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技能竞赛“以老带新+分组合作”训练模式的应用思考

2021-01-09 00:02叶菁菁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赛考核技能

叶菁菁,黄 俊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技能竞赛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职业院校的重视[1],逐渐形成了“普通院校有高考,职业院校有竞赛”的局面。而技能竞赛的成绩也逐渐成为检验职业院校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2]。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全面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从2017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结束起,我校护理指导教师总结历年经验教训,实施训练方式的改革,积极备战安徽省及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护理技能大赛,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根据安徽省护理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选手需为在籍学生。因一年级在校生缺乏医学和护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三年级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期缺少完整的训练时间,我们将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确定为训练对象。本着当年比赛结束就是第二年比赛开始的原则,在每年3月省赛比赛结束时,即开始为下一年的比赛做准备。我们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荐和《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班挑选5-8名学生(原则上要求第一学年理论成绩班级前20名、身高160cm以上、有较强语言沟通能力)共近100名学生组成护理技能兴趣小组,实施以“以老带新+分组合作”的训练方式。经过5轮选拔,共选出8名同学作为省赛预备选手。对8名同学每日进行模拟化比赛训练,经过三轮理论+操作考核,赛前确定心理素质较稳定、心肺复苏操作指标稳定、语言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参加比赛。

2 方法

2.1 成立培训小组

由《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牵头,组建培训团队。指导教师需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同时遵循“老新结合”原则,3名指导教师中,每年更换其中的1-2名,确保有上一年担任大赛的指导教师的参与,将指导经验传承下去。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兴趣小组成员的选拔,熟悉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依照大赛赛项,邀请我市院外120急救专家(单人徒手心肺复苏CPR项目)、骨科专家(踝关节包扎项目)、呼吸内科专家(气管切开护理项目)与我校历年大赛指导教师组成专家咨询团,由专家咨询团担任筛选考核的评委。

2.2 训练项目及内容

训练内容依据安徽省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竞赛赛项,由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理论考核:国赛题库中包含的3000题选择题,涉及内、外、妇、儿、急救、健康评估等内容,从第二阶段起,按照课程章节每日通过云课堂发布100题,8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交,第二天由相应的课程教师讲解并分析错题。操作考核:在规定时间内,连续实施大赛赛项:包扎、CPR、留置针输液和气管切开护理。

2.3 培训方法

“以老带新+分组合作”训练模式。

第一阶段(3月至6月)

将兴趣小组学生共分为6组,结合学生自愿以及曾有比赛经验优先的原则,每组确立1名组长,负责组织安排本组组员的训练。每2组安排1名当年参加比赛的选手当“小老师”,按照大赛内容,分阶段演示操作项目。因CPR操作项目用物准备简单方便,同时可直观反映学生的操作灵活度、准确度、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将第一项演示训练操作项目定为CPR。组长拍视频后发送到本组群内,学生们进行第一轮的模仿训练,期间“小教师”每晚进行现场指导、重点难点解析和细节讲解。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淘汰出学生主动放弃以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生,使小组内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一个月后,由指导教师和专家咨询团中CPR项目负责教师担任评委,依据学生的形象、语言表达能力、操作技能进行第一轮考核筛选。约50名学生进入第二项操作项目踝关节包扎的学习。“小老师”演示后,视频同步发至小组群,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两两配对,轮流扮演操作者和患者,操作完成后互相评价,循环练习。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后,由指导教师和专家咨询团中包扎项目负责教师担任评委,依据包扎效果、沟通能力进行第二轮的考核筛选。约30名学生进入第三项操作项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训练。一个月后,放暑假前,由指导教师担任评委,依据操作技能水平、语言沟通能力进行第三轮的考核筛选,约20名学生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7月至8月)

学生完成暑期学习任务:理论:云课堂题库每日100题;操作:骨科、急诊科、呼吸科、ICU的临床见习,为后期训练做准备。3名指导教师和专家咨询团一起,总结当年比赛经验教训,明确赛程的变化,细化操作流程,确立操作注意事项。

第三阶段(9月至10月)

“小教师”演示气管切开护理的操作流程,学生练习。同时,每天轮流完成已学习的3项护理操作,互练互演,互拍互评,将操作视频每晚发送至微信群内。指导老师轮流进行客观指导,提出操作中的问题。一个月后,由指导教师和专家咨询团中气管切开护理项目负责教师担任评委,进行第四轮的筛选,8名学生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0月至次年1月)

集中强化训练阶段。(1)小组内合作训练:将进入第四阶段的8名学生按照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平衡搭配的原则分成2组,依照自荐或小组成员推荐的方式,挑选积极性高、责任心强者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和安排本组组员的集中训练时间,以保证有效地训练。(2)角色扮演:在操作训练中,依据设计的不同案例,由学生标准化病人扮演案例患者,考核学生在操作中和真实的“患者”交流,使学生学会体会“患者”的感受,学会解决“患者”的问题。操作完成后,指导教师、组内其它成员、学生标准化病人共同探讨,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出自己认为操作中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考核常态化:针对学生逢考紧张,以至于易出现不能按时完成操作、操作失误等意外的情况,我们将日常训练和模拟考核相融合,由指导教师模拟赛事进行随机考核,从而使学生适应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习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失误率,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如何进行冷静处理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考核,不断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注重操作细节,使操作流程更细化,以保证最佳的训练效果。(4)指导教师和专家咨询团共同进行最后一轮考核,最终确定4名省赛选手(其中1名备选,以应对突发事件)。

第五阶段(次年2-3月)

模拟赛式,反复进行模拟考核,不断设置操作中的各种障碍,直至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以最佳的状态应对考核。同时疏导学生机械式训练的疲惫感,强化赛场心理素质。(1)指导老师基于内科、外科护理学相关疾病,每次考核随机准备4项操作的模拟案例,4名选手依据大赛方式,抽签决定操作顺序,考核选手在模拟大赛的用物准备间,10分钟内快速分析案例特点,准备操作用物,依次完成各项操作。(2)学生标准化病人提前研读案例,完成患者角色并于操作结束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评价考核选手沟通的效果。(3)指导老师和另一组选手担任评委,操作完成后,分别对操作选手肢体语言、时间控制、细节等方面进行评分和评价,不断总结和提高。(4)因省赛操作时间不定,训练考核时间分别在上午、中午、下午、晚间轮流安排,使每位同学适应各个时间段的操作。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们不仅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人文关怀、肢体语言等细节都得到了提升。(5)不定期安排不同班级的护生、护理系不同教师、领导进行观摩,模拟赛场,营造赛场气氛,使学生做到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时操作仍游刃有余。(6)针对学生反复训练的疲惫感,邀请心理医师对学生定期做心理辅导,保证学生赛前的最佳状态。(7)邀请护理美学教师细抠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播音主持教师指导语音、语速及语调,让每一处细节做到完美。(8)邀请当年获奖选手谈论自己比赛中的经验教训和需要注意的细节,最大程度地降低失误率。

3 结果

通过应用“以老带新+分组合作”训练模式对护理技能兴趣小组学生进行培训后,我校从2018年起,达到参赛选手年年获奖,人人获奖。2018年3名参赛选手中,省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其中2名选手进入国赛;2019年省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其中一等奖选手获国赛三等奖;2020年团队赛,我校两支参赛队均获省赛一等奖。

4 讨论

4.1 高等学校教育不同于小学和中学教育,大学生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倾向于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3]。“以老带新”使学生成为了“小老师”,讲解操作、分享经验,学生成为了操作者、讲授者。学生多出了更多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不仅会共同探究“怎么做”,更会主动去弄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寻求最佳的操作方法。“以老带新”完美地传承了学习经验,学生更快、更容易、更准确地获取“小老师”的学习心得,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成果。“以老带新”将操作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具体操作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在摸索中边教边学,促使了学生思考更深、更细小的问题,并学会对问题进行系统地归纳和解决[4]。“以老带新”同时可实现“以新促老”。在讲学中,“小老师”可以自行控制示教节奏,确定操作时间安排,如在多长时间内必须完成哪项步骤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注意等,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自身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以老带新”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学会相互学习、与人沟通、团队合作[5]。

4.2 分组合作训练增强了学生团队竞争合作意识、自我审视和评价能力、作战能力[6]。护理技能兴趣小组的成立,需要经过数轮的筛选,每一次的选拔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数轮筛选考核,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主动性的学生被淘汰,小组内的学习呈现良性竞争态势。学生逐渐能够积极、坦然地面对竞争,在竞争中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合作训练打破传统培训的机械性和单一性[7],转变传统主从关系[8],学生互看互学互评,变学生为主导,教师指导,真正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在小组中,学生对自身和小组成员会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和他人的优势和弱点,对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脱颖而出也有更多的考量[6]。这种有合作、有竞争的训练方式使学生们互学互鉴,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训练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4.3 “以老带新+分组合作”训练模式的不足。随着护理专业的蓬勃发展,大赛的举办,护理操作技能的要求每年都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以老带新+分组合作”训练让部分学生以为只需要模仿就能走捷径,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总结。针对该类问题,指导教师需要研读当年的比赛文件、评分标准等资料,同时与临床无缝对接,掌握临床最新的操作方法,实时更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资源。护理技能竞赛是一种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训练的展示[9]。无论比赛如何进行,以赛促教才是最终的目的[6]。通过比赛训练不断地摸索,结合实战总结经验教训,今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探索出如何以点带面,以兴趣小组的成员带动全校护理专业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最终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大赛考核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画唇技能轻松
说谎大赛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