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大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对照

2021-01-10 11:04张云强
智慧健康 2020年34期
关键词:基底节尿激酶血肿

张云强

(迁安华仁骨科医院 脑外科,河北 唐山 064400)

0 引言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它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它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临床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发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基底节区恰恰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高发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的发病率高达5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尽早清除血肿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壳核和丘脑出血是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也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2]。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合并脑小动脉,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动脉突然破裂。该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上常采用血肿清除术。通过适当的手术方式清除颅内血肿,减轻或解除脑组织压力,减少进一步的颅脑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目前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探索了基底节区大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本院神经科收治的基底节区大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70例,入组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男/女:21/14,出血量是(56.21±2.26)mL,年龄41-78(64.21±2.2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 1~41h,平均(3.2±1.2)h。清醒或神志模糊20例,浅昏迷9例,昏迷6例。观察组男/女:22/13,出血量是(56.78±2.15)mL,年龄41-77(64.90±2.81)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42h,平均(3.1±1.1)h。清醒或神志模糊21例,浅昏迷13例,昏迷1例。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0.05。

1.2 方法

患者全麻或者局麻,明确基底节区最大的血肿层面的中心部位,贴标志物,并在血肿的对侧贴标志物,经CT检查定位,确保准确性。先用颅钻进行颅骨钻孔,给予缩孔器置入,之后用脑穿针沿着双侧标志物连线的方向进行血肿的穿刺,若有陈旧性血液抽出说明进入到血肿腔。之后将穿刺针拔出,并用导引针进行预通道的建立,并将脑室体外的引流管沿着穿刺通道进入到血肿腔内。

对照组的患者单管穿刺引流手术,引流管皮下移动2厘米之后将其固定稳妥,并进行患者头皮的缝合。

观察组双管穿刺引流手术。第一根引流管穿刺方向和对照组相同,在穿刺成功之后先闭管,并暂时不放出血性液体。选择同侧额进行穿刺发际上1.5-2厘米,沿着血肿的长轴向双侧的头皮颞部定位点连线方向进行血肿穿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尿激酶注入的次数、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ADL评分、血肿清除率、并发症。

1.4 疗效标准

显效:血肿清除率达到90%以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血肿清除率80%-90%症状体征等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100%-无效率=总有效率[3]。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两独立样本率实施Pearson χ2统计,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尿激酶注入的次数比较

观察组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尿激酶注入的次数少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尿激酶注入的次数比较(±s)

表1 两组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尿激酶注入的次数比较(±s)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二组病患神经功能、ADL评分比较,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ADL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改善程度,P<0.05。如表2。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DL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DL评分比较(±s)

2.3 血肿清除效果比较

观察组血肿清除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并发症对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1例穿刺道出血,发生率2.86%,对照组4例颅内感染,3例穿刺道出血,发生率20%,χ2=6.935,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常发生在高血压患者身上,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是脑组织远端血管缺氧或坏死,高血压导致大脑动脉组织结构脆弱,微动脉瘤引起的血管破裂。此外,高血压还可形成并促进大脑内动脉的病理改变,甚至加重大脑内动脉的病理性质,如小动脉破裂、小动脉破裂导致夹层动脉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基底节区是高发区,与上述发病机制及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大脑中动脉可发出直角豆状动脉,受血流剪切力影响较大。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脑小动脉发生病变,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出血。脑出血发生后有血肿,对脑组织细胞有毒性作用,所以现阶段主要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实践证明,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明显优于内科治疗[4-6]。

传统开颅手术血肿清除历史悠久,外科医生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因为有了直接开颅手术,手术领域更加直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加精准,但并发症较多。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彻底消毒,加快手术治疗时间,这样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避免伤口感染[7-8]。

微创手术引流方便、快速、微创,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脑疝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期间通常不会有新的出血。对于血肿较大的患者,可给予尿激酶输注帮助血肿消融。微创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具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并发症减少、临床疗效提高等优点。它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创伤性脑水肿少,血肿完全清除,疗效好,恢复快。但术中明确需要出血的部位[9-10]。

本研究的成果中显示观察组引流的平均时间、住院的时间、尿激酶注入的次数、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ADL评分、血肿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能是因为双管进行穿刺引流,和血肿距离更近,穿刺点更精确,且穿刺路径可最大层面和血肿重合,若其中一条管道堵塞,另一条还可持续引流,因此可更彻底进行血肿的清除,缩短血肿排空时间,减少感染风险和降低尿激酶使用率。

综上所述,基底节区大出血量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其中,双管穿刺引流手术的效果优于单管穿刺引流手术,可更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缩短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基底节尿激酶血肿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