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鹏 田华伟 张明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北京100038;四川警察学院科研所,四川 泸州646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那些既能满足人民群众自身文化生活需求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大型群众活动举办的越来越多。举办大型群众活动会给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食品安全是重要一环。大型群众活动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在食品中故意投放有毒有害物质、在食品中过失投放有毒有害物质、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使用伪劣食品等。面对以上食品安全问题,如何有效预防、预测、预警是保障大型群众活动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食品安全毒害危险物数据库的建设可为大型群众活动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因此,对于大型群众活动食品安全毒害危险物数据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同时社会矛盾多发,各类风险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大型活动举办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效应不断提升,公众参与性增强,并呈现市场化发展趋势。整个社会大背景和大型活动自身的一系列变化导致大型活动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严峻。为降低大型群众活动面临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就需要对大型活动食品安全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大型活动的概念并分析其突出的本质特征。
大型活动有许多相类似的称呼,比如大型公众活动、大型群众性活动、大型集合活动、大型社会活动、大型公共活动、大型聚会活动等等。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大型活动均是沿用现行法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之后本文中将统称为“大型活动”。[1]大型活动中所指的“大型”从数量上主要是指相关活动的规模,所涉及的人、财、物多或者所涉及的部门、组织多;从结构上看,是指它的组成复杂或者关系复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其它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演唱会、音乐会、展览展销会、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综上所述,大型活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办的涉及较多人、物,规模较大的非日常性的活动。[2]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分析出大型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人员密集性。涉及人和物较多并达到一定规模,是大型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正是因为这种一定时间内人员和场地的密集状态才使得对于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公众参与性。大型活动是公众参与其中的具有特定规模的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和群众的参与是其基本结构和要求。公众的参与将大型活动和单位或部门组织的内部活动区分开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对活动的安全保障要求也就更高。
3.非日常性。大型活动应与日常进行的活动或例行事务相区别。这有助于将一些无关因素排除,以便于对大型活动安全保障进行更加准确地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大型活动中食品安全极为重要,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恶劣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由于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同时,由于自媒体的高速发展,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便会通过自媒体迅速传播,产生严重后果。
毒害危险物数据库建设是大型活动情报系统的基础性数据库,对提高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大作用。毒害危险物数据库建设可为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事前防范、毒害物质检测以及事后侦查破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提高相关部门预防、检测的针对性,大幅提高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具体而言,将相关可添加毒害危险物质进行分类储存,明确毒害危险物质与食品的对应关系,形成食品中可添加的毒害危险物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在预测预警阶段通过数据库明确检查重点,对相关食品进行有针对性地检验检测,同时由于数据库具有明确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使其可以满足对整个生产过程全链条式的监管,弥补大型活动食品安全存在的种种不足。
建设大型活动食品安全毒害危险物数据库对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数据库,为食源性危害风险评估进行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提供科学数据。毒害危险物数据库与相关食品安全潜在危害、政府管理和安全预警相关的信息相结合,可以迅速获取相关案件信息和侦防重点,也可以根据化学物检索出可能污染的食品种类,还可以根据主要的临床症状来检索相关的化学物。大型活动毒害危险物数据库及相关刑事案例数据库,为食品安全情报信息综合研判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案例支撑,实现基于情报大数据的智能处理和决策。
毒害危险物数据库是支持警务综合研判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大型活动食品安全预测预警以及事件处置提供信息支持或数据依据为目标,需要满足信息全面覆盖、属性完整、关系完备、动态可更新等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大型活动食品中可添加毒害危险物(包括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毒害性危险物质、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等)数据库。数据库设计总的需求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根据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政府文件、规划与公告、企事业单位技术报告等对现有毒害危险物质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并实现各类毒害危险物质的全面覆盖。建立的数据库需要包括食品、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毒害物质、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等数据。不同种类的数据再细分为禁止添加和限量添加两类。
为更加快速、准确全面检测并确定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毒害性危险物质、传染病病原体、放射性物质等,需要将每个种类下的每种物质按照种类数据相同的要求,做到每种物质的属性全面、结构完整,以达到对每种物质进行详细描述的目的。
毒害危险物质可以分为限量使用和禁止使用。完善毒害危险物质和相应食品的对应关系,以及适量使用的各种物质的限量,这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检测和准确判断食品中添加物质的危害性。
今天,当我们提到清江保护立法的时候,这似乎成了一个轻松的话题。而对于生态系统的长远来看,平稳长效的举措更加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新的毒害物质、食品及其对应关系等,因此建立的数据库必须能够实现动态可更新。数据库系统应具有增删的功能,管理员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按标准格式录入、更新数据,确保数据库创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新颖性。
大型活动食品安全毒害危险物质数据库的资料来源有多种渠道,其中食品分类、毒害物质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依据各有不同。关于食品的分类参考的相关资料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3]附表E.1 食品分类系统包含16个大类、97个中类、257个小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6年第23号)《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4]包含32个大类、88个中类、265个小类,但是未包含初级农产品;卫生部2002-2015年以公告、批复、复函等形式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5]2002年公布了87种,后续公布了44种,共计131种;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公布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6]等。
易滥用食品添加剂主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公告向社会公布的公告为参考进行整理。
《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有毒物质包括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上述毒害危险物质主要参考2011年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10个部门2015年公布的《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8]《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9]规定了483种农药在356种(类)食品中7107项残留限量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10]规定了铅、镉、汞、砷、锡、镍、铬、亚硝酸盐、硝酸盐、苯并(a)芘、N-二甲基亚硝胺、多氯联苯、3-氯-1、2-丙二醇等污染物限量要求。《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号公告[11]规定了113种(类)兽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要求(9种不得检出)。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参考2006年原卫生部印发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13]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指标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14]规定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菌限量。食品添加剂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除以上相关数据来源以外,国家针对食品安全还设置了其他具体特殊食品安全指标要求,具体内容见表1。以上述数据为支撑,结合相关食品案件侦查判决要求,进行资料的整合,参考国内外食品安全毒害危险物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等,确保数据库创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
?
表1 特殊食品安全指标要求表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将收集的资料分类以利于管理储存。
1.食品分类模块。关于食品的分类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附表E.1食品分类系统,将现有食品进行相关分类,主要分为16大类,以及向下细分的两个子类别,清晰的分类有利于为食品和毒害危险物质建立准确关系。
2.有毒物质模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有毒物质分为毒害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三大类。
毒害性物质是指具有毒害性质的化学品,是对环境、人体、设施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其主要字段设置包括:名称、英文名、别名、分子式、分子量、相对水的密度、熔点、沸点、闪点、燃点、外观与性状、溶解性、主要用途、毒性类型、侵入途经、危险特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健康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生殖毒性、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
放射性物质按照衰变的类型,可以将典型核素分为3类27种,其中α放射性核素9种,β放射性核素12种,γ放射性核素6种。其主要字段设置包括:污染物类型污染物特征常见污染物可获取方式检测方法参考标准检测设备“先期处理陆上处理”“先期处理水中处理”等。
传染病病原体又称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其主要字段设置包括:名称英文名称分类危害程度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级别运输包装特性获得方式检测设备检测方法等。
3.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禁止使用,但是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其主要分为限量使用和适量使用。其中限量使用的主要字段主要包括:添加剂名称英文名称功能可加入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等;适量使用的主要字段包括:添加剂名称英文名称功能等。
毒害危险物数据库的实体关系是指毒害危险物质与相关食品的相互对应关系。根据前文收集相关资料可以将毒害危险物质分为有毒物质和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其中有毒物质分为毒害性、放射性和传染病病原体三类。有毒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禁止添加和限量添加。相应毒害危险物质和食品的对应关系根据本文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资料中已有的添加关系进行对应,形成大型活动食品安全毒害危险物数据库的实体关系。
用户表主要记录管理员和非管理员用户的基础信息,包括姓名、密码以及其他一些通信信息。用户权限表主要的作用是将管理员和非管理员用户进行区分,以实现不同用户权限的区别对待。
食品表主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附表E.1 食品分类系统并参照前文相应文件将食品按照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级进行科学分类,目的是方便将各类毒害危险物质进行储存,同时也便于将毒害危险物质和食品进行有效对应,便于快速进行食品和毒害危险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双向查询。
在食品添加剂一类中,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对应关系进行整理,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关联表,用以明确食品和添加剂的对应关系。再将食品添加剂按照适量使用和限量使用两类分别建立相应表,以实现对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储存。
毒害危险物分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三大类,相应的根据前文所收集的文件建立食品毒害危险物关联表,并按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三类对毒害危险物质进行分类完成表的创建。
根据数据的分类和已有相关资料对应关系的梳理,进行相应数据库的表的创建。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毒害危险物数据库表建设图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种大型活动举办的次数不断增多。影响此类活动安全的各种因素中,食品安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毒害危险物数据库建设为大型活动食品安全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对于保障大型活动顺利举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已有相关食品安全权威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毒害危险物质进行科学分类,对每种毒害危险物质的相关属性进行详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将毒害危险物质和食品相对应,建立相关关系。其次使用MySQL数据库完成相关数据库建设。该数据库的初步建立将对我国开展大型活动食品安全的预测预防和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来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由于数据不断更新以及目前相关资源问题,数据录入量还不够完善和完备,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