独特的社会现象。首先在饮食上,韩国人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比起西餐,韩国人更偏爱泡菜、米饭、烤肉等传统饮食,更愿意光顾拌饭、冷面等传统韩餐店。其次在消费和经济上,韩国人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商品,以支持本土商业品牌的发展。在1998年经济危机时,大批韩国民众出售黄金饰品兑换成韩币,以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最后在爱国教育上,韩国人非常重视培养爱国情怀,以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男女有别的观念
因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语,也有“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的俗语,这都体现了男女有别的意识,这种意识源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男尊女卑”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子地位的高贵,而女子地位卑下的社会状况。在现代社会,韩国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但男女有别的意识仍体现在语言词汇的范畴中,反映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中。
韩国语称谓词会因性别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比如在称呼“姐姐”或“哥哥”时,男性和女性使用的称谓词是不同的。韩国重视性别差异的社会观念导致了对称谓词的严格区分。此外,“男女”“夫妇”“父母”“子女”等词中,表示男性的词汇一般出现在女性词汇之前。在夫妻之间,妻子一般要用敬语,而丈夫可对妻子使用非敬语,但这种情况在现代年轻夫妻之间已几乎不存在。
四、敬语法体系中的思想意识特征
韩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视传统儒家礼仪文化,重视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晚辈要顺从长辈,下级要听从上级,家族的内部关系也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这种礼仪文化和等级观念也体现在话语体系中,尤其体现在敬语法体系中。韩国的敬语法体系十分发达,人们会根据场合和说话对象的不同,以及亲密关系的程度,使用不同的敬语规则。韩国语敬语法体系根据尊敬的对象可分为主体敬语法、客体敬语法、相对敬语法三大类。
主体敬语法是对句子主语表示尊敬的方法,主要通过助词,以及语尾动词、形容词的变化来实现。客体敬语法,指对客体及动作涉及的间接对象表示尊敬,主要通过助词以及词汇形态的变化来实现。主体敬语法和客体敬语法体现了韩国人的儒家礼仪文化特征。
相对敬语法反映了韩国人的等级文化特征。相对敬语法是指说话者考虑与听话者的年龄辈分、社会地位、关系亲疏程度、会话场所等因素,判断应对对方采用的敬语规则。一般根据尊敬的等级程度从大到小可分为六个等级:非常尊敬阶、尊敬阶、微敬阶、准平阶、一般阶、基本阶。非常尊敬阶是最高程度的敬语规则,常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需要特别尊敬的时候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尊敬阶,在表示尊敬的同时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微敬阶在现代日常口语中几乎已使用不到。准平阶常用于年长的话者和成年的晚辈,以及关系亲近的成年平辈之间,比如用于年长的朋友之间、教授对学生、父母对成年子女等的对话中。一般阶和基本阶的尊敬程度很低,一般在长辈对晚辈,或年龄相似的朋友之间使用。
在敬语的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亲疏关系对其使用规则的影响。比如,对话双方若是陌生人,在会话中应使用敬语,以示尊重;待两人逐渐熟络之后,会选择更方便的话语规则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不再使用敬语。
结语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韩国语语言结构系统折射的韩国人思想意识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语音系统方面,韩文的元音和辅音创制原理反映了韩国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自然崇拜的思想、阴阳和谐的观念。在词汇系统方面,从词汇语义场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比如“我们”,与“寸”相关的称谓语,“身土不二”,以及具有性别差异的称谓语等,对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家族主义、身土不二的观念,以及男女有别的意识进行了探析。在语法系统方面,通过韩国发达的敬语系统分析内在的民族特质。主体敬语法、客体敬语法主要体现了韩国人的儒教礼仪文化特征,而相对敬语法反映了韩国人的等级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37.
[2]戴昭銘.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5.
[3]李学卫.《周易》与三才说[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9(1).
[4]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J].当代语言学,2010(3).
[5]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6.
[6]朱明爱,禹英兰.韩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26.
[7]王霞,韩国“身土不二”再诠释——从韩民族性格角度分析[J].当代韩国,2013(1).
作者简介:董南南(1990—),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博士在读,单位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研究方向为韩国文化及文学。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