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粮 王相英
(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358,济南 )
心理学家奎伊(Quay)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虽然三种类型在特征上有一定的重叠交叉,但是仍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人格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退缩性、神经质等特征;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等特征.
相关学者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判定标准.李国毅[1]认为大学生问题行为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其心理在外部因素的负面影响下而产生的与其成长成才需求、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和社会道德规范相反的行为.刘丽群[2]认为发生频率、影响维度、干扰强度、持续时间、消失态势、刺激源以及是否偏离学生年龄特征这七项要素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问题行为的标准.对于如何预防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亦有学者展开研究.孙寿鹏[3]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提出了具有指向性的教学管理策略,即建设良好家风、稳定社会环境、创建友爱校园、提升教师素质和完善硬件设施.
1.1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判定标准课堂问题行为是具有多因素的复杂行为,已有学者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定标准进行研究[4-6].从逻辑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与问题行为之间是充分不必要关系.判断大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是否成立,应从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充分条件和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必要条件两个角度入手.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问题行为”进行词源分析可知,该词源中包括“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问题行为”三个关键词.可将三个关键词视为三个集合,当三者相交时形成“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问题行为”这一现象,故时间条件、场域条件与人物条件是产生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问题行为的充分条件.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当有事物情况B则一定有事物情况A,那么A就是B的必要条件.从逻辑学上看,B能推导出A,A就是B的必要条件,等价于B是A的充分条件.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故学生和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均属于课堂问题行为范畴.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必要条件为干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影响教师教学、违反体育课堂纪律、干扰他人学习.
依据条件理论判定学生的行为是否为公共体育课问题行为,需要依次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充分条件、是否具备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必要特征.当课堂问题行为满足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特征时,即可判断该行为属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问题行为.
1.2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选取济南部分高校的324名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常见的问题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公共体育课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1) 学生因素.如表1所示,在学生自身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体育课没有其它学科重要”、“对体育运动没兴趣”.体育课堂的环境条件不足导致“认为体育课没有其它学科重要”,而对于体育课堂的认识不足则导致“对体育运动没兴趣”.
表1 学生自身因素频率表(n=324)
2) 教师因素.采访结果中共有128位同学认为课堂氛围枯燥无聊,96位同学认为体育教师对待班里同学不能一视同仁,85位同学认为教学方法老套、没有新意.但仍有116位同学认为教师非常负责、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与教师无关.
3) 学校因素.“课程内容可选项少”、“课程设置不合兴趣”、“场地器材短缺”是导致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学校因素.运动设施硬件条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脏、累、苦.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是否拥有数量足够并且种类丰富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4)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来源于整个社会对于体育课重视程度的不足.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甚至出现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在大学虽然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但当没有体育课时,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走向运动场.繁重的学业与众多的证书考试等削减了体育在大学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2.1问题行为的普遍性由调查问卷的结果可知,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在课堂纪律方面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这说明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表2).
表2 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统计表(n=324)
1) 性别差异性.男生主要表现为在练习或动作展示中取笑同学、在上课期间故意提高音量、用滑稽表情或怪异动作吸引同学注意以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女生更集中地表现在不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习、情绪紧张、害怕练习或示范动作以及课堂上怕脏、怕累、怕苦并找各种理由逃避上课或申请见习等行为.
2) 年龄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中活力旺盛,更易出现显性的体育课堂问题行为.高年级学生由于对体育课的兴趣日益削减,更多地表现为上课走神、玩手机和不听从教师安排等行为.
2.3问题行为的危害性学生对体育课堂中所产生的问题行为具有亲身的体验,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危害性.针对学生关于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危害性的认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调查表(n=324)
3.1加强体育课堂行为规范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设立的规矩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同样没有意义.体育教师应当在第一堂体育课上就将体育课堂行为规范向同学们进行清晰地讲解[7].通过学习体育技能和开展体育游戏等途径,培养学生规范的体育课堂行为,树立体育课堂榜样,鼓励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的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中形成争做体育标兵的风气,可以有效改善体育课堂中学生表现懒散的状况.
体育教学中的规则学习对于养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树立规则意识,能够促进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角色意识,提高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将体育中良好的道德行为迁移至社会生活中,从而为培养遵纪守法并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树立体育教师良好形象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执行者、知识的创造者和社会规范的代表者.体育学是多学科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对于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简明准确的表达能力、对于时间和距离的准确判断能力都是体育教师应当掌握的能力.一节丰富多彩意犹未尽的体育课会让学生产生期待;一节无聊又没有“营养”的体育课则会让学生慢慢地开始讨厌体育课,甚至影响学生在课后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的良好形象能够为学生树立今后人生中的重要榜样.由于体育课授课环境的特殊性,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互动较多,关系更加亲密[8].体育教师健美的身材,阳光的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3.3增设新颖的体育课程内容在调查问卷中,超过46.6%的同学表示,学校提供的体育课程种类不能够满足选课的需要.体育教师需要深挖课堂资源、开发多样化体育课程、拓宽体育课程种类的选择面,以便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体育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知识的创造者和课程的开发者.体育学是一门仍在不断发展的学科,高校的体育课程也不能固定不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体育教师要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学生的运动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特色运动项目,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推出新颖的体育课程内容.
3.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缓和师生紧张关系、提升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Wubbels等人[9]采用人际交往模型来概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具有双层维度,即“支配—顺从”维度和“协同—对立”维度.Wubbel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支配维度上得分高的教师,其学生更趋向于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优异;而教师在师生关系维度上获得高分时,学生更趋向于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新型教师的要求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均较高,以此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并行发展的目的.
3.5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和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例如可以采用暗示法,凝望学生或在学生身边讲课并要求该学生进行复述或进行动作展示,使学生主动地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技术动作的学习上来;或者采用幽默方式化解,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柔性警告.但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即将产生危险性的后果,则应该及时地进行制止,并对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正面教导,点明其行为的危害性并进行批评教育.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准确及时地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进行处理.
1) 课堂问题行为的判定具有多维度的特征.从逻辑学和词源学角度来看,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大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判断该行为是否满足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 个人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产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最主要的因素.个人因素表现为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或对运动有抗拒心理;教师因素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不当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学校因素表现为学校的运动器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环境因素表现为部分师生尚未充分认识到体育在个体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3)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具有双重性,分别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外在表现更加多样,更易于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班级的优良学风.隐性课堂问题行为由于其自身的内隐性而不易被察觉,虽然对于班级其他同学的影响较小,但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多重特征,即普遍性、差异性与危害性.普遍性揭示了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存在的范围广度;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5) 由于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的多样性,相应的管理策略同样要多样化.在解决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时,不宜采用强硬的管理方式,而应该采用柔性管理策略,制定民主化课堂纪律,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