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艳,徐光耀,徐鸣曙,张英杰
(1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 200030;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上海 20003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4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1]。本研究通过对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刮痧放痧联合拔罐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观察2018年9月—2019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气功研究所门诊部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就诊次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凡神经根型颈椎病外的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合并严重的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外伤、心肌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严重骨质疏松、精神病、妊娠妇女;严重皮肤疾病或局部皮肤破损均排除出本研究。3组患者中,治疗组、对照组1各有1例,对照组2有3例,不能按时间治疗退出。3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刮痧拔罐组):选穴疼痛相应节段颈夹脊、风池、大椎、颈百劳、肩井、肩外俞、阿是穴。操作方法:刮痧手法参照《循经刮痧疗法》[3]进行操作。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区域,涂刮痧油,先从枕骨粗隆下刮至大椎穴即沿督脉循行的方向刮拭,刮拭10~20 次;再从风池穴向肩部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30 次;肩后部刮痧,先内向外、自上而下刮拭肩胛冈和斜方肌周围,每一部位刮拭20~30次,肩外俞和阿是穴可结合弹拨法刮之;刮拭手臂外侧大肠经和三焦经,从肘部刮拭至腕横纹,刮拭10~20次;出痧重的部位及疼痛相应节段颈夹脊、大椎穴、颈百劳、肩井穴予以放痧治疗,具体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5针,针入2.5~5 mm)深,加拔火罐,留罐10 min,出血量控制在2 mL 左右,后起罐,消毒干棉球擦干血迹。对照组1(电针拔罐组):选穴同治疗组,肩背疼痛麻木加肩髎、肩髃、臂臑,上肢疼痛麻木加曲池、外关、合谷。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疼痛相应节段颈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25~2.5 c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3 cm;大椎穴向上斜刺2 cm;颈百劳直刺1.25 ~2.5 cm;肩井穴直刺1.25 ~2 cm;肩外俞向外斜刺1.25 cm。针刺得气后,选取颈夹脊及阿是穴两组穴位连接电针仪,连续波,频率2 Hz,治疗时间20 min,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结束后,在大椎、肩井、颈夹脊、阿是穴处拔罐,留罐10min。对照组2(单纯拔罐组):选穴疼痛相应节段颈夹脊、风池、大椎、颈百劳、肩井、肩外俞、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充分暴露施术区域,在上述穴位处拔罐,留罐10 min。3组疗程设置:每周2 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表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中相关疗效标准判定[4]。
2.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分[5];2)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斜方肌肌张力测试:患者取坐位,双手放于体侧,肩部放松,采用斜方肌的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连线中点处为测量点,双侧均测量,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3.1 3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3%;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75.9%;对照组2总有效率为29.6%。治疗组和对照组1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2总有效率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比较分)
3.3 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3 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分)
3.4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斜方肌肌张力比较 见表5。
表5 3 组患者治疗前后斜方肌肌张力比较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一般表现为颈神经支配区域一致的疼痛,以颈肩背及上肢疼痛为主,伴有上臂及指端的放射性疼痛、麻木[6]。有学者归纳总结中医刮痧疗法疾病谱,发现成人疾病以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而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颈椎病和肩周炎居多[7]。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劳损外伤、风寒湿邪等导致经络痹阻。刮痧能疏通痹阻的经络,促进气血畅行,通络止痛,濡养筋骨,能达到扶正祛邪以及除湿痹的目的。也有人认为刮痧能加强局部循环,改善缺氧和消除瘀血,并加速体内活动物质的运转和降解,促进炎性产物的排泄[8]。刮痧中的放痧是放出少量血液的方法,相当于传统的放血疗法,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放痧或放血疗法能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对于改善病灶部位微循环障碍、疏通经络、活血消肿疗效显著[9-10]。“宛陈则除之”,放痧可改善受压局部的血液循环,以改变神经根缺血缺氧状况,通过消除瘀血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以此来改善患者因神经肌肉受损出现的疼痛、麻木症状。刮痧放痧后予以拔罐可增加放血量,更好的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斜方肌是维持头颈部的姿势,保持颈椎外源性稳定的重要因素。颈椎的神经根受累后,在急性期,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会出现局部张力增高的表现,增高的肌张力会牵伸、压迫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11]。有研究表明刮痧产生热效应,可清除代谢产物,促进微循环,恢复肌力,使肌纤维再生成为可能,改善肌肉组织力学特性,从而减轻疼痛[12]。刮痧放痧对斜方肌良性的机械刺激,可缓解斜方肌的痉挛状态,刮痧后颈部肌肉组织温度升高,使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刮痧放痧促进代谢废物和疼痛瘀滞部位的淤血排出,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拔罐的负压可以扩张血管,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两种疗法联合运用可改善斜方肌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降低斜方肌的肌张力。
另外,神经根型颈椎病受累肌肉常出现局部肌张力增高[13],在疾病过程中,患侧斜方肌由于肌张力增高和疼痛导致使用保护性减少,这样出现了健侧的斜方肌借力代偿,所以在本研究中绝大部分患者既有患侧斜方肌肌张力增高,也出现健侧的斜方肌肌张力增高。通过临床治疗后对双侧的斜方肌肌张力进行测试,发现刮痧拔罐和电针拔罐疗法既可降低患侧的斜方肌肌张力,也可降低健侧增高的斜方肌肌张力。
本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1患者治疗前后的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VAS疼痛评分、斜方肌肌张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2患者治疗前后的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VAS疼痛评分、斜方肌肌张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患者两组组间的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VAS疼痛评分、斜方肌肌张力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9.3%、75.9%、29.6%,治疗组、对照组1总有效率与对照组2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这说明刮痧放痧联合拔罐疗法和电针联合拔罐疗法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疼痛症状,还能改善斜方肌肌张力,且两种疗法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别。而单纯拔罐疗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斜方肌肌张力疗效并不明显,总有效率不高。
本研究中刮痧放痧联合拔罐疗法与电针拔罐疗法相比尚未发挥出明显的优势。电针拔罐疗法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是确切的,很多临床研究中都有体现[14-15]。电针能增强针刺的镇痛效果,电针配合拔罐作为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另外,本研究中的对照组2,即单纯拔罐组的疗效拔罐产生的负压可以牵拉肌肉,提高颈部肌群的痛阈,也有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根据数据分析来看,单纯拔罐的效果不如刮痧放痧联合拔罐与电针拔罐的效果明显,且作用起效相对慢,疗效的不明显也导致在临床上病例脱失更多。
刮痧放痧联合拔罐疗法和电针拔罐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治疗作用,单纯拔罐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不明显。可见,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较单纯中医治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在临床上综合疗法的联合运用是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应注重对综合疗法的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