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雪,蔡建忠
开平矿务局初期工人状况研究(1878-1892)
赵 雪1,蔡建忠2
(1. 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档案馆,河北 唐山 063000)
19世纪60年代起,在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基础上,“官督商办”的采矿等民用工业也开始创办起来。开平矿务局作为当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之一。研究和探索其早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人群体,是近现代矿业史研究和工人阶级形成的重要内容。分析早期开平矿务局煤矿工人群体主体来源,界定工人属性,展示当时煤矿工人群体特征,对于分析当时社会力量、探寻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山矿工队伍;工资;技术;身心状况
清光绪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878年7月24日),唐廷枢在直隶省永平府滦州开平镇出示晓喻、启用关防,标志着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成立之初就着手于矿井建设,诸如聘请洋人技师、购买所需土地、选置相应设备、走访地方官员等,为钻探和打井做各项准备工作。1879年2月至3月,正式开凿一、二号井,到了1881年底,由于出煤运输商的需要,在唐山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毋庸置疑,这些工程建设自然离不开工人的劳动和付出。开平矿务局煤矿工人是继各省机器局、枪炮局等之后,中国进入蒸汽时代的第一代工人群体,分析他们的生存状况,对于研究中国无产阶级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开平煤藏丰富,民间开采多年。由于天津机器局和轮船招商局迫切需要煤炭,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雇佣3 500~4 500名工人,重金聘请英国矿师柏爱特监督生产。1882年产量达到38 383吨,到1894年就增加到402 310吨,主要供给天津机器局和上海轮船招商局使用,成为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煤矿。
开平矿务局人员结构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型。领导层由官员和商人组成。唐廷枢任总办,直隶按察史黎兆棠、津海关道丁寿昌任会办。之所以做出如此人事安排,是因为李鸿章看到,在磁州煤矿的办理过程中,承办者与地方百姓发生纠纷,最终未能成功。李鸿章担心开平矿务局重蹈覆辙,便让地方官参与管理,协调相应事务。
技术工作由洋人负责。当时,开办现代化煤矿这种新型事业,中国人既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技术能力,不得不聘用洋人。最初,通过怡和洋行和总税务司赫德介绍,唐廷枢聘用到洋人员司三名,即伯内特(巴尔)、金达、莫尔斯卫。1878年底,聘用洋人9名。1882年,外籍人员达到14名,分别是总工程师伯内特,驻矿工程师金达,助理工程师莫尔斯卫;技工工头盖斯特,凿井工头尼克尔斯;绞车工奥德格、爱德华兹、贾维斯;监工珀赛尔、辛普森、琼斯;凿井工米切尔和威廉姆斯;维修工阿密特·阿里[1]。
管理工作由中国员司负责,根据目前留存资料考证,这些员司具体名单并不在册。截止到1884年底,共有员司50多人,分布在办公所、账房、考工房、材料房、杂物房、监工房等管理部门。这些员司在总办、会办和及洋人技师的领导下,负责账目记录、采办物料、监督生产等工作。1881年以后,部分留美幼童回国加入开平矿务局,为管理技术层注入了新鲜血液。早期留学归来的黄仲良、陈荣贵、梁普照、吴仰曾等都曾经在开平矿务局任职,成为开平矿务局第一批中国自己的管理技术人员。“昨据禀,美国第二批撤回学生四十九名到沪,当经批饬查照前案,酌量分派各处。并以习律例矿务者,恐所学未尽精熟,唐道廷枢拟请调津,筹设学堂,加功造就。”[2]由于管理技术人才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开平矿务局创办自己的学校,专门训练采矿和煤质化验人员,为早期矿井建设培养人才。
建矿初期,招集一支稳定的矿工队伍是件很困难的事,这支劳动大军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农民组成,他们冬天愿意在矿地工作,但到了农忙季节就会离开。据1882年英领事商务报告中记载:最初找矿工感到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夏季。曾试用过从各地来的人,但最后感到本地人最好,也最容易管理。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不肯用正确方法采掘,而总是把煤敲得块子太小[3]。
为了解决劳工队的招募和稳定问题,矿务局开始从其他城市(山东、福建、广东等地)雇佣工人,尤其是熟练工人。因此,开平矿务局总会有一定数量的工人在为其工作,1879年为250人;1882年为520人,其中南方人占120人;1884年工人总数增加到1 000人,1889年更是猛增到8 000人。除了招募之外,还要加以训练,甚至推行了块煤工比碎煤工多得钱的制度来鼓励工人。由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如何管理工人成为当时比较困难的事情,以唐廷枢为首的管理者始终在摸索中前进。
开平矿务局初期,煤矿工人是周边破产和半破产农民,他们大多是文盲,工作效率非常低。根据洋人技师记录显示,中国工人的效率大概是美国工人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美国工人的工作量需要4~8个中国人来完成。当时的煤矿工人低效率对应低工资,管理层更愿意用低效、廉价的劳动力,来替代高效、昂贵的洋人或机器,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资金,工资总量始终占较少的采煤成本比例。
由于效率不高、工资低,有些矿工偷拿灯油、破坏工具以怠工。中方管理者会照章罚款,甚至是用皮鞭或棍棒予以惩罚。管理者还会采用一些变通的方式,从源头上根除,比如在灯油中掺入煤油,由工人自己备办工具等。
矿工能够正确使用矿灯,在当时的状况下是件难事。1884年,就曾经出现过因矿灯使用不当,导致井下的工作面发生爆炸,采煤工作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一直到监工人员到位后才得以复工。采煤工作迫切需要矿工熟悉情况,提升应变能力,这就使培训矿工成为了当务之急,那些洋人管理者和监工记录了培训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那些像平常那样用起来的大型掘进吸水机,当地的人初看见的时候,一定是很吃惊,把它们当成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可是,日久习惯了,他们起初那种畏惧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工人们也就对机器爱好起来了,并且能很灵活地管理和照看它们。”[4]22早在1879年,开平矿务局就开始差异化管理井下矿工,用里工和外工来区分,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待井下工人。里工相对固定,按日计发工资,主要负责修补、看守、牵马等相对轻松的工作。外工是各峒室采煤包工属下的工人,均由采煤房选用,主要负责井下一线采煤工作,按照所采煤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结算工资。外工的工资每日一结,14天一个结算周期,账册经考工房核对无误后发放工资。
工作效率低下可以用培养训练和减少工资进行弥补,如果发生事故就会引发一系列灾难。鉴于此,1878年,开平矿务局就制定颁布了《煤窑规条三十三则》《煤窑专条六十六则》《煤窑要略十五则》《洋人司事专条十二则》《煤井规条十二则》,共138条,以加强对矿山的管理。从这些规则的内容看,已经具备如今《煤矿安全规程》的雏形,只是受当时条件限制,内容显得比较初步[5]。开平矿务局还通过包工头加强对矿工的约束管理,1882年续增的《窑规五十则》针对包工头的就有三条:包工头每日须要亲身到现场率领工人做工;包工头除非做工时另有调动外,平时必须备足人数,做工不得短少;包工头若所包之峒人数减少,其初一、二次罚银示儆,如在第三次人数减少,当即革职不准其充当工头。
从1878年至1884年,开平矿务局前后累计雇用洋人矿师、副矿师、煤师、匠头、把头、写字等近20人,薪水大约6万两。这些洋人全部聘自英国,往返路费并不包括在薪水之内,合计有3万余两。与洋人比较来,中国局员的薪水较少,50多名局员薪水总额超过6万两。雇用的铁匠、木匠等工匠60人左右,薪水也有7万余两。井下矿工按每日采煤数量结算工钱,大约有200至300人不等,由于数量巨大,薪水支出也有相当数量[6]。
开平矿务局早期的工资等级比较简单。以计件工资为例,在1882年,以采煤数量付酬,采大块煤每吨0.45元(墨西哥银元),中块每吨0.3元,小块每吨0.15元;凿石工每7尺见方,以石头的硬度不同,计2元至4元。另一种是固定工资,广东籍铁匠每月35.4元或50元;机器操纵匠每月45元;筑堤与安装匠每月6元至15元;抽水匠每月8元至35元。本地非技术工每月3.5至8元。广东熟练技工大多是从美国或澳洲归国的采矿工人,在开平成立初期,经唐廷枢亲友介绍来到开平,由于技术优势,普遍享受较高的工资收入,差距往往达到了惊人的十倍左右。
1887年,实行日工资的矿工,广东籍水手(管工)、监工,1元;煤师翻译、骡夫、机匠、瓦匠,0.2元;煤石工,0.15元;看风门、扬旗夫、搬道岔工,0.13元。如果每月做满30天,他们的收入在3.9元至30元之间。到了1889年,矿工每月工资在3.5元至12元之间,技术工人每月5元至60元之间。开平矿务局的工人收入在整个1880年代,总体上没有什么变化。
工人的收入水平纵向对比差距巨大,横向对比差距依然不小。即便是开平矿务局收入最低的矿工,其收入在社会上要高于木匠、泥水匠这样传统技术工匠两倍以上。非技术矿工,通常都在井下一线,不得不面对糟糕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安全保障,从事辛苦的笨重工作,也属于客观事实。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从工资上的购买力来衡量,矿工的收入是比较可观的,《捷报》对于矿工的收入做过报道:“此矿对于附近乡民很有利,给他们以额外的工作机会。因此,这一带地方工资很高。”[7]
谈及矿工的经济状况,还要涉及事故抚恤金。早期的安全事故多发生于井下,通常情况下会是爆炸、塌方、跌落等,工人在工作中受伤或死亡也是会发生的情况。1900年前后,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曾在开平矿务局任职,他在自传中写道:“不重视人命而重视木料的节省,是采矿成本低廉的原因。并且,遇有丧亡事故发生,其家属经常领到的都是每人30元的优厚恤金。有时,确实有人为了他们的家属能以享受这笔恤金而自杀者,有时,只有一人死亡,而声称是死者的生父前来领取恤金的竟有六人之多。”[4]15
作为霸占开平矿务局的主谋之一,胡佛的话不能完全采信,但从他的文字中间,还是能够读到相关的信息。虽然发生在若干年后,料想类似事件也曾经存在过。家属能够领到的抚恤金并非像传言所说的“低得可怜”,而是胡佛所言“优厚恤金”。对于每天工资两角的矿工而言,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30元的抚恤金也有将近八个月收入。
早在矿井建设初期,唐廷枢就注意到了矿工的身心健康问题。1878年,曾委托一名叫李子石的中医专门为矿工诊治疾病。1884年,煤矿设立了一个可以容纳40个病人的诊所,但是中国人生病之后,更愿意去找中医,而不是去医院[4]14。
1892年,这个诊所开始逐步走向正式化,聘用了一名名叫马绍尔的英国西医,以此为标志,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医院的开始,开滦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十所医院之一,很长时期内,开滦医院在整个华北地区具有相当大的名气和影响力。
1882年7月,井下工人开始有了自发的行为,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开始罢工。工人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如得到与技术工人同样的工资、改善恶劣的井下劳动条件、减少煤气爆炸事故,降低伤亡情况发生、祛除规条约束和任意处罚等等。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罢工是非常新鲜的事情,唐廷枢下意识地认为,这些工人是乱民,因此,极力邀请地方官员来参与处理,逮捕带头闹事者,用殴打、恫吓甚至罚款等方式来平息纠纷。这次罢工很快得到平息,矿工们的愿望落空了,工资收入并没有提高,工作环境也没有改善,这只不过是日后诸多罢工的第一次。但是,早期工人群体意识上的自发行为,为后来的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煤矿工人群体的发展,还催生了唐山地区服务业的出现。为了抚慰广东同乡,1882年,唐廷枢赞助成立了广东同乡会,地点就是唐山矿北门外广东街北路。同乡会的设置,对于解决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子女入学、家庭纠纷,以及与本地人的摩擦,都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广东籍矿工势力的稳固,同乡会发展成为广东会馆。会馆还定期选举会长、理事、监事,对会馆事务进行管理。会馆的经费主要是通过单位和个人赞助,购买出租义地取得租金,从同乡中募捐等方式筹集。其活动主要是联络同乡感情、举办同乡福利事业、赞助同乡等。广东会馆的义地曾达到41.5亩,栽植树木600余棵,义地还充当了广东同乡的坟地。
唐山矿的不断壮大,吸引了周边区域矿工的陆续进入,人员的聚集带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催生了唐山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早在1880年,开平就实行每天三班轮流工作制,每班工作八小时。大量的人员,充足的业余时间,手中或多或少的闲钱,鼓动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众多的手工业者也聚集于此谋生。随后,变戏法、说书、戏曲、皮影戏等曲艺行当,甚至是还孕育了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评剧。小山曾一度小有名气,成了唐山的繁华中心和形象代表。著名的曲艺家马三立、戏曲家新凤霞等都在此地演出。
矿井安全事故频发,领导者不从管理和技术入手,却从迷信角度考虑问题,致使出现了窑神庙。按照我国的传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神,比如,木匠会供奉鲁班,卦师会供奉姜子牙,医生会供奉孙思邈。在清代,一些人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找到了依据,他们认为姓戴名潜字飞龙的不是人而是神,就是他们所要供奉的神。因为在蒲松龄的故事中,戴潜因矿工而震怒,他掘地海之水,溺死了43个人,以示对矿工的惩罚。矿工并没有因他的残暴而愤怒,而是敬他为神。此后,从1901年开始,开滦煤矿先后在唐山、古冶、秦皇岛码头等处修建多所窑神庙,就唐山而言,位于启新洋灰公司西门培仁里附近的窑神庙规模较大,直到1937年,迁至南富庄工友俱乐部北面,逐步扩建成唐山一带最大的窑神庙。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是对矿工的一种精神慰籍。
总的来说,开平矿务局早期工人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早期中国煤矿工人群体的总体状态,煤矿工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同于与旧式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农民,又不同于中国近代工业出现以前的各种手工业工人。他们和世界各国工人阶级一样,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开始有了纪律性,为后来成为最先进和最革命的阶级奠定了基础。中国煤矿工人除了具有上述一般无产阶级的特点之外,还有着自己的许多特质。早期煤矿工人的状况始终是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国近代煤矿工业变迁发展的历史相关联。
[1] 皮特·柯睿思.关内外铁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143.
[2] 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3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77-178.
[3]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214.
[4] 卡尔生.开平煤矿[M].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译(打印本),1957.
[5] 唐廷枢.开平矿务创办章程案据汇编[M].上海:上海广百宋斋铅版印,1888:219.
[6] 唐廷枢.开平煤矿账略(1884年)[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石印,1885:256.
[7] 捷报.1884年12月10日.
Study on the Condition of Workers on the Initial Stage of Chinese Engineering and Mining Company (1878-1892)
ZHAO Xue1, CAI Jian-zhong2
(1. School of Marxism,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Archives of Kailuan Group, Tangshan 063000, China)
Since the 1860s, on the basis of the military industry established by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civilian industries such as mining, which were supervised by officials and managed by businesses, also began to be established. As a large new coal mining enterprise, Chinese Engineering and Mining Company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modern joint-stock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workers’ group,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early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min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To analyze the main source of the group of coal miners in early Kailuan, define the attributes of coal miners and display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iners at that time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the social force at that time and exploring its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cou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Tangshan miners; wage; technolog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NK250.6
A
1009-9115(2021)04-0007-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02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0DD002),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C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0TS059)
2020-11-13
2021-03-07
赵雪(1984-),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