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听雨
冀东文史研究
李大钊的青年觉醒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缪听雨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青年觉醒思想是李大钊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内涵丰富的重要思想。他认为青年的“怯”与“弱”桎梏了青年进步,青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青年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他阐述青年觉醒之旨要在于青年要丰富其科学文化知识,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青年有效组织,培养青年勤动意识,塑造青年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培育青年社会责任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李大钊青年觉醒思想,应以共产主义理想端正青年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良好道德品质,以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以培育辩证分析能力引领历史使命,以创新意识增强发展动力。
李大钊;青年觉醒;使命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6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69李大钊历来重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中坚作用,认为要唤醒民众觉醒先要唤醒青年,号召研究青年的特点,探索青年培养规律,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力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境遇中,研究李大钊青年觉醒思想对开展新时代新阶段青年使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有觉悟的中国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多次强调人民觉醒的重要性。他提出人民觉醒首要在于唤醒青年觉醒。他认为,文弱与胆怯桎梏着青年的进步,要重视青年的历史地位,发挥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重视青年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世界文明逐渐形成“动”“静”之分,东洋文明主“静”,而西洋文明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逐渐形成主“动”的世界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动”的世界观催动下逐渐走向侵略,东方的“静”逐渐被西方的“动”所打破。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呼吁青年出场,不可否认青年在旧社会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终究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他们受专制思想的影响,在“动”的世界中仍然保持旧有的东方之“静”,从而桎梏了他们的进步。
在主“静”的东洋文明中,李大钊认为:“吾国所以演成今象者,非彼老辈之强,乃吾青年之弱;非彼旧人之勇,乃吾新人之怯;非吾国之多老辈多旧人,乃吾国之无青年无新人耳!非绝无青年,绝无新人,有之而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耳!此则不能不求青年之自觉与反省。”[2]330-331对于青年而言,其“静”之要义有三:知识体系之“静”,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社会上众多青年因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终日劳作以图生存,教育也主要以儒家义理为主;思想认识之“静”,近代青年囿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保守和落后,在相对闭塞的生存环境中对西方文明和世界局势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会实践之“静”,在知识与思想双重“贫困”的历史环境下,参与社会变革的青年为数不多,众多青年并无革命的认识与动力。李大钊认为,近代青年的“弱”与“怯”弱化了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号召青年要有“慷慨悲壮之精神”,求起死回天之“力”与“术”,以救国救民于危难中。
学生运动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相伴而生。李大钊曾就学生问题指出:“中国之革命,则全酝酿于学生之运动。”[3]122青年学生既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始作者,又是重要的参与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李大钊呼吁社会要重视青年在革命中的先进动力作用,激发青年的使命感,同时号召青年要以坚强的毅力自我革新,发扬创新精神。
李大钊对青年参与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一直寄予厚望。他明确指出:“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2]329他将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与青年发展结合起来。晚清以来,国家日益颓败,不正风气充斥着整个社会,无数青年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缺乏信心,深受悲观主义所左右。李大钊看到青年的沉沦、迷茫与无奈,对当时的青年提出严厉的批评。尽管如此,他依然坚信青年应当肩负起国家复兴的重任,要给青年正确的思想武装与组织引导。一方面,他认为社会的变革固然要重视教育方针、工商事业、政治制度等;另一方面,他也提出要唤醒迷茫中的学生,认为学生贵为“特殊的阶级”“宜速自觉”,择其业而奋励其志,奔赴社会之中,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他在《青春》一文中指出:“中华之义,果何居乎?中者,宅中位正之谓也。吾辈青年之大任,不仅以于空间能致中华为天下之中而遂足,并当于时间而谛时中之旨也。”[2]313他认为有觉悟的青年,应当自觉与旧历史决绝,退去旧社会强加的思想枷锁,以新知识新文化武装自己,展现青年活泼的一面。他疾呼:“打破矛盾的生活,脱去二重负担,这全是我们新青年的责任,看我们新青年的创造能力如何?进!进!进!新青年!”[3]292可见,他对青年的期盼之殷切。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重视青年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所谓青年地位是指“对青年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的看法”[4]。李大钊处于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他肯定青年的历史地位,提出“盖青年者,国家之魂”[2]332-333的历史命题,强调“青年锐进之子,尘尘刹刹,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以其不变应其变,以其同操其异,以其周执其异,以其无持其有,以其绝对统其相对,以其空驭其色,以其平等律其差别,故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2]309。他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个国家和民族,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离不开青年的奋斗。“未来之中华,青年所有之中华。”[2]329在历史洪流中,青年要善于把握时机,艰苦奋斗,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5]112。
为唤醒“罪恶迷梦”中的青年,李大钊指出:“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2]317他要求青年冲破旧封建思想的禁锢,担负起历史重任,引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时代主题及其使命因时代变迁而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探寻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则为青年最大的使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使然下,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用勇气、热情和智慧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探寻中国梦实现的路径。因此,“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6]52。
历史的必然性催生青年觉醒,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李大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青年觉醒思想。他认为,青年要丰富其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青年有效组织起来,培养勤动意识,塑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感。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学生问题》一文中曾指出:“然则中国之学生,实为最可怜之一阶级”[3]121,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学生无用论,学生“所学无论其为何科,社会皆不能消纳之应用之”[3]121。一方面,“耆旧老宿”认为学生缺乏经验,不足为用;另一方面,学生“循是而不变”,所学各科要么学不通,要么不能学以致用。他指出:“此其中吾侪之学友正复不少,而量其材能,尤皆确为改进中国今日之社会所必需。”[3]122应该说,近代中国与西方差距不仅在于自然科学方面,亦见于人文社会科学;封建专制制度虽被打破,但它的消极影响一时难以完全消除,社会多方面仍然以封建专制为秩序运转着。
从历史上看,近代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缓慢,曾一度与世界先进水平脱轨,因而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尽快弥补发展上的不足,提高社会生产力。正因如此,我们忽视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我们党强调文化自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内在的本质基因,让丰富的革命文化成为我们思想纯洁的根本保障,让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催人奋进的内生动力。青年所学各科应符合社会需要,每种学科都有其本质规律,青年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以致用,探索知识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种文化知识在中国梦实践中的作用。
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曾指出人们欲研究某一社会问题,需先标明其主义。他昭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立场,坚定阶级性。李大钊认为,“自觉”的青年体现于“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2]250。时代的发展因其固有的历史境遇而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当代中国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出现各种矛盾。
青年要站在人民立场上,牢固其人民性,坚定爱国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宏伟的目标内在地要求青年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此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青年要有牺牲自我的精神。李大钊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7]107当代青年要树立高尚的节操,有牺牲自我而成就别人的大格局,要树立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的大无畏精神;青年在面对各种危害国家利益、有损人民利益的情况下,要敢于斗争,在实践中坚定信念。
良好的组织必有统一意志。列宁在论述废除“强迫纪律”,代之以工农“自觉纪律”时曾强调统一意志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工人和农民没有统一的意志,就不能有效组织和团结各方力量去反对敌人。李大钊在其文章中多次论述发挥青年力量离不开高效组织青年,富有战斗力的组织离不开青年的统一意志。正如列宁所言,“统一意志”组织下的青年必定是“受教育和守纪律的榜样”[8]356。
青年不仅要实现自身团结,而且要与其他群众团结合作是李大钊一以贯之的思想。他指出:“苟吾四亿同胞之心力,稍有活泼之机,创造改造之业,姑且莫论,但能顺应此环境而利用之,已足以雄视五洲威震欧亚矣。”[2]286-287青年贵为四亿同胞中最富有思想和战斗力之群体,更应顺时而组织起来,而后能“威震欧亚”。
李大钊认为,青年要与其他社会阶级通力协作。青年要注意团结老年人,“盖社会之优美境地,必由青春与白发二种之质色性能辍配匀称,始能显著而呈鲜明壮丽之观,否则零落销沈,无复生气矣”[3]43;青年要下农村,实现青年与农村的结合,以其实际行动去改进农村生活;青年要与劳工阶级团结起来,以期其在全社会传播知识;青年与普通民众相结合,民众做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做民众的先驱,实现知识青年与普通民众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136。“改变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性活动,它需要人首先改造自我为“勤动者”。李大钊认为“勤动”是人基本的生活旨趣,是有“觉性动物”的一种兴趣,就是人的一种兴趣。
青年在向“勤动者”的转变中要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实干兴邦。要真学苦练本领,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掌握所学各科之规律;要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正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要真正“将自己的工作和能力都贡献给公共事业”[8]357。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永葆胜利信心。“大凡一新生命之诞孕,必历一番之辛苦,即必需一番之努力。”[2]339
李大钊反对青年秉持那种“独善其身”和“洁身自好”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世界观。他指出:“同胞都在黑暗里面,我们不去救援他们,却自找一点不沾泥土的地方,偷去安乐,偷去清洁,那种光明,究竟能算得光明么?”[3]440他还要求青年不应受狭隘爱国心的束缚,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立志高远,心怀大同世界。“我们的新生活,小到完成我的个性,大到企图世界的幸福。我们的家庭范围,已经扩充到全世界了。”[7]69当今世界是青年发挥能力、贡献智慧的重要舞台。青年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中,发挥青年人的主导作用。正如李大钊所言:“我盼望中国学生界,把这种精神光大起来,依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使正义、人道,一天比一天的昌明于全世界,不要把他看狭小了,把他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7]379
“青年宜速自觉”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锻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也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为当代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以共产主义理想校正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质,以科学文化教育练就过硬本领,以辩证的思维引领历史使命,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实干能力。
共产主义不只是美好的设想,更是未来社会必然达到的社会形态。“青年代表着未来世界的希望,承担着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只有树立起远大理想才能在解放全人类的事业中作出贡献。”[10]当代青年应当牢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旨归。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不断地涌入我国,有些青年人因辨识力不强,逐渐沉溺其中,甚至丧失无产阶级根本立场,对以抽象的自由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顶礼膜拜,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若罔闻,逐渐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不断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各项政策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难以在全社会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部分青年在面对诸如此类的困境时,轻者自暴自弃,重者则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危害社会。因此,社会主义青年正如列宁所希望的:“你们努力把自我教育、培养自己成为坚定刚毅和坚忍不拔的社会民主党人作为自己组织的主要目的。”[11]当代青年就要将把自己培养成坚忍不拔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主要目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自觉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实干的精神投身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历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习近平还指出:“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2]7这要求当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起全球意识,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谋大同。
道德品质是人内在修养的重要表现,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青年觉醒的一项重要指标。青年正处于“三观”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成员,要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文明、和谐共生、自由平等、公正正义、遵守法制、敬业奉献、为人诚信、与人友善,都应该成为当代青年的道德标配。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参加各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其中不乏有人初心不纯,将公务员视为普通的职业,而未能以严格的政治标准要求自己,更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趣。因此,当代青年要重视修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全面提升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指出:“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的学识基础厚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13]近代以来,先进知识文化教育的缺失阻碍了青年改造社会作用的发挥,以致青年既无正确的自我定位,又无过硬的本领。以史为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大力支持青年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鼓励青年练就过硬的实践本领。
当今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显性与隐性的变化都要求青年树立勤学上进的观念,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知识文化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更不是新国家资本主义。当代青年要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球化依然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它也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代青年应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化发展之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积极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青年应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在合作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牢固树立爱国主义;在合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在合作中要坚持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同一原则,既要注重和谐共生,又要做好斗争准备。
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的道路充满曲折,社会主要矛盾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因此,培育当代青年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能力已刻不容缓,青年不仅要“走马观花”,更要“下马看花”,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国内局势,及时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便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此外,新时代青年还应以“舍我其谁”的精神风貌,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客观规律,驾驭自己的思想,追求更美好的人生[14]。
“创新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之首要,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践行历史使命的重要思维。”[15]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6]51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积极适应我国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青年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创新中赢得优势。
树立改革创新精神需要有邓小平所言之“闯”的精神。“闯”的精神不是蛮干,而是以魄力和雄壮的胆识为基础,要求青年要有攻克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动力,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以坚持实事求是为根本方法,要求青年力戒空谈,在实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总之,“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3]28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也寄希望于青年。当代中国青年应当把握住青春韶华,勤奋努力,以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吴鲁平,杨巧,简臻锐.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最新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9,33(1):38-46.
[5]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2.
[7]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寇清杰,高莉娟.习近平青年观的思想传承与时代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3):31-39.
[1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14] 李阎.李大钊导引青年价值观的思想和实践及其时代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4):1-5.
[15] 李佳威,包大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历史使命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34(3):22-31.
Li Dazhao's Thought of Youth Awakening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MIAO Ting-yu
(School of Marxism,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The awakening of Youth” is Li Dazhao’s important thought formed in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practice with rich connotation. First of all, he proposed the necessity of awakening the youth, believed that youth’s “timidity” and “weakness” shackled the progress of the youth,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youth were an important force of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rogress; Secondly, Li Dazhao expounded that the key in awakening youth was to enrich thei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to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ir effective organization, to cultivate their active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o shape their revolutionary optimism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forward Li Dazhao’ s thought of youth awakening, we should corre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youth with the communist ideal, shape the good moral character of the youth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m strong ability with scientific cultural knowledge, cultivate dialectical analysis ability to lea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Li Dazhao; youth awakening; mission education
D2-0
A
1009-9115(2021)04-0001-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01
2020-12-22
2021-06-12
缪听雨(1992-),男,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