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除名的《哈利•波特》原作者

2021-01-08 09:22陶恺
看世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创造者罗琳哈利

陶恺

2001年11月4日,J.K. 罗琳与《哈利·波特》系列主角合影

时光匆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已经上映20周年了。这个瑰丽、曼妙的魔法世界,不仅为全球读者构筑了驰骋想象力的共同舞台,也成了炙手可热的IP,在影视、文娱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与“哈利·波特及其魔法世界”有关的一切,总是能乘着大众记忆的东风,在不同的演绎里收获追捧。

20周年这样的时间节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版权持有方—华纳自然不会放弃如此集情怀、回忆、“今昔相对”于一身的重要时刻。11月16日,华纳在一份宣传声明中表示,要将《哈利·波特》系列包括三位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鲁伯特·格林特和艾玛·沃特森在内的演员们重新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哈利·波特》电影的制作过程、对魔法世界的见解和感怀。

这部将被命名为《哈利·波特20周年:重返霍格沃茨》的特别节目,计划于明年1月1日在HBOMax首播。电影制片人克里斯·哥伦布,以及“所有8部哈利·波特电影中其他受人尊敬的演员”都会出现在这场贩卖回忆的大型盛会里—除了赋予电影、演员、IP……这一切生命的、魔法世界的创造者,J.K.罗琳。

华纳方面没有详细解释到底是“没有邀请J.K.罗琳”,还是“邀请了却被拒绝”,只是表示整个魔法世界的创造者罗琳只会以“过往录像”的形式,出现在这次的庆祝与探讨活动中。

重要的回忆项目,绕过“尚且活在世上”的、整个概念的缔造者,让其以录像的方式出现,似乎只能让人想到,这个作者是不是触犯了法律,正在高墙之中忏悔,以至于不得不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

事实上,罗琳自然没有触犯什么法律。但这场足以令她在公开场合“消失”的“舆论徒刑”,早在去年就开始了。

J.K. 罗琳

这个魔法世界的创造者,开始被魔幻的现实催逼,不断遭受攻讦与指责。

疫情期间,有公益组织在社交网站上呼吁人们在防疫工作中关注特殊的群体并提供适当的便利:“新冠疫情之下,我们要为有月经的人创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

罗琳转发了这条推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月经的人?这些人不配有个称呼吗?直接叫她们为女人不好吗?”

这句疑问引发了舆论海啸。

原文之所以使用“有月经的人”,是因为除了传统意义上来月经的女人之外,公益组织还试图将跨性别男性算入其中—他们是“生理为女性、心理为男性”的人,但是既没做变性手术,甚至可能也没有服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来改变生理或外貌,只是心理认同为“男”,他们依然有月经,但不能被称为“女人”。

但J.K.罗琳的发问,被部分公众认为是对跨性别者的不尊重,违反了西方约定俗成的某种“政治正确”。一时间,这个魔法世界的创造者,开始被魔幻的现实催逼,不断遭受攻讦与指责。

魔法世界的主演们—“哈利·波特”“罗恩”“赫敏”,也急急与她割席。在性别权利等议题上本就激进的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事后连发多条推文隔空反击罗琳的言论,声称“跨性别者由自己定义,他们值得去过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被质疑”,行文间,只字不提罗琳对自己事业的扶持—她今天拥有的大多数光环,几乎都来自此刻她正猛烈抨击的人。

“哈利”与“罗恩”相对来说态度缓和,在许多场合的采访中,两人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依旧认同罗琳过往的创作—那是极佳的、有生命力的作品;依旧尊重罗琳对他们事业的助推甚至命运的改变—从魔法世界起航的演员生涯不能被抹杀;但是并不同意她的此番言论—我们尊重跨性別群体,他们不应该受到歧视。

《哈利·波特》系列剧照

不仅是这些“有身份”的演员们匆匆划清界限,大量的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粉丝,也在社交网站上倾泻着怒火与失望。有的粉丝声称:“我曾想自杀,后来因为想知道《哈利·波特》的结局而放弃了,《哈利·波特》是让我活下去的原因。后来我遇到了我的另一半,他帮助我学会如何爱与生活,但是你侮辱了他,我恨你。”

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两个哈利·波特粉丝网站TheLeakyCauldron和Mugglenet也发表联合声明,将网站关于J.K.罗琳的所有图片和文字全部进行“消失”处理,未来也不再提及她创造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成就。

抨击与割席事件发生后,罗琳发表了很多条推文解释自己的想法。首先便是“完全没有歧视跨性别者的意思”,但是她强调依旧认同自己此前的言论—性别不应该被认知简单地模糊,如果没有做出生理上的改变,这种草率的模糊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导致真正的女性或弱势群体权益被侵犯。“如果性别被模糊,全球的女性因为性别遭受歧视的现状将被抹去。”

罗琳讲述了自己在20多岁时经历的一次性侵—此前,她从来没有公开讨论过这件事。

她举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发生的、更容易被理解的例子来为自己佐证:“如果你对于任何相信或感觉自己是女人的男性敞开洗手间和更衣室的大门,你就相当于对任何想进来的男性都敞开了门,这是事实。”

罗琳的说明不无道理。事实上,在她生活的国度,模糊的跨性别者侵占女性生存空间、造成新危机的事件屡屡上演。

在这番舆论风波之前,英国监狱就发生过一起男性犯人入狱时声称自认为是女性,被作为跨性别者送入女子监狱服刑,却在女子监狱强奸了很多女性犯人的事件;在本届东京奥运会的选拔上,所谓的跨性别女运动员—甚至连激素都无须服用的生理“真男人”,用生理男性的体力优势,几乎把本该获得资格的生理女运动员挤出奥运会;在那些标榜平权、取消单性厕所、设立无性别厕所的学校,不想和生理男生共同使用厕所的女生选择憋尿……

这场舆论场的风暴从去年一直延续至今,罗琳失去了事业机会和一众过往“好友”的支持,失去了庆祝魔法世界盛典的机会,最近甚至还受到了死亡威胁,家庭住址遭人拍照曝光。

即便如此,罗琳依旧拒绝向这个舆论运动低头。“我相信这样的运动,正在对于女性政治和生物分类产生可预见性的伤害,也为性侵者提供了掩护。”

能够塑造灵动的魔法世界,打造赫敏这样独立、敏锐的女性人物,在虚构的故事里描写小精灵平权与言论自由的作者,真的在现实中容不下跨性别人士吗?

关于“魔法世界创造者”的舆论风暴刮到现在,较为理性的部分网友认为,或许对跨性别者的观点有不同的个人意见,但身为公众人物,罗琳确实应该更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注意使用“非性别化”的语言,避免强化“女性=月经”进而“女性=子宫”的刻板印象。

但事实上,罗琳从来不是什么温和的“非性别化”观点持有者。除了作家的身份,她还是一名积极呼吁关注女性权利的人士—这里的女性,是基于“生理性别”的,而“权利”,则是一些最基本的权利,比如如厕、休息等。她一直呼吁,跨性别群体的安全感固然重要,但这种安全感不该以牺牲女性安全为代价,在公共厕所、庇护所等场域,应该有更严格的性别分类方法,而不是空口无凭地随意“认同”。

在这场风波的反复陈辩中,罗琳讲述了自己在20多岁时经历的一次性侵—此前,她从来没有公开讨论过这件事。在推文中,她写道:“我无法将这些回忆拒之门外,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愤怒与失望,因为我相信相关人员对于女性的安全措施,做得不够好。我提到这些事情不是为了争取同情,而是想让与我有过相似经历的女性团结起来,她们因对于同性空间产生顾虑,就被定义成了有偏见的人。”

过往的人生经验,塑造了罗琳如今面对跨性别群体界定的谨慎。这种经验带来的某种困顿,也在舆论场上的另一种声音中体现出来:曾在《丹麦女孩》中出演过跨性别女性角色的演员,“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是这样陈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的:他不同意J.K.羅琳的观点,理由是“我身边亲爱的跨性别朋友与同事们,已经厌倦了对于他们身份无休止的质疑,而这些质疑往往会带来暴力与虐待。他们只想平静地过好生活,让他们这样过吧”。

我们无法要求深受其害的J.K.罗琳们,与从未因此受伤的“小雀斑”们彼此互换人生、达到理解和认同,就像性别界定问题无法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大概它更像那个已经“开除”了创造者的魔法世界,有太多的细节需要不断追问与探寻吧。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

猜你喜欢
创造者罗琳哈利
赌局的智慧
哈利的花毛衣
迷你插画:给蚂蚁的明信片
赌局(深度好文)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旧道德的废墟上建立新伦理
惹爱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