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陈,卓栋,徐玉节,江斌,韩杰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1)
经皮肾镜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其适应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大[1]。尽管治疗效果明显,但仍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术中术后出血,需要我们泌尿外科医生及时处理[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泌尿外科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PC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4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出血的危险因素。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9月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430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泌尿系B超、尿路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P)、泌尿系CT平扫等影像学检查,术前常规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培养阳性的患者行抗感染治疗。
1.2 手术方式 麻醉师进行手术麻醉,先取截石位,导丝引导下置入7F输尿管导管。将病人改为俯卧位,消毒铺巾,B超引导下进行定位,选择11肋间或12肋下作为穿刺点,使用G18穿刺针穿刺肾盏,见尿液流出,拔出穿刺针,在导丝的引导下,进行扩张,从F8开始,依次递增2F,扩张至F16-F18,或者继续使用套叠式金属扩张器扩张至F24,工作鞘扩到肾盂,使用输尿管镜或肾镜进入通道,使用钬激光或EMS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将较大结石击碎,结石碎片在灌注压冲洗下被冲出通道,术后留置F5双J管及肾造瘘管,缝合皮肤切口。
1.3 观察指标 患者的一般状况: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程度、肾功能不全、孤立肾。患者的结石情况:结石形态、结石多少、结石大小、结石位置。出血量>400 ml或者血红蛋白下降10 g代表出血,纳入出血组。出血过多需要输血的患者,以每单位红细胞提升血红蛋白10 g/L计算。住院病人查血常规,术后第1 d复查血常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后血红蛋白;输血的患者,血红蛋白蛋白下降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后血红蛋白-输血单位×10 g/L。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表格,收集并整理需要的临床指标,采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临床数据,先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中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状况因素 患者一般状况因素中,患者主要为青中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糖尿病患者总共52例,9例患者出血;高血压患者147例,15例患者出血;泌尿系感染感染患者76例,13例患者出血;中、重度肾积水患者191例,11例患者出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4例,2例出血;孤立肾患者3例,未发生出血。χ2检验分析显示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是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可疑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状况因素分析
2.2 结石因素 患者的结石因素中,鹿角形结石有64例,17例患者出血;多发结石的患者309例,27例患者出血;直径>2 cm结石的患者267例,30例患者出血;肾盂肾盏结石的结石患者275例,23例患者出血;χ2检验分析显示鹿角形结石、直径>2 cm结石与术中是术后出血的可疑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患者结石情况单因素分析
2.3 手术操作因素 手术操作因素中,微通道穿刺(F16)的患者55例,3例患者出血;中盏入路的患者253例,25例患者出血;二期手术的患者74例,1例患者出血;手术时间>90 min的患者243例,34例患者出血;χ2检验结果显示二期手术和手术时间>90 min对术中是术后出血的可疑影响因素。见表3。以回变量为是否出血,自变量为糖尿病病史、泌尿系感染、结石形态、结石大小、分期手术及手术时间,选择变量进入方程的方法为enter,以P≤0.05为选入变量的标准,以P>0.10为剔除变量的标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泌尿系感染、鹿角形结石、一期手术、手术时间>90 min是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3 手术相关情况因素分析
表4 筛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PCNL是处理鹿角形结石、大体积结石的标准治疗方法[3]。与传统开放方式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仍然有并发症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4]。本研究因出血导致栓塞的患者15例,栓塞率为3.49%,跟国外报道相比[5],栓塞比例偏高,国外报道因出血需要输血的比例在0.8%~45%,本研究输血的患者18例,输血率为4.19%,在波动范围内。经皮肾镜引起出血是常见的,更是危险的,需要临床医生重视,及时做好处理措施,使患者术后顺利恢复。
患者的一般情况中,糖尿病患者血管条件跟正常人相比较差,基底膜增厚,血管脆性增加,穿刺时更易受损出血[6]。根据章尹岗等[7]对330例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出血的报道,发现糖尿病患者出血明显。也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根据Lee JK等[8]对370例患者行PCNL术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没有增加出血的可能性。本研究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导致患者出血的危险因素。泌尿系感染激发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对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术后易出血[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泌尿系感染是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
在患者结石因素中,国内外相关报道鹿角形结石增加了PCNL出血的概率。吴妙锋等[10]对150例肾结石的患者分析发现鹿角形结石的患者术后出血过多,需要输血比例高达54.3%。EI-Nahas等[11]对2909例行PCNL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鹿角形结石的患者229例,其中有9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出血。较大的结石可以考虑使用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失血量较少,目前临床应用较少[12]。本研究发现鹿角形结石患者出血风险较大,可能结石负荷过大,增加了术中碎石时间,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手术操作因素中,张雪培等[12]对8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多通道穿刺相对单通道穿刺,平均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是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多通道穿刺会增加对肾脏血管的损伤,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会随之增加,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栓塞治疗。Said SH等[13]分析发现手术时间>83 min的患者,其中有16例出血,比例高达20%,出血风险增高。传统观点认为微通道穿刺可以减少出血,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根据Agora AM等[14]对583例行PCNL的患者医疗记录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标准通道扩张的患者与微通道扩张的患者相比,出血并未增加,术后恢复尚可。本研究发现在我院行二期手术的患者都是由于一期取石无法清尽,留置肾造瘘管,待患者术后恢复平稳后,再行手术,由于继续使用原穿刺通道,不需要再行穿刺,减少了手术时间,再者,只残留了一部分结石,负荷较小,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操作难度,从而降低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史、泌尿系感染、鹿角形结石、手术时间增加是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泌尿外科医生的重视,做好术前准备,最终的目的减少出血的发生,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