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2021-01-09 00:02徐春鸿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培育育人

徐春鸿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双高计划”,指的是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全力打造一批有中国特色、有一定国际影响力,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及专业群。这一重要决策将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全方位落到实处,大大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通过职业教育领域“双一流”计划,引领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并能达到服务国家战略,融于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等各方面高效快速地发展的总目标。可以说,这是职教领域的一个重磅利好的改革,职业院校要发展,培育人才是关键,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也是职业院校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信念三大核心。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具体指的是思想道德素养、知识技能素养、创新创业素养和人文艺术素养。宽泛意义上的职业素养可以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指职业知识技能,隐性素养主要指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职业行为习惯等。[1]如果说显性素养是外在的表象,那么隐性素养即是根基。除非有特别说明,这里我们论及的职业素养则从狭义上来界定,指的是隐性素养。目前“双高计划”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的培育方面仍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素养的现状,那么,如何在本质上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立德树人”作为培育人才的中心环节

高校是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摇篮,学校的发展要顺应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关系到是否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素养人才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支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为重中之重,以“立德树人”作为培育人才的中心环节,以正确的培育导向作为指挥棒,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总目标。

(一)注重文化育人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更是沉淀出深厚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学的校训、校规和办学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实践载体,承载着国家与社会对高校强大育人功能的愿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核心理念是密切结合的,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他们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而《大学》的开篇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了古代哲人对大学之道的深刻理解,这些以“德”为要的先贤哲理都化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对于现代大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的校训、校规及办学理念的制订,是一个学校教育精神的核心体现,把校训、校规、办学理念的制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融合起来,传递“厚德”“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在治校治学中传递文化精神,用优秀的文化传统精神来指导办学,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习惯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培育高素养人才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注重各体系综合建设

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技能水平和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品德和养成良好的素养。对于学校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学校能否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大学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为此,学校在专业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各项管理机制体系中,应十分注重与培育学生较高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德育为先,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基于省思基础上的笃信和理论自觉基础上的实践自觉,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同时,还要注重运用各体系内容及特点,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可以是“习惯好、勤锻炼、有情趣、爱劳动”的生活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各体系建设还需注重因地制宜,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研究优势、社会资源、校史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创设条件,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品德优秀、专业扎实、体魄强健、审美高雅、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重渗透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途最重要的引路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打造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至关重要的决策。有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且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影响才能潜移默化浸润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高才更有保障。

(一)打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重在教师。如果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建设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眼光的优秀教师队伍则是实现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决策。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承担着“播文明种,育栋梁才”的重任。因此,要十分重视优质师资队伍的打造,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加强“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建设,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她)们更能够用自身过硬的知识技能和优秀涵养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内涵发展。

(二)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重着力

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除了教师自身高尚师德师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和影响外,还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巧妙融合,将“思政”理念贯穿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共筑高校育人大格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课堂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主导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不仅涵盖面广,指导方向明确,在改进中加强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则更能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效应。同时其它课程也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种好“责任田”,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融会贯通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奉献精神等的教育,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的强盛紧密结合起来,共筑个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观念,提高思想境界,不仅学生自身求得发展,将来也能够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加强社团人文文化建设,把好“综合素养”关

大学是学生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舞台,校园文化的建设,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思想情操和人文艺术修养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形成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的良好校园氛围,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时提升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提高。

(一)开展优质的校园人文文化活动

大学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的主阵地,理论课程的培育是主渠道,而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培育塑造人格健全、高素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践行途径。也即是说,在学校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身体力行,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和觉悟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体而言,可以是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比如关于 “感恩”“诚信”“责任”“友谊”“梦想”等具有正面引导意义的主题教育班会,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班会课中体悟感受,提升情操。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升旗仪式的举行,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通过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深刻的思考和表达的渠道,引导学生朝着热情蓬勃、健康正确的方向全面发展;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志愿者服务等宣传好人好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和庸俗低级的审美取向,全方位帮助学生有效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二)真正发挥校园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由学校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和运作的,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学科类别、功能作用等来划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生团体组织,是高校第二课堂最重要的引领者。大学生社团建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校内外科技文化与艺术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由于其涵盖面广、类别丰富、学生自主组织和运作,因此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和交流,可以说,大学社团活动实践性强,育人功能强大,是高校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自我拓展和提升的重要渠道。通过加入一些社团,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让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在社团的运作过程中可以得到许多锻炼,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个人特长发挥、团队协作、工作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而对于学校社团的发展,学校团委可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在不妨碍正常学习时间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积极组建有益身心健康、个人综合能力发展的社团,加强社团互助、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优化整合资源,取长补短,适当引导社团走向社会,促进学生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建立沟通联络的渠道,为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服务。

四、以职业导向的社会实践为指导,培育学生的职场思维

创新创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前的热身训练,通过整合优化职业素养课程,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以及自身未来的发展,而这个基础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育。比如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方面,进行到位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在各种培训和比赛中,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并能把这种创业培训和实践与校外企业合作相挂钩,在学校的促成下,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充分展现职业素养课程实践效果。另外,也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加强协作,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制订合理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注重产学研模式的创新,从而培养具备较强创业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层次人才。[3]而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接受程度,在职业素养培育这一块采取逐步教育、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说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从高中阶段步入大学,属于一个跨越式的过渡阶段,步入大学也意味着心智的进一步成熟,因此,心智模式重建这一块是培育的重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则需注重培育其职业思维意识和能力,打好坚实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则需更全面提高其综合职业素养,增加更注重职场体验的职业素养课程,旨在培育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稳当扎实的企业需要的“准职场人”。除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实施也是一样,起到从言行上更一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达到我们培育人的总目标。因此,将综合职业素养培育融会贯通地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培育学生职场思维,创业和服务意识,目标管理、销售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有益尝试,是学有所思到学有所成再到学以致用的过程体现。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发展快速,职业岗位不断重组,新的职业也层出不穷,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娴熟的高水平核心专业技能,而且往往更依赖于深厚而隐性的综合职业素养。进一步加强培育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推动社会优化发展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充分意识到素养比知识和技能还重要的问题,要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这样才能体现新时代“双高计划”对高技能高素养人才的要求。而近年来,高素养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作为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职业生涯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既要高技能,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