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决策与治理研究

2021-01-08 08:40乔小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所有权民营企业决策

乔小明

(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昆明 650092)

经过四十余年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我国不仅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发展成就的取得,从微观层面看,我国民营企业作出的探索和努力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重要作用。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当前我国民营经济提供50%以上的税收,创造60%多的GDP,提供70%左右的出口,创造80%左右的就业岗位。尽管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规模较小、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尤其是在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差,而违约的频繁发生导致民营企业的决策与治理环境进一步恶化,更加不利于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这种恶性循环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较大不利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对其的经营决策和治理进行研究具有学术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我国民营企业在一个时期内,规模总量迅速实现扩张,然而在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后,目前大部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许多企业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在产业链与价值链上实现国际竞争优势;当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对优势逐步丧失,如何与那些已经成功转型的国有企业进行竞争;如何在人才竞争中改变择业者的不良印象并提升他们的预期;如何在技术、制度、资本、人才等各方面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在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1]。有学者归纳认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着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核心竞争力、战略缺失、管理无序、经理人不专业、多元化混乱、急躁冒进、营销同质化、创新不足、资本运作不规范、家族企业任人唯亲、理财缺乏专业指导、内部关系复杂、企业文化建设不起来、危机管理能力脆弱等问题。当然这些较笼统、繁杂的因素并不足以指出目前民营企业的问题所在,解决上述诸多问题的钥匙是需要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决策可以区分为性质相反的两种决策:一是结构性问题与程序化决策,在组织中多数是由中间管理层完成,包含控制日常生产操作和分配系统;另一种是非程序化决策,在组织中指的是最上一层的决策制定过程,包含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为系统提供基础的目标,并监控其活动。已有的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程序化决策,已产生大量的理论成果,而制定非程序化决策目前尚处于基础研究的阶段,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与广阔的实践提升空间,特别是围绕机制设计理论来解决决策的科学化问题[2]。企业传统决策的主要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断、洞察和直觉观察等。但如探索式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模拟等非程序化决策模式,属于不良结构的决策,却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关键。本文基于非程序化的决策思维,从资源的视角,探索我国现代民营企业高层面对环境的变化,在决策时所能依赖的决策资源的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过程与趋势,结合中间管理层的发展状态,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治理问题。在总结出企业治理范式的全球演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组织对外来资本与知识的不同功用与认识,提出我国现代民营企业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 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界定

我国关于现代民营企业的界定,学界没有统一的共识,主要存在4种不同观点:(1)基于官方没有界定,认为“民营企业”是一个模糊概念;(2)民营企业的本质由其所有制性质决定,认为广义的民营企业是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狭义的民营企业则要去掉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3)民营企业本质上不涉及生产资料的归属而与企业资产的经营管理方式相关,认为“民营企业”在实际中体现为由“民”作为主体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包括国有民营、民有民营、混合所有制民营等;(4)认为界定民营企业时不仅需要考虑企业的资产经营方式,也需要考虑其所有制形式。本文主要采用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狭义民营企业的定义,即个体、私营经济。此外,对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经济主体一般都是民营活动,因此在发达国家中一般没有“民营企业”的说法,但国外学者把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界定问题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由于国外中小企业与我国民营企业在性质和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特征,因此本文也参考国外学者对中小企业界定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 我国及全球现代民营企业决策资源与治理范式演化分析

(一)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决策主体资源的演变过程

我国现代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财产所有权的形成与规模的不断发展,企业决策依赖的资源也在不断的变迁之中。决策资源一般在信息经济管理中被大量运用,指所有能够辅助用户进行决策和问题求解的信息资源,包括数据、模型、知识、文档、图表、决策工具包等,本文研究的决策资源指的是基于决策主体的资源属性。

第一阶段是企业形成期。这个时期企业主要依赖与运用以下决策资源:作为正式制度代表的乡村两级政府,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企业家及其亲属等。大多数民营企业初创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资本和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初创者为获取市场机会、资本、经验等并进行决策,需要借助于当时掌控社会主要资源的正规组织——乡村政府,他们具有调动资源如融资、人力资本(户口)、土地和其他利益分配的行政权与制度性能力;同时,他们需借助于基于地缘、血缘而世代形成的社区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借助于这种人际关系,来顺利地与其他社区成员达成非正规合约。只有具有行政的合法性又同时具有乡村社区成员所认可的权威性,利用包括正规与非正规组织的智力与非智力资源,才能进行合理地决策并成功创业[3]。

第二阶段是企业发展期。这个时期企业主要依赖与运用以下决策资源:围绕企业产权的逐步明晰过程的,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以企业家(业主)为主的,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合伙人等在内的“家族成员”。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作用下,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在集体主义内敛为“家文化”的心理驱动下,许多企业迅速摆脱乡村政府的利润分享与管理费用,克服消极产权结构,转而主要依靠家庭成员间血缘、亲缘的纽带[4]。从企业形成演化到第二阶段,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里被极度扭曲,即在企业经济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作为代理人(企业主)会反过来支配出资人(乡村集体资产、社区居民股本等)甚至抛开出资人。决策权以家族为纽带,受家庭宗法、伦理关系的控制,决策所能依赖的智力资源收缩为家庭成员或若干有亲属关系的家庭等企业资本的所有者。

第三阶段是企业规范期。这个时期企业主要依赖与运用以下决策资源:以企业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组织为主的,包括企业主、股权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等“泛家庭化成员”,以及企业职工、居民、政府组织、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这是企业的制度化过程,经过企业产权重组与改制,企业开始对人力资本重视,产生相应的职业经理人阶层。伴随许多企业的上市,规范化与制度化成为流行,风险资本也开始进入民营企业的发展视野。但总体上,企业所能依赖的实际决策资源有限,还是以“家庭”为主,重大的管理决策由主要投资人或董事会决定,具体见表1。经营管理人员主要局限于一般管理决策等程序化决策,并且往往还要与主要投资人共同商量。决策资源在量上已经扩展,但结构上还是以家庭为主[5]。

表1 我国现代民营企业权力结构与决策的演变

第四阶段是企业未来完善期。这个时期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及规划未来发展路径。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了二次创业,企业治理进入第四阶段。但在短期内,民营企业的主要决策资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第三阶段类似。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将主要运用与依赖以下决策资源主体:拥有创新能力的创新者、拥有管理才能的管理者与拥有资金的金融资本家。基于知识经济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决策将更多地依赖于全社会范围内的“人”的资本,包括知识、科技、信息,需要借助于网络资源,科技信息,社会人才等资源进行决策。

(二)全球范围内现代企业治理范式演进

全球范围内,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演化过程经历股东单边治理,股东与经营者双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以及知识管理治理模式。本文从时间的角度描述企业治理范式的演化过程,具体见表2。全球企业治理作为一种制度的发展过程,表现出同一性的趋势,即企业股权结构趋向于股权集中与分散度的优化。

表2 现代企业治理范式演进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模式将逐渐远离物质资本单边治理,而趋向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治理的模式,体现为对知识的管理治理。工业经济社会中,新制度经济学家主要从资本雇佣劳动理论的合理性(德姆塞茨,1972),和资本雇佣劳动的效率(威廉姆森,1983)进行研究。樊纲等(1995)进一步论证资本雇佣劳动的合理性及其效率问题。我国理论界因此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激烈论战:借鉴西方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舒尔茨,1968)的提出与演进过程,崔成(1996)提出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分享企业产权,随后周其仁(1996),张维迎(1996),张曙光(1997)等都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主要围绕人力资本能否像财务资本那样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抵押概念,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等。这些争论的本质在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所有权的争夺与控制,总体上,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控制权将加大,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股权结构中也开始放松对家庭外资源的限制,吸取“外部监控”或“内部监控”的合理因素[6]。

(三)我国现代民营企业治理范式演进

综合上述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决策主体资源的演变过程以及全球范围内现代企业治理范式演进的两方面内容,进一步分析我国现代民营企业治理的演化过程,最终以表格方式表达出来,具体见表3。

表3 我国现代民营企业治理的演进

三、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决策治理分析

(一)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决策治理特征

综合上述我国现代民营企业决策资源的演化分析,从代理、交易成本与组织制度的演化角度看,国内众多民营企业选择性地采取单边的资本治理,具有相机治理的性质,相机抉择地运用各种理论,选择治理结构,来管理自已的“家庭”加“企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集体、家族、企业等多个系统,如家族企业要规范和处理家族企业所有者、外部所有者、家族经理、职业经理人等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因此,民营企业治理既有一般公司治理的共性,也有属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同时还具有中国人特殊的集体主义人文环境特征。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是一套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并随着时间、企业生命周期、个人与家族生命周期、所有权分配的变化而调整,它与传统的企业治理演化过程不一致,传统公司治理理论集中于股权高度分散的公众企业,而民营企业是由一个或几个人(家族)控制企业以及所有者参与管理活动。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问题,既要考虑治理结构的多层次性,也要注重治理的动态过程;既要掌握治理的一般模式,又要考虑具体文化制度下的治理特征。表面上,民营企业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在理论与实践上表现出不规律的一面,但仍具有其共有的特征。

1.我国民营企业具有集体协商、共同治理的传统

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围绕自身的利益关注企业的命运,具有参与管理的传统。从早期的乡村政府、社区组织到家族成员,再到后来的泛家族成员与管理人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都能见到非家族成员的影子。这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经营决策不是人们所想像的“老板说了算”,企业主在做经营决策时一直受到其他决策主体的制约,许多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决策与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有意愿为企业负责任,有参与管理的愿望,这对激励员工参与管理,进行集体决策提供实证。

2.委托——代理模式难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委托权不明晰

由于委托方一直没有处理好产权关系,难以进行有效委托,致使经理层受制于多头管理。由于产权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明晰化,特别是由于民营企业发端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市场不完善、不完全合约、家庭利益冲突以及政府资源的干预等,使得民营企业的产权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这种模糊状态对剩余控制权以及剩余索取权的界定产生障碍。因为,在产权模糊条件下,各相关利益者目标和利益发生背离时,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不清晰、不完备的。在此前提下,委托给代理人多少、多大的剩余控制权也变得不清晰,如在家族企业中,每位成员把企业当家,都有成为委托人并进行事后控制的可能,是导致职业经理人阶层发育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真正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关键要解决好民营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治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资源经历了劳动(能力)—资本—知识的演变过程,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依靠劳动与“关系”积累资本、依靠资本成功创业的过程。民营企业能否成功引进知识作为决策资源,二次创业能否成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民营企业治理将面临如下困境:企业治理路径依赖与企业产权分散趋势的偏离。

资源多元化下的所有权集中度与单纯的物质资本对企业的控制权有下降趋势。我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所有权能力的发展过程,只有那些随着环境变化能不断发展所有者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并得到发展。企业治理本质上是所有权者对经营管理者监控的能力,是一种企业内权威或能力的物化,在企业契约理论中,企业是一组由不同市场主体组成的契约的联合,因而,企业治理变迁的线索可以看作是各类企业治理主体围绕着企业所有权安排而发生的变更,具体见表3。在不同时期,只有掌握拥有时代的主导资源才能成为企业的权威,也就是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者、资源拥有者、管理者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拥有者,单纯的物质资本所占有的所有权的下降也成为必然。与此相对应,单纯的物质资本对企业的控制权也会下降。因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剥夺性,所有控制人力资本的权力都是剩余控制权,智力资本是不能通过合约来进行分配的,因此,企业控制智力资本的权力应当来自于一系列的机制而不是所有权实现的,即纯粹的物质资本将无法实现对智力资本进行控制,物质资本所有权能力的下降也将在所难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亚3696家企业的一项研究表明,家族集中控制权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对外部完善的市场功能的放弃与否定,这一定理科斯及其支持者(威廉姆森,1985)已经论证过。同时,控制权如果高于所有权,就会出现责任不对称、激励不兼容的问题,物质所有权控制智力资本将导致智力这种专业化投资效益的下降。因此,随着我国要素市场的逐步完善,所有权的逐步分散,单纯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也在下降。

然而,现代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却被锁定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集中。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企业家的行为倾向与偏好使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路径依赖于相对封闭的产权结构,具有传统家族主义的民营企业主本能(路径依赖)地抵制外来资本等对所有权(控制权)分享的企业转型选择,这一因素阻碍企业通过稀释股权并进行分权,并且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即使进行了二次创业,企业的治理思维仍然停留于家庭雇佣劳动的模式上,对知识作为决策资源的研究与认识不足,企业仍然单纯地把知识劳动者当作是一般的“劳动成本”或外部人来看待,而没有以一种能够带来增殖的“人力资本”来看待,对知识劳动者的激励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不足,二次创业大都只是停留于产业结构的粗放式调整。“家族”是否还能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在企业内部智力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如何突破这些因素的束缚,还需要从企业内部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民营企业决策治理对策

(一)现代民营企业治理与所有权能力提升

从决策资源的角度看,传统家族文化下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脱离企业治理一般演化轨迹,即完全按照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古典管家理论,实施家庭完全控制这种现实治理模式是不理性的;同样,基于信息不充分的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施两权完全分离也是不现实的。所有权本质上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提升所有权能力只需提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能力,它可能不需要对所有权进行完全控制,也不需要实施两权的完全分离。而相关理论研究也证实这一猜测,对组织行为研究否定经济人假设,实证的研究(公司治理,郎咸平,2006)也证实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再度统一的趋势[7]。其实,企业所有权能力的关键在于决策资源的拥有量及其构成,企业主体拥有非程序化决策能力,实质就是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能力;企业拥有足够的决策资源,实质就是拥有所有权。民营企业所有权的存在与提升将取决于它能否掌握剩余控制权并掌控知识这一独特的资产。

我国民营企业成功发展到今天,本身就是一种囿于资源约束并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一种良性反应,是当时资源环境背景下的最优治理结构。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选择与社区集体、政府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决策资源的治理模式;随着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当市场不发达时,利用家族资源并选择家族治理;当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过高时,通过泛家族化来选择代理人。当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人市场、技术创新市场与资本市场相对完善,信息由于科技等发展而相对充分时,在虚拟企业、企业网络、团队组织等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条件下,民营企业将如何丰富决策资源,如何通过所有权安排来提升所有权能力。我国民营企业的最优所有权结构是什么,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在路径依赖的条件下,借助制度变迁的传统力量或外力,来提升所有权能力。

(二)现代民营企业提升所有权能力的可能性分析

1.知识与物质资本是互补关系

知识经济的内涵是知识与资本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知识与资本相互较量,发达的资本为知识提供物质基础,知识为资本实现增值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知识或人力资本功能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这为民营物质资本提供机遇。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更大,风险更高。特别是那些离开特定企业就会贬值的专用知识,非流动性大,与通用知识相比,锁定效应更强,这些资源如果能够与企业的组织知识相结合,对所有权能力的提升更有利。民营企业只要认识到知识作为决策资源的本质属性,然后,通过泛家族化或其他途径,处理与知识资源之间的关系。如把企业中的成员予以家人化,把那些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社会专有知识内部化为所有权能力,就能依靠知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竞争力[8]。

2.民营企业具有吸纳外部知识进行决策的传统偏好与组织优势

民营企业具有集体决策的传统偏好,集体管理下的多头委托也说明企业善于把外部资源内部化,对于人力资本或知识,民营企业主(企业家)往往表现出相当的宽容甚至热衷。直观上,可能与物质资本的强流动性、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与不易流动性、以及中华传统对知识的崇拜有关[9]。理论上,知识与资本在市场与企业组织中的交易或协调成本是不同的,市场的比较优势在于对资本的调度与知识(产品)的利用,而企业组织的比较优势在于对资本的利用与知识的协调。从上述分析的决策资源的演变过程看,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率的提高是一个能力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和能力即所有权能力等非程序化决策是企业成长的关键。企业的内生成长表现为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惯例依赖过程,在现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作为委托——代理理论创始人的麦克林也认为将决策权威与相关重要知识相匹配是解决哈耶克所提出的利用分布知识①问题的关键, 但是他们忽视经济组织对分布知识的协调功能,所谓(分布)知识的协调即哈耶克(1960)的“个人能够从其本人并不拥有的知识中获益并超越其无知的限度”,它可以通过正式的企业组织设计与非正式的企业惯例、企业文化等机制来实现。同时,企业主以权威的形式利用自己的知识是最优的,不存在效率的损失,因此他们有通过各种途径对知识进行内部化的本能动力,以提升自身的知识权威,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让渡产权(存在代理成本)来实现[10]。

3.民营企业的网络化与社会化经营传统有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并降低总体的风险,通过传统网络的信息交流所产生的沟通与充分竞争将激励企业不断创新。

发达的要素市场是提升所有权能力的物质基础。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技术创新人才市场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相当发达,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所有权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发达的外部市场也降低企业的边界,降低企业对所有权能力提升的要求。还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对知识治理的研究也为我国民营企业实现对知识的利用与协调提供理论基础。

(三)现代民营企业的治理对策分析

现代民营企业有能力实现对其所有权能力的掌控。相应的方法与对策是:1.建设与发展互补性资源,借助于组织的优势以及企业传统网络的功能来对知识进行内部化,使人力资本认识到与企业合作比单干更有利。这些资源可能来自于民营企业主自身的协调能力与其在业内的权威,家族其他人员的知识或能力,企业的商业品牌价值,家族的声誉,企业的其他互补性知识与信息存量等。企业因此需要进行适应性改革与创新,作出理性的选择,需要利用这些互补性资源所产生的独特权力,即物质资本、品牌、华人社会的商业信誉、家庭宗法与伦理下的社会潜规则约束等所产生的权力,借助于科学的制度建设与机制设计,协调好与非家族成员特别是企业的知识拥有者与管理者在专业化投资与利益方面的统一,实现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创新与应用。2.借助于集体主义理念,建立基于“家文化”的信用体系与惩罚机制。这需要借助于华人知识社会的各种规则,建立以“华人知识圈”为主流的社会风尚与激励机制,建立对违背信用或投机行为的惩罚机制。3.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或是通过既有的知识、企业制度或文化来同化外来知识,使员工认识到,只有在企业里,才有发展空间、实现生活品质与价值,没有企业的支持就没有价值。如给予智力资本拥有者相应的参与管理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实现对知识的激励;进行情感投资,实现家人化,使员工产生对企业认同与依赖。最后,建立网络与关系纽带,企业知识化过程中也可借助于中国社会的“关系”,扩大物质资本的影响力,来增强企业对知识发展变化的应变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并降低风险。

五、结语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对现代民营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因而为现代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才是提升企业决策和治理效力的关键。而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应践行“竞争中性”原则,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大气力优化现代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目标,不仅继续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更是提出“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只有进一步清理和消除制约现代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清单管理、建立清亲的政商关系,才能激发现代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提高民营企业决策和治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家文化”的包容性与弹性决定民营资本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以网络的形式合作着。家文化集体决策偏好下,民营企业的治理易于产生多头委托,高度控制倾向而又不清晰的产权结构致使企业难以实现成功有效的委托。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决定企业控制权的下降。民营企业解决上述困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认可与吸纳(内部化),以提升所有权能力[11]。 现代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组织的比较优势,对资本进行利用与对知识进行协调,家与知识之间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是相互包容性与相互促进的;集体决策传统与家文化的内部化功能,这些都意味着家族(目前主要表现为财务资本集团)与知识之间的吸纳与包容的美好前景。当然,在提升所有权能力的基础上,我国现代民营企业还得面对对知识进行协调的问题,其中的知识治理即对知识协调的系列设计机制问题是当前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分布知识(Distributed knowledge):当知识是被一个经济个体的集合所共同掌握,而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个体能够自己完全掌握这一知识时,可称这种知识为分布知识。哈耶克提出的利用分布知识的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个体对自身分布知识的利用和发展,二是由分布知识之间的互补性所决定的经济个体对他人分布知识的有效利用,即对互补的分布知识的协调问题,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个人能从其所未认识到的其他人的知识中获益”。

猜你喜欢
所有权民营企业决策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论所有权保留
权利人放弃所有权只能适用注销登记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