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艳,陈燕妮
政治学法学研究
思政课教学十年研究热点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 2009-2019文献的可视化研究
吴春艳1,陈燕妮2
(1.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沧州 061000;2.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以2009-2019年发表的2 508篇关于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中文文献为基础,采用SATI4.0,对我国思政课教学研究取得成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学研究以2014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思政教师、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四个方面。未来研究应注重思政课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思政课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评价,思政课教学与多元学科视角的融合。
思政课教学;知识图谱;核心素养;多元学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课程。自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颁布后,国内学者对思政课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
近十年来,思政课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学者们尝试对思政课教学的某个主题进行综述,如对虚拟现实技术、智慧课堂、信息技术等在思政课中的运用进行综述;对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综述,如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互动教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综述等。这些综述有利于学界对思政课教学某一方面的主题进行认识,但缺乏对思政课教学新技术、思政课教学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等研究的整合,不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思政课教学研究已有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采用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以近10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基础,述评思政课教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向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综合比较,采用当前国内论文收录最丰富的CNKI为样本源数据库,检索日期为2020年10月20日。在CNKI高级检索栏目中以“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政课改革+思政课创新”为检索条件,论文发表年限设置为2009-2019,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CSSCI、CSCD共检索到符合条件论文2 508篇,选中并以Endnote格式导出参考文献,得到各年份发文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9各年份发文量
为了清晰展现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趋势,采用SATI4.0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通过谱图中节点大小和整体结构,直观展现隐藏在大数据中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1]。
运用SATI4.0对从CNKI中获取的2 508篇论文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生成的可视化频次列表发现,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思想政治课教学等频次分别为506、397、280和261。这与本研究的搜索主题有关,这些词语仅仅限定了大致研究的范围,并没有反映出文章核心内容,本研究将这类关键词停用,得到关键词总数为3 899个,选取频次最高的前50个,去除噪点后,形成230个节点的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思政课教学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2009-2019年思政课教学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
所有关键词按照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前2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实践教学、路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马克思主义,详见表1。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关键词在年度内出现的频次以及占词条数的百分比,本研究选择关键词频次时间序列,生成展示字段为20的思政教学关键词频次时间序列图,为揭示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提供可视化参考,如图3所示。
图3 思政教学关键词频次时间序列图
知识网络图谱将关键词视为节点,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词频的多少。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越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低。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表现为节点间的连线,连线越粗,关系越强,连线粗细由共现频次决定[2]。知识图谱中高频关键词网络的密度、子群结构、中心地位代表着某一领域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热点。节点颜色按照关键词自动聚类结果进行标示,同颜色的关键词分布在一起,体现一个核心主题[3]。本研究以表1和图2为基础,对2009-2019年我国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和展望。
在图2所示的思政课教学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从节点大小来看,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实效性是前5个大节点。这说明思政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和教学模式改革。在这个图谱中,关键词自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密,节点颜色相同;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等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密,节点颜色相同;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教学设计等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密,节点颜色相同;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密,节点颜色相同。依据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大小和聚类情况,可以发现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3个节点为核心节点。
由于核心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意义相同或相近,主题关键词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结合表1关键词频次表,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合并,将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质量合并,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教学设计合并,抽取出教学改革、思政教师、核心素养、课程建设4个思政课教学热点研究领域。
教学改革历来是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热点和主题词。从近十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来看,教学改革一词出现71次,并且与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等关键词密切关联。传统思政课大多以说教和灌输为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受限。教学改革是推动思政课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与教学改革相关的关键词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改革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加以解决,如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混乱、组织和评价困难;实践教学中随意性大、固化性低;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走过场,实用性不强;实践教学全覆盖困难等[4]。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和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导使实践教学改革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文献关键词统计中,实践教学出现的频次高达127次。目前,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探讨实践教学的内涵;剖析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况,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建设、教师水平、资源供给等方面的问题;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如鲁志美的“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韩丽君的“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等;从领导责任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经费保障、考评制度制定等方面研究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又一重点。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灌输的传统思政课教学不利于学生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学界对此研究主要集中在反思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如“3+1+1”模式、“需求导向”模式、“行为体验式课型”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
(3)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远程教育、慕课、在线教育、微课等教学模式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有机衔接。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等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4)在表1词频统计中,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达99次,可见思政教师节点的重要性。这一研究热点的形成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明晰的定位和严格的要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点要求,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队伍建设、评价机制提出明确要求。思政教师承担着执行相关政策、要求的重任,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和实际使用者。作为教学关系中的主导因素,思政课教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迫切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对思政课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问题上。关于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一些学者针对部分教师存在信念不强、育人水平有限等实际情况,提出要从政治觉悟、育人情怀、思想素质、教育目标、纪律意识、自我修养等方面加以解决;关于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学者们从互联网、新媒体、慕课等不同视域进行分析,认为其扮演着政治角色和职业角色,存在着诸如“育人为先”或“科研为先”“国家意志代言人”或“心理健康辅导者”“宣讲者”或“学者”等角色期望、角色地位、角色行为的冲突,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和把握不同角色的共生点;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学者们认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肩负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传播知识的重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思政课释放出强大的育人力量[5],并就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些普适性路径,如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改革和完善相关机制、严把教师队伍入口等。
(5)核心素养是党中央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从显性层面把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明确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对思政课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发挥着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如何在思政课中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方法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策略三方面如何素养化进行,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素养化是主要方面(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频次都为22次)。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学者们大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从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学界以有效课堂为靶心提出具体的设计模型,如主题教学设计、逆向教学设计、议题式教学设计等。
(6)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载体,课堂建设是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生对思政课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一直是困扰思政课教师的难题。如何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课堂建设是关键。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学界开启以精准思政为导向、以“金课”打造为目的的思政课堂研究。
从CNKI2009-2019年思政课教学研究文献看,思政课堂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供给、教学内容的表述、教材内容的转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智慧课堂等新兴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理念、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评价特点、教学评价体系[6]。
关键词频次时间序列图是按时间顺序展示研究演进路径的可视化图谱,见图3。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热点演进路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2009-2014年,思政课教学研究主要围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实效性展开。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中,均强调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开展实践教学进行明确部署。学者们在这一时期依据相关政策,对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实效性进行探讨,针对高职院校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特别关注。
2015-2019年,教学改革仍然是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点。进入21世纪,“改革”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题词,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时期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开始从物转向人,人既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又是客体,教师与学生作为思政课人的因素受到重视,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成为热点。
思政课教学研究旨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打造学生喜欢的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课程,助力学生正确树立“三观”和培育核心素养。推动思政课教学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从图1显示的统计数字看,近10年思政课教学研究热度从未减弱。特别是进入2019年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然而,通过统计分析2 000多篇文献样本,发现思政课教学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颠覆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对新兴技术兴趣浓厚,他们思维活跃,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运用网络获得信息,表现出价值多元化、问题多样化等特征。单靠“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个PPT”,难以解决“00后”大学生差异化的思想困惑和问题,难以实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目标,必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同思政课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思政课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停留在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论证,这是研究初级阶段应关注的问题。但是,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要向应用、管理、评价方向发展。
在应用方面,应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支持下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创新,这需要同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在管理方面,应考虑如何有效管控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的潜在伦理风险和算法隐患;在评价方面,应重点关注教师、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应性,完善评价模式与方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思政课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教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具体展现。从本研究获取的2 508篇文献样本数据来看,学者们对思政课教学的普遍性研究居多,如从普遍意义上探究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从一般意义上阐述思政课教师素养、角色定位等。
然而,思政课教学的载体、主体、客体是多样的、复杂的,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学校既包括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又包括高职院校、本专科院校;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专业背景和生活工作经历背景;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客体,学生千差万别,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差异化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对思政课教学普遍性的研究固然可以从共性的角度把握教学规律,但是缺少了不同类型课堂的鲜活和色彩,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发展。因此,针对思政课教学载体、主体、客体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性研究,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探讨,将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这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原则的真正落实,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讲,思政课教学是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以往对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也大多围绕这两门学科展开,而以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视角的研究还不多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单一的研究视角难以满足“大思政”的需要,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选择。思政课要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用多元视角解读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使思政课拥有全新的“打开方式”。因此,思政课教学与多元学科视角的融合,应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1] 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2(1):50-58.
[2] 杨海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2004-2014年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46-56.
[3] 郑娜,邵党国.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的比较分析——以CiteSpace,SATI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例[J].软件,2018,28(10): 39-46.
[4] 汤志华,廖青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1):96-100.
[5] 宋小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纵横比较中把道理讲清楚[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7(20):53-54.
[6] 董梅昊,佘双好.新中国7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6(10):77-82.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Ten Years: Visualiz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NKI 2009-2019 Literature
WU Chun-yan1, CHEN Yan-ni2
(1. Department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Cangzhou 061000, China;2.Department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2, 508 Chinese literatur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tained from CNKI from 2009 to 2019, and adopts Sati 4.0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hina.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and 2014 was the dividing line. The research topics mainly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ore literacy,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knowledge graph; core literacy; multiple disciplines
G623.15
A
1009-9115(2021)04-0105-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20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2002036)
2020-11-16
2021-06-03
吴春艳(1983-),女,河北沧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