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

2021-01-09 03:05:50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晓晨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蒙古总书记文明

◇ 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晓晨

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哲学教研部 马桂英

一、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指示精神

1.打造内蒙古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给内蒙古提出了清晰的总体发展目标:“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并提出,“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并在认可内蒙古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做法的同时,对今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提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把内蒙古这片北疆大地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殷切期盼。

2.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内蒙古要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2]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3.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对如何筑牢祖国北疆主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具体部署:“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要”,既有高屋建瓴的方法指导,也有细致入微的把脉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4.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7月15日—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林场调研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这么大范围地持续不断建设人工林,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4]

5.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5]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赋予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以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明确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指出了内蒙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些部署和指示精神,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细致入微的把脉要求,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遵循。

二、坚定不移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

整体而言,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爬到半山坡,人到半坡路更陡,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处于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必须咬牙、爬坡、迈坎,坚定不移,毫不松懈。

1.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态系统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全面遏制并实现总体良性循环。据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30%提高14个百分点[6],草群平均高度增加了2厘米,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内蒙古力争到“十三五”末,草原平均植被盖度稳定在46%左右,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质量明显改善。

林地生态系统状况明显改善,林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明显增强。据调度统计,2019年,内蒙古全区完成营造林1363万亩[7]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达到3.92亿亩,森林覆盖率22.1%。预计到2020年,内蒙古森林增长和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8]

沙尘源区域治理效果明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得到恢复。“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据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0.92万平方公里,比2009年减少41.69万公顷;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0.78万平方公里,比2009年减少34.32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9]

环境质量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环境指标维持在较好水平,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循环性产业链基本建立,节能减排能力持续增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2.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脆弱,任务艰巨

虽然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不容掉以轻心。

生态系统依然不平衡,环境治理任务依然严峻。草地退化依然没有全面好转;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备;土地荒漠化治理任务艰巨;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水平,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环境治理任务诸多,局部地区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依然繁重,一些重点领域如钢铁、火电、焦化、建材等行业工业污染源治理依然需要时日,“散乱污”工业企业、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的综合整治力度需要加大;水体污染治理状况不容乐观,“一湖两海”水环境质量监控和污染源监管不可松懈;土壤污染治理仍需加大力度,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仍需加强,农村牧区垃圾分类处置和黑臭水体治理还需持续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经济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转换存在滞后性,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尚有差距;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制、机制尚有缺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以及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需加大推行步伐,生态税收制度急需调整等等。

3.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在与锡林郭勒盟代表交流时强调:“我多次讲,内蒙古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关系华北、西北、东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这些年你们深入实施重点工程,推动亮丽内蒙古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曾经一个时期,内蒙古发展主要依靠矿产,虽然经济增速很快,但让草原千疮百孔、伤痕累累。谈到这个话题,习近平总书记语气严厉:“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留下了很多后患。这个后患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破坏自然生态的后患,更有污染政治生态的后患。涉煤腐败已经成为污染的毒瘤和源头,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严堵制度漏洞,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10]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语重心长,彰显了党中央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一时的行为,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是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是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之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是从“文明兴衰”发展演进的战略视角,清醒认识自然规律,自觉践行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非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起到倒逼作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擦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动摇、松劲、开口子,放松对环境监管和环境准入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部署和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

1.思想观念上,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考察时强调,要“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领悟,加深对党中央对内蒙古战略定位的领悟,加深对自身职责的领悟。”三个“领悟”是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要加深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领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内蒙古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局面,实现“根本遏制、全面好转”,必须有坚若磐石的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二要加深对党中央对内蒙古战略定位的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为内蒙古确立的战略定位,要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并将之上升为重大政治任务高度加以贯彻落实。

三要加深对自身职责的领悟。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至关重要,加之内蒙古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时刻警醒着我们,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督促着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空间布局上,调整生产布局,优化空间结构

一是要促进生产要素向沿黄、沿交通干线集聚,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集约;二是将内蒙古划分为“两带”(沿黄生态经济带、赤通经济带)“一走廊”(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生态走廊)进行具体布局;三是要形成以城市群或都市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产业集聚辐射效应;四是以现有旗县为单位,借鉴国外对国土空间管控的经验,科学严格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其功能定位。

3.发展思路上,要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加强草原保护,强化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

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步伐。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以绿色工业发展为导向,在工业的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制度创新、效益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依靠创新,要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规模,逐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体系。

4.具体策略上,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厚植绿色底蕴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厚植绿色底蕴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内在要求,是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长远之计,是解决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切实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厚植绿色底蕴,要把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加大草原建设与修复力度,深入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大力实施沙漠锁边工程,实施草原生态监测评估制度,实时采取对策保护草原;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特别要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利用持续合理。

加快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荒漠化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5.要不断取得防污治污新成效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链体系。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高质量治理现存环境问题,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内蒙古生态安全地位至关重要,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讲话精神,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内蒙古总书记文明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漫说文明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