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瑾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100)
对于任何阶段、任何层次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质量始终是保证教育威信、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生命线”。而如何根据现实情况保证教学质量,是各类院校与教师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舞蹈作为一门兼顾美学与力量、蕴含态度与情感的艺术,有利于帮助个体塑造身心、提升审美、陶冶情操,也是个体展现形象美、心灵美的积极途径,所以舞蹈的显著积极性和广泛适应性决定了这一艺术形式必然成为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既要兼顾学生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又要突出院校办学发展的职业、就业导向,从而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差异化的教育市场下保证教育教学的方向与质量。但在当前高职教育环境下,怎样将舞蹈教学从单纯的一项技术转变为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全面教育,是每一位舞蹈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学科专业发展略有滞后,不过也根据专业需求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教学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的舞蹈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但办学基础、资源禀赋、社会认知、生源质量等客观条件劣势明显,是制约高职院校推进舞蹈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限制因素。
舞蹈是高职院校较为常见的一项教学内容,除了舞蹈表演、流行歌舞等专业以外,一些文体类、教育类专业也需要系统开展舞蹈教学工作。所以,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教学应用范围较广,国内本科类院校也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舞蹈课程教学体系,相关教学工作得以在较为规范、标准的环境下积极开展。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该专业旨在夯实学生舞蹈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舞蹈专业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尽快成长为具备一定教学编创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校的舞蹈教育以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大模块为支撑,构建了覆盖不同知识维度、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学期进度和周学时安排合理分布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其中,专业必修课部分与舞蹈教学相关的课程有 《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教学法》、《舞蹈作品赏析与分析》等课程,以每周2课时的密度分布在第一、二、四学期,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则包含 《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儿童舞蹈律动》等7门课程,以每周4课时或2课时的密度分布第一至五学期,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快掌握不同舞蹈的特点与技术技巧,掌握舞蹈教学组织、舞蹈编创的思维和能力;公共选修部分有 《舞蹈鉴赏》、《流行健身舞蹈》等专业相关课程,专业选修部分有《世界舞蹈名著赏析》、《舞台美学》等课程,均在第三到五学期以每周2课时的密度开设。所有课程教学均包含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且实践性教学的总体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3.9%[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基本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模块,构建了知识—技能—认知的完整层次,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规范的教育教学服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对照本科教育完成相应的文化教育和素质培养,也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为地方社会做好人才供给,所以介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高职教育还需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在教改大背景下做出诸多努力,但教改工作依然收效甚微,这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提升的限制性因素过多密不可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和资源禀赋无法与本科类院校相提并论,社会美誉度与影响力也难以比肩本科院校,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和水平,获得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必须面对更多困难、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多成绩,但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无疑进一步加大了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难度。通过高考系统统一招生录取的高职院校,只能招收高考失败的学生,而且在近年来高考规模持续收缩背景下同类院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不仅要面临生源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还要应对生源不足、院校同质化竞争等挑战[2]。就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而言,学生毫无舞蹈背景、专业知识极度匮乏已然成为教师舞蹈教学工作的重大难题,而学生之间由知识基础、思维认知、观念意识、学习动力、身形气质等一系列条件形成的巨大差异,使得教师很难制定能同时满足学校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诉求的舞蹈教学方案。
从办学定位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并未理清自身与中职院校、本科院校的本质区别,所以在专业技能方面未能优于中职院校,而在知识教育方面又因靠拢本科教育而失去职业导向。从教学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反而过于强调学生技能提升,试图通过匮乏的教学资源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舞蹈技能,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实践出现明显矛盾,人才培养缺乏科学、标准的框架支撑。
高职院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地方各类人才供给的高等教育院校,其办学发展具有明确的服务性和导向性,与本科类院校相比侧重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然而,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中,自身定位存在明显偏差,教学理念缺乏就业导向,对人才培养形成严重制约。一方面,高职教育沦为“学历跳板”,职业导向一再弱化。高职招生主要背靠高考,多数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本科录取线而就读高职,所以也有不少高职学生选择通过“专升本”提高学历层次,这就使得学生这一教学关键主体的学习动机与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偏差,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会因此偏向学科教学,进一步背离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3]。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缺乏培养特色,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误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应当在办学过程中突出就业、职业导向,要面向区域就业市场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与动向,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做好教学设计。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少有高职院校全面分析、把握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同质化倾向,也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导向而言,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较为普遍,特别是舞蹈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舞蹈功底和表现技巧,所以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往往存在 “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明显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教育。高职院校以舞蹈实践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会使原本毫无专业知识基础的学生陷入概念不清、知识断层等学习困境,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舞蹈技巧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导致学生舞蹈作品偏差明显、表现力不足、艺术性匮乏等诸多问题。虽然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大多不是为培养表演型艺术人才而服务,也并非为了培养舞蹈专家而开设,但舞蹈理论知识向学生展现了舞蹈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是学生感知舞蹈艺术魅力、把握舞蹈动作要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对舞蹈理论教学的过度忽视,是对舞蹈教学本身的认知偏差,也是对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发展的人为割裂。不少高职院校认为舞蹈教学无非为了将学生培养成 “会跳会教”、“能编能导”的简单人才,通过大量舞蹈练习即可实现这一目的,却没有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增长见识。甚至还有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将与舞蹈相关的教学和表演工作,视为迎接检查、展现校园形象等“装点门面”的工具,未能真正从教学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角度认真审视舞蹈教学,这也是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资源不足、改革乏力的因素之一。
以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学明显不同,对场地环境、设施设备有较高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庞大,对舞蹈课程教学所需的专业舞蹈房需求量较大,所以尽管舞蹈房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建设难度相对较小,但高职院校依然面临舞蹈房供需失衡的困境。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难以在标准化、专业化的场地环境中展开持续学习,对学生养成扎实舞蹈功底形成诸多制约。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受到经费限制,无法为舞蹈教学配备专业的音乐音响设备,这对提高学生音乐辨识力和音乐节奏把握能力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4]。此外,通过对高职院校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发现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 (见表1、表2),就本文所涉及的调查对象而言,艺术类和师范类高职具有硕士学历的专任舞蹈教师分别占比34.5%和16.7%,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教师职称也以讲师为主,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任舞蹈教师数量较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与职称结构一定程度反映了院校的学科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表1 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任舞蹈教师结构分析表
表2 师范类高职院校专任舞蹈教师结构分析表
舞蹈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是众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教学困境,也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学方法来看,高职院校仍以课堂集中教学为主,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得到的关注与指导非常有限,尤其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所有教学环节基本由教师独自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完全在教师计划内逐步推进,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消极状态,缺乏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与空间,所以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甚至学生对舞蹈课程和任课教师都难以产生较高水平的认同,这对高职院校转变教学模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明显制约。从舞蹈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来看,多数教师习惯沿用传统中小学考核方式,即以期末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平时表现只作为学生评价的结构性内容,很少发挥实质性作用。这就导致学生潜意识中认为日常学习并不重要,只在期末考试前开始恶补知识、应付考试。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和舞蹈技巧,还容易养成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而且会助长校内考试作弊、篡改成绩、向任课教师“讨要”分数等不良风气,明显背离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
针对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学校与教师应立足教育教学现实,积极梳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使高职教育和舞蹈教学契合高等教育要求、对接行业领域人才需求,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等举措,使舞蹈课程教学成为关注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的优质学科,为学生创造科学、高效的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在舞蹈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过程中,应以自身资源条件和办学层次为依据,着眼于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任务,通过重新梳理教学目标拓宽学生培养思路。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定位。高职院校应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凸显专业层次优势,使学生在舞蹈专业技能方面有更高的水平表现,但必须与本科类专业院区别开来,即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对基础舞蹈知识和舞蹈技巧的掌握,课程教学无需过度系统性与深入性。比如学习中国古典舞,高职院校不能以培养演员、教师或编导为主要目标,而要求学生对学科体系、舞美理念具有深入系统的了解。而是要明确培养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一般性人才这一主体目标,使学生需通过舞蹈学习提升身体机能、塑造形象气质,以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应以“够用”为基础,避免过度追求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应突出职业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以本地区为目标,深入调查区域内各类专业与人才的供需状况,了解行业领域对相关人才的整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提供科学有效的现实依据,真正将“职业”与“就业”作为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特色之一,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等不同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筑牢基础。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文化教育。教师在狠抓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同时,应随之补充与舞蹈学习有关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舞蹈作品,能及时掌握行业领域发展动向,切实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与美学的感知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通过人文类、社科类知识教育,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养成科学思维,使学生早日成长为“内外兼修”的优秀青年。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教师在舞蹈课程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挖掘舞蹈艺术的美育和德育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舞蹈练习调节情绪、舒展身心,使学生在舞蹈艺术的浸润之下,养成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个人爱好,能以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面对学习和生活。所以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教师必须跳出舞蹈教学本身的狭小空间,将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关联,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相勾通,为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教学资源开发整合是高职院校加强发展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学生学校效果的必要基础。一方面,学校要加大舞蹈课程教学资源投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建设舞蹈房、购置专业音响设备,从而保障广大师生能在稳定、专业的环境下开展舞蹈教学,使舞蹈课程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道路,也可以此提高师生对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视与热情。学校也要通过聘任具有良好专业背景和学历水平的优秀舞蹈教师,或与社会优秀舞蹈工作室、演艺团体达成合作协议,吸引社会优秀舞蹈工作者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以此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集聚优质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具有校内系统性和社会特色性的教育教学服务,进而突出高职院校基础教育和职业导向相结合的办学优势[5]。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比如解决学生素养教育和师资不足之间的矛盾,学校可通过慕课、微课、直播教学等方式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线下教育延伸至线上空间,进一步填补学生课余学习空白,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丰富、更多样的教学选择,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习惯。
高职院校应在社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现实导向下,坚持从教育教学模式入手,努力提高综合培养水平。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应追求实践技巧与理论知识的相对平衡,要从时间、师资、场地等方面保证学生能得到足够的文化知识教育,使学生在文化艺术的浸润下外塑形象、内塑气质,达到理论与技能、知识与修养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要注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舞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视作独立个体去分析和调整师生关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有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与权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一起决定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是学生的合理诉求,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与机会,也要尝试采用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不同模式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追求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教师要着手改变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可将舞蹈课程教学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两大模块,并分布在日常教学、作业反馈、小组合作、期末测评等不同环节,从在保证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督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立足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办学资源条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方向和办学特色,从而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之下形成办学优势、提高社会影响力。就舞蹈课程教学而言,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师资、办学基础等问题根深蒂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复杂性。但总体来看,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也为解决这类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契机,高职院校及教师应正视舞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使高职舞蹈教学真正成为一项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培育品性的综合性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