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研究

2021-01-08 08:4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戏曲问卷特征

荣 蓉

(盐城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起源于民间,成熟于元代,从古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经800年的繁荣昌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戏曲文化已逐渐退出人们生活娱乐的舞台,主要是因为戏曲表现形式单一,表现出地域空间大的局限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且戏曲文化本身节奏缓慢,难以适应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戏曲展览的传播和发展[1][2]。为了解决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困境,我国采取电视传播的方式,以电视这类特有的媒介传播技术传承传统戏曲文化,走上经典戏曲电视化发展道路。

在电视节目中,有专门为地方戏曲文化开设的唯一的戏曲频道,全天播放地方戏曲,满足了戏曲文化爱好者在家看戏曲的愿望[3][4]。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影响了许多地方戏曲的传承,因此,研究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意义重大,更多的历史文化得以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走出一条新的戏曲传承发展之路,避免因时代发展而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

一、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现状

此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为戏曲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在此次调查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现状的过程中,选择最典型的代表栏目CCTV-11(戏曲频道)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示例。在分析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时,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点、不同收入的群众,对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戏曲文化活动和戏曲传播方式等相关内容的态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在研究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时,选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点、不同收入的人作为变量,这四者即存在可比性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样,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戏曲文化传播差异性分析。

1.调查设计

在此次研究中,选择网络和传单两种问卷调查模式,在网络调查平台和市区、小区、商场等地点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接受填写调查问卷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收入、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受众对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戏曲文化活动和戏曲传播方式的态度。具体包括戏曲文化传播动机(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国粹、单纯喜欢戏曲、戏曲学院学生、追星、了解中国历史)、戏曲文化传播态度(戏曲属于全民了解和传承文化、职业人员学习和传承的小众文化、有兴趣人学习的文化、陈旧过时文化、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对审美具有提升作用、属于国内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戏曲文化活动(属于学校举办的戏曲活动社团等、特定节日活动、全民活动)、传播方式(不存在时间限制、不受地点限制)等4个大项17个子项,每一个选择选目都提供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太同意、不同意四个备选答案。

调查问卷填写时间为期3天,共回收问卷672份,其中存在填写不完整、内容不清晰等问题问卷,剔除问题问卷后,有效问卷439份。经过Excel和SPSS16.0软件整理、统计后,发现接受问卷调查者,年龄大多在15~45岁之间,存在少部分4~15岁的孩子、45岁以上的老人。此次问卷填写人员,在性别、年龄、地点、收入方面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占比

从表1接受调查人员占比可以发现,男女比例相差无几,喜欢观看戏曲栏目的人,并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侧面反映了男女受众的影响对地方经典戏曲的传播差别不大;在年龄上,此次问卷设计的年龄段划分差别并不大,但是在年轻人,即26岁至35岁阶段,占比达到20.8%,而大于35岁的受众,所占比例为54.3%,由此可见,受众虽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是地方经典戏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属于中老年人的精神娱乐项目,而是在年轻人当中,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在收入方面,五千元以下收入人员占96.3%,而高收入人员只占3.7%,由此可见,地方戏曲电视台的受众,以低收入人员为主要观看人员;而在居住地上,是以农村受众为主;在教育程度上,是以小学和初中受众为主,其他学历受众观看戏曲节目,仅占据很小的一部分,说明在高学历人群里,目前地方经典戏曲文化电视化传播所占据的市场较小;而戏曲观看人员的职业,涵盖范围虽然广,但是在主要职业所占范围较小,而其他职业所占范围占据其主要职业的一半。

综合上述分析内容,可以发现地方戏曲台的观看人员涵盖男女和各个职业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收入水平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且在年轻人群体中也占一定的比例。地方经典戏曲已经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经典戏曲文化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次调查结果,地方经典戏曲受众受过的教育较低,因此为了地方经典戏曲文化更好地发展、广泛地传播,保护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第二部分问卷内容。

为了精准判断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基于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针对问卷第二部分进行调整,并重新发放第二部分问卷。此次问卷调整,是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不同收入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总共25人,其中女性13人,男性12人,年龄在15~60岁之间,职业有公务员、教师、个体私营企业、上市企业职员、学生、无业游民、自由职业者等。根据访谈结果,在原本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内容上,增加观看戏曲栏目的动机。

针对更改后的调查问卷,分别在网络、商场、社区等位置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发放时间为期三天,填写问卷519份,剔除错漏、字迹不清、填写不完整等问题问卷,剩余有效问卷325份。此时将此次回收的有效问卷录入电脑,采用Excel和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此次调查问卷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分析调查问卷

经过Excel和SPSS16.0软件的统计与分析,得到的第二部分问卷可以分为7部分。为了更精准地分析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首先分析观看戏曲栏目的动机,将观看戏曲栏目的动机分为5项,第1项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国粹,第2项单纯的喜欢戏曲,第3项戏曲学院学生,第4项追星,第5项了解中国历史。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观看戏曲栏目动机统计结果

从调查问卷的第一大点中,可以得知:观看地方戏曲台的主要动机包括学习戏曲、追星和了解国粹,而其中,只有了解国粹的平均差达到了0.2,可以发现,单纯喜欢戏曲的人相对要少很多,基本上都存在强烈性目的,对地方经典戏曲持欣赏心理的占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对地方经典戏曲抱着了解的心态;其次是为了学习和追星,不存在主观动机。

整理、分析戏曲文化传播的态度调查结果,将戏曲文化传播态度分为7项,第1项戏曲属于全民了解和传承的文化,第2项职业人员学习和传承的小众文化,第3项有兴趣人的学习文化,第4项陈旧过时文化,第5项具有教育意义,第6项对审美具有提升作用,第7项属于国内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戏曲文化传播态度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地方经典戏曲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地方经典戏曲属于地域性全民文化,所有人都有戏曲文化传播的义务和责任。最后分析戏曲文化活动和传播方式,将戏曲文化活动分为3项,传播方式分为两项。戏曲文化活动,第1项为学校举办戏曲活动、社团等,第2项为特定节日活动,第3项为全民活动;传播方式,第1项不受时间限制,第2项不受地点限制。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戏曲文化传播态度统计结果

表4 戏曲文化活动和传播方式统计结果

从表4统计结果中可知,目前人们认为戏曲属于全民活动,但是还有很多人认为戏曲文化活动只能存在特定区域和特定的节日当中。不过,在地方经典戏曲的电视化传播中,人们认为戏曲的传播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可以在家中,随时点开电视节目,观看戏曲栏目,而不需要前往特定的舞台、安排戏曲表演时间、等座排座等,大大节约了戏曲观看时间,有利于地方经典戏曲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基于上述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在当前戏曲电视化传播下,分析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为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提供创新性发展方向。

二、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

1.综合性特征

在上述调查结果中可知,戏曲的受众并不受年龄的限制,人们对于戏曲的认同感和接受能力相对较高通过分析调查对象年龄占比、观看戏曲栏目动机和态度,了解到地方经典戏曲在电视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口头传播、文本传播、表演传播和展示传播融合的复杂过程,而这个复杂的过程要通过一定的电视化传播,提升观众对戏曲内容的精神感受度,实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

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的广泛分布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人们对电视有着不同的偏好。面对这种差异,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地方经典戏曲文化的传播采用了不同的戏曲文化形式。从电视传播形式来看,有直播、录制和远程连接;在节日里,电视转播是目前最流行的电视形式,歌剧也分为综艺、纪录片、电视连续剧等;在传播内容上,采用虚实结合、实地采访及其他方式,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各方面的需求[5-6]。在上述途径的传播过程中,大环境下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为地方经典戏曲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条件。通过表演者的歌唱和言说,我们可以感受地方经典戏曲文化魅力。通过视觉感知,我们能立即看到表演者演唱的具体文字信息,不用亲临现场就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的表演艺术。将舞台上所演出的身体动作,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7]。

因此,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传播过程体现了声画并举、视听融合的全过程。传统戏曲只能通过声乐、朗诵、武术舞蹈等音乐伴奏形式将人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戏曲电视化传播目录播出与直播相结合,将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8]。所以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过程是经过了多种的传播形式,在多种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戏曲的高度综合性和电视的多样传播方式完美结合,既能体现地方经典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表演特点,还能体现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传播方式综合性的属性特点。

2.程式化特征

虽然地方经典戏曲文化在电视化传播时呈现出多种传播手段,对多种传播手段进行了综合性的利用,从而表明戏曲文化在电视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的综合性特征。但是在戏曲文化表演时,依然存在一定的程序性,即“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将活中思维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的表演方式”[9]。且在地方经典戏曲中,流行着“四功”、“五法”等传统表演形式,促使经典戏曲如《黄梅戏》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程式化特征。所以地方经典戏曲文化在电视化传播时,依然具有程式化特征。

3.时间和空间特征

地方经典戏曲文化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由于电视节目在播放过程严格按时间顺序,观众也只能按电视播放的顺序观看,因此电视播放戏剧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根据节目播放的时间,合理地安排观看时间,甚至在其他时段观看重播内容[10-11]。由表2的调查结果可知,目前观众对于在电视上看地方经典戏曲是认可的,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24小时全天候收看自己想看的剧目。

电视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媒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传播的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通过有线电视和卫星传输到各地。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直线观看歌剧节目。经典戏曲通过无线信号飞入千家万户的荧屏,为各种戏曲爱好者节省了时间,为戏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翅膀,丰富了电视节目,极大地拓展了戏曲的艺术外延,也就是说,电视传播为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提供了时间、地点的无限制性,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为地方经典戏曲与电视传播“携手共进”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打破了地域性对戏曲发展的限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12]-[13]。

4.虚拟特征

在实地演出过程中,地方戏曲中使用的主要道具是“一桌两椅”,在舞台上,传统戏曲文化的表演者需要通过身体、表情和夸张的妆容向观众展示故事性,通过不断变换道具的位置向观众呈现不同的空间观念[13]。在电视传播戏曲文化的过程中,这种虚拟特征被表现到了极致,表演者可以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时间进展程度,通过舞台动作,结合道具和舞美的时空变换,增加戏曲表演中的虚拟性艺术表现风格[14]。

5.现场特征

地方戏曲文化本身就具有临场性的特点,在戏曲表演中,我们需要展示现场道具、演员的身体表演、夸张的妆容,甚至包括具体的表现形式,比如京剧脸谱。不过,电视传播的现场性减弱,即通过电视传播地方经典戏曲文化时,可以现场录制歌剧节目或实时录制舞台表演,通过实时录制和重播等不同的方式,使受众观看自己喜爱的歌剧表演[14],因此,地方古典戏曲的电视化传播具有情景性的特点。

6.活态性特征

因为地方戏曲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表演者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而在戏曲交流过程中,地方戏曲表演更加注重技能与知识的传承。这一传播方式促进了地方经典戏剧表演中的细微差异,即使表演同一出戏剧,也会受其自身的身体状态和表演状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就是说,演员的气质、神韵、唱法和姿态会造成戏剧表演差异,因而,这些地方经典喜剧表演艺术都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成为永恒的经典,在戏剧文学领域具有无法复制和不可替代的特点[15]。相对应的,地方经典戏曲通常采用实时录音的方式进行传播,把演员本身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失去了戏曲的“生命特性”,给传统地方戏曲的风格与改革造成了一种艰难而多样的生存环境。

三、结语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提出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研究,得出综合性特征、程式化特征、时间和空间特征、虚拟特征、现场特征和活态性特征六种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文化传播特征,为地方经典戏曲电视化的传播提供参考,为地方经典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不断研究当代戏曲文化传播的新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采用现代的传播手段,有效地传播戏曲文化。

猜你喜欢
戏曲问卷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