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张径真
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于11月2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拉开帷幕。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人类学民族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幕式由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研究会会长巴特尔发来书面致辞,国家民委副主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郑宏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巴特尔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主义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希望研究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联系和团结广大专家和学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坚持打牢中华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做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郑宏范在致辞中指出:“内蒙古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开展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资源宝库。我们真诚欢迎,热切希望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和各位专家学者将内蒙古作为中国特色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基地、实践基地和推广基地,深化交流合作,帮助内蒙古推进民族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推出可复制的新经验、新举措。”
年会开幕式
本次年会紧密围绕“人类学民族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分设十九个分会场,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专题讨论。分会场讨论的内容涉及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兴边富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草原文化与生态智慧研究、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变迁与治理经验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民族地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治理、非遗舞蹈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分别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11个专业委员会与国内几十所高校的一些民族学院、民族研究中心等联合承办。
第三分会场研讨的专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践”,此专题分会场由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与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承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草原文化的思想底蕴。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阿拉坦宝力格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与硕博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12位学者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做专题发言,专题发言涵盖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认同视角下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的经验与模式研究”“民主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代中国的互动研究”和1项国家民委项目“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开放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专题研究地域覆盖中蒙边境、中国19个城市群、内蒙草原社区、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聚居区、呼和浩特高校园区等地理区域。专题研究内容涉及“民族互嵌”的理解误区与概念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层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层级重叠共识、鄂温克族居住模式变迁与身份认同、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内蒙古基层社会的多元共治模型、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关系、大学校园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草原社区文化互动的环境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蒙古经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开展、佛教对蒙古族民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等议题。分会场的主题高度聚焦集中,始终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对其概念、意涵、认知和如何铸牢、铸牢的资源、路径及其铸牢方法等逐层展开讨论。
年会闭幕式
内蒙古大学何生海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治疆策略中的“移民实边”“分而治之”“南上北下”“腹边互动”等一系列移民政策对民族交融的历史功绩以及对今天“构建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践的借鉴意义。结合当前我国民族人口流动中的“嵌而不互”特征的危害性,何生海教授强调,构建“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结构的出发点,不仅在于国内各民族能够交流交往交融,更重要的是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民族互嵌”绝不是对边疆地区的“抽离化”。
大连理工大学张淑娟教授从“历史基因浸润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国家框架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战线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视角追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背景与渊源,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与生成的内在层次性和相互关联性,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进一步探索其培育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蒙古大学孟和乌力吉教授结合田野工作案例,以游牧和农耕两种不同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之间通过碰撞、交流,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呈现出各种形式的互动方式为切入点,探究了不同文化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如何营造更加包容与良好互动的社会生态,为进一步提升边疆社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程度、推动各民族和睦团结与绿色发展进程作了探索。
内蒙古大学梅花教授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了佛教对促进我国蒙古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所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一是源自国家对宗教的积极引导和统战工作政策的正确实施,二是佛教自身的慈悲思想、包容性和内敛修心的实践模式的推动,三是佛教协会和高僧大德运用国家“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活用佛教外交政策的结果。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于11月21日成功闭幕。在分会场交流发言的环节,何生海教授代表第三分会场向专家们汇报了研讨成果。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张继焦研究员在闭幕式上宣读了本次年会的优秀论文名单并颁发了获奖证书。第三专题分会场共有四位学者的论文得到超过三分之二的评委会专家的肯定,荣获了本次年会优秀论文的荣誉。
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第三分会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