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实证研究
——基于代际差异与感知价值双重视角

2021-01-08 07:50:30吴玉锋聂建亮王新会
关键词:代际经办养老保险

吴玉锋,聂建亮,王新会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障供给能力严重不足[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行契合了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人口结构,有效缓解了农村的养老风险,增强了农村养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项普惠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减少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福利、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老有所养起到了积极作用[2]。但也有学者指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养老待遇水平不高、经办服务能力不足、基金统筹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3,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削弱了制度的有效性,弱化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供给能力。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对制度进行反思与完善,更有利于推进全民高质量参保。作为制度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农民的满意度可以直观地反映制度的实施效果。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的背景下,从农民满意度视角评估制度实施效果,深入分析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显得非常必要。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测量结果存在分歧。李放和黄阳涛认为农民满意度水平较高[5];胡芳肖等则认为满意度水平不高,并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董丽研究发现,待遇水平、经办质量、经办人员态度等因素是影响女性参保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7];聂建亮和钟涨宝发现,影响制度评价的主要因素为参保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收入状况和对养老保障能力的认知[8];卞琦娟等发现,宗教信仰、身体状况和制度知晓度对农民满意度有影响[9];柳清瑞和闫琳琳认为,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度、知晓度、保障水平等的主观认知也有重要影响[10]。吴玉锋、许志龙、方菲等还分别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模型、顾客满意度模型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型对制度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趋势[11-13]。

纵观已往文献,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相对忽视了理论模型指导下的实证分析。有关文献多基于局部地区的调查数据定量分析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相对缺乏基于全国范围的调查数据并以理论模型为指导进行的实证研究,造成研究结论的差异性。第二,相对忽视了代际差异视角的研究。相关研究将年龄作为个体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强调了年龄效应的影响,而年龄背后的世代效应及代际差异的影响则缺乏分析。第三,制度满意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感知价值造成的,而感知价值因为代际差异而不同,已有文献尚未在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双重视角下分析农民的满意度。为此,笔者拟在构建代际差异、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1 054 个60 岁以下的已参保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代际差异、感知价值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共同影响,既探究代际差异如何通过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的双重机制影响满意度,又深入分析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如何提升农民的满意度,更着重分析感知价值如何在代际差异影响满意度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满意度研究最早始于营销学,营销学中顾客满意度是消费者对满足与否的回应,是对产品或服务消费之后的主观评价[1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农民作为制度的参与者及受益者,可视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顾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是农民对待遇水平、基金管理、政府补贴及经办服务水平等方面满足与否的主观评价及情感倾向[15]。

代际差异理论认为不同世代的群体因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造就了有差异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16]。同一世代的群体在历史进程中有相似的经历,产生了趋同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模式,群体间会存在“代”与“代”相互区别的现象[17]。代际差异有两种影响机制:一是属于个体特征且与生命周期高度关联的年龄差异,即年龄效应;二是属于群体特征且与生命历程高度关联反映周围环境对群体观念与行为影响的世代差异,即世代效应。其中,年龄效应往往产生直接影响,世代效应则通过其他因素产生间接影响,代际差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来发挥影响[18]。

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有代际差异,青年农民的满意度最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筹资相结合的、以保基本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世代的农民对制度有不同的认知和评价。代际差异通过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两种渠道影响满意度。从年龄效应来看,农民的年龄越小,距离养老的时间越长,养老风险感知程度越小,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障的需求就越弱,满意度就越低;农民的年龄越小,缴费与享受待遇给付的间隔时间越长,即时获得感越低,满意度就越低。从世代效应来看,不同世代农民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世代农民因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差异,对养老风险的认知和养老方式的选择有很大不同,青年农民愿意依靠制度进行养老,而中老年农民则更愿意选择家庭和土地等传统的养老方式[19]。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使得不同世代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有所不同。相比中、壮年农民而言,青年农民更愿意依靠制度养老,对制度的期望更高,但现实中对制度的获得感更低,因此,青年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更低。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具有代际差异

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有助于提升农民满意度。感知价值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与收益权衡比较后的主观评价,通常包括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是对产品购买成本和购买收益进行比较的结果[2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收益包括制度的产品价值、过程价值和综合价值。养老待遇水平反映了制度的产品价值,待遇水平取决于中央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和由个人缴费与地方政府补贴构成的个人账户基金的总和,是制度经济收益的结果。经办服务质量反映了制度的过程价值,其决定着参保对象是否能高效快捷完成资格确认、参保缴费、待遇领取和转移接续等手续,是制度的形象窗口,直接影响参保对象的主观体验。养老保障能力则反映了制度的综合价值,是参保对象基于制度产品价值和过程价值的一种综合体验结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感知价值是农民在比较参保成本和制度价值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感知利得或感知利失,是农民对比自身认定的评价标准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农民认为制度价值大于参保成本,产生利得感,对制度的感知价值就高;反之,农民感知制度价值小于参保成本,产生利失感,对制度的感知价值就低。研究表明,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前提和基础,顾客对产品或服务获得较高的感知价值才能达成满意[2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也发现了感知价值对满意度的正向作用,满意度主要受到农民对制度的期望确认、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22]。从区域差异和感知价值视角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有地区差异,基于费用成本、待遇水平和经办服务的感知价值都提升了满意度[23]。

H2: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有助于提升农民满意度

代际差异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满意度。农民对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感知存在群体差异。代际差异影响了农民的价值感知,进而导致制度满意度有所不同。首先,相比青年农民,中、壮年农民的养老待遇水平感知强,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较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缴费15 年到60 岁后才可以领取养老金,青年农民距离领取养老金还有较长的时间,履行缴费义务的时间和距离享受待遇的时间较长,加之养老风险感知较低,不太担心养老问题,制度的吸引力不够,对制度的感知价值较低。相比青年农民,中、壮年农民面临的养老风险较大,更担心养老,加之距离享受制度的待遇期较近,制度的吸引力和含金量较高,感知价值较高。其次,相比青年农民,中、壮年农民的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强,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较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层经办服务质量普遍不高,县、乡、镇三级经办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不高、办公设施落后、办公经费不足、信息水平偏低;村级协办员待遇难落实,业务档案管理和参保登记工作效率低下[24,2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层经办业务能力不足总体上降低了农民对经办服务的质量感知。特别是对经办服务具有较高期待的青年农民而言,经办服务质量感知会拉低他们对制度的感知价值。最后,相比青年农民,中、壮年农民对制度的养老保障能力感知强,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较高。从养老观念看,年龄大的农民依靠家庭养老的观念更强烈,而年龄小的农民则更易于接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26]。青年养老需求和养老质量要求高,注重对养老的规划和准备,中、老年的养老需求和质量要求低,缺乏对养老的规划和准备[27]。青年农民的社会养老观念较强,他们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保障能力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保基本为目标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很大程度上会降低青年农民对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总体而言,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存在代际差异,相比青年农民而言,中、壮年农民对养老保障能力的价值感知更高。

H3:感知价值是代际差异影响农民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综上分析表明,代际差异、感知价值与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评价有密切联系。农民的满意度有代际差异,青年农民的满意度最低,代际差异通过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两种机制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对不同世代的农民而言,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有助于提升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感知价值是代际差异影响满意度的部分中介变量,传导了代际差异对农民满意度的部分影响,代际差异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据此,本研究构建理论模型图如下:

图1 理论模型图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1.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本研究以2015 年6~8 月在全国5 省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问卷调查对象为16~59 岁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60 岁以下的缴费参保农民相比,60 岁及以上的农民无需缴费即可领保,其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的内涵与其他农民群体有很大不同,故此,不在本调查对象和研究对象范围之内。根据经济水平将全国所有省份划分为西北、东北、中部、西南和东部5 个地区,在每个地区随机选择1 个省份,确定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和四川5 省1 500 个农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鉴于未参保农民没有参与制度实施的过程,对制度不了解,难以形成对制度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因此,本研究剔除未参保农民,获得1 054 个参保农民样本。本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2.变量选取与测量

(1)因变量。满意度通过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金额、集体补贴水平、政府补贴水平、经办服务态度、经办服务能力、基金管理、领取条件、待遇水平、捆绑机制”9 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赋值。满意度指标的克朗巴哈信度系数为0.922,内部一致信度较好。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造满意度变量,基于最大方差旋转获得满意度因子,一共解释62.21%的方差。本研究将通过因子分析法构造的满意度变量转化为1~100 的指数①。

(2)自变量。代际差异包括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以年龄和年龄组为代际差异的测量指标。代际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人口学以固定时间为间隔划分,如80 后、90 后等;社会学则以重大历史事件划分[28,29]。考虑到本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状况,借鉴有关文献,将60 岁以下缴费参保农民划分为3个群体:16~30 岁为青年,31~44 岁为壮年,45~59 岁为中年[30]。将3 个年龄组分别设置成虚拟变量,获得3 个虚拟变量,分别为青年农民、壮年农民和中年农民。

(3)中介变量。感知价值是农民在对参保成本与制度收益比较基础上形成的感知利得或感知利失。本研究构造了“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与“养老保障能力感知”3 个指标衡量感知价值。“养老待遇水平感知”考察了农民对“养老待遇比我预期的更好”的赞同程度。“经办服务质量感知”考察了对“经办服务比我预期的更好”的赞同程度。“养老保障能力感知”询问了农民对“养老保障能力比我预期的更好”“对解决我的养老问题很重要”“可以提高我的中年生活质量”“是我以后养老的重要依靠”的赞同程度。测量感知价值的所有指标均为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赋值的定序变量。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造“养老保障能力感知”变量,获得“养老保障能力感知”公因子,将因子得分转化为1~100 的指数。

(4)控制变量。本研究从农民个体、家庭、社区和地区4 个层面选取12 个控制变量。包括农民的身体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是否党员、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家庭老年人数、村干部信任、政府信任、邻里和谐、村庄秩序和地区变量。家庭经济水平测量问题为“去年家庭的全部经济收入让生活质量怎么样?”答案为“十分宽裕、比较宽裕、些许宽裕、略微艰难、比较艰难、非常艰难”,用来衡量家庭经济收入的绝对水平。家庭生活水平的测量问题为农民对家庭生活水平的主观评价,用来衡量家庭经济收入的相对水平。社区层面包括4 个变量,村干部信任、政府信任测量了农民对村干部和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邻里和谐测量了农民对“本村邻里之间关系和睦”的赞同程度,村庄秩序测量了农民对“本村治安秩序很好”的赞同程度,4 个问题皆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赋值。是否党员、婚姻状况、地区为定类变量,家庭老年人数为定比变量,其余均为定序变量。所有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2。

表2 变量类型与赋值

3.样本描述性统计

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及代际差异见表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均值分布区间为52.59~58.74,满意度总体水平较低,青年农民的满意度水平最低,青年、壮年、中年农民的满意度呈递增走势。感知价值也具有代际差异的特征,从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和养老保障能力感知来看,青年、壮年、中年农民的感知价值依次增高。以养老保障能力感知为例,青年、壮年、中年农民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8.19、64.70、66.93,养老保障能力感知随年龄的变大而增加。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和养老待遇水平感知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依次变大,具有代际差异。从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农民的感知价值和制度满意度有代际差异,后面将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证分析。

表3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研究及其结果分析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1.代际差异(年龄效应)和感知价值的影响

以年龄为代理变量考察代际差异年龄效应的影响。表4 建立了5 个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影响。模型1 为基准模型,模型2 至模型4 都加入了年龄变量,还分别增加了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养老保障能力感知,模型5 是加入了年龄和感知价值3 个指标的全模型。加入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变量后,模型2 至模型5 的决定系数大幅度提高,全模型比基础模型的决定系数提高了12%,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对农民的满意度有很强的解释力,是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年龄效应来看,代际差异影响了农民的满意度。表4 模型2 至模型5 中,年龄都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年龄越大,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越高。以模型5 为例,在控制感知价值3 个变量后,年龄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年龄正向影响农民的满意度。以年龄为测量指标,发现了农民满意度的代际差异。

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满意度。模型2 至模型4 中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和养老保障能力感知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模型5 同时加入感知价值的3 个变量后,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和养老保障能力感知依然正向影响满意度。在控制代际差异的前提下,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满意度。

感知价值可能部分中介了代际差异的影响。模型5 加入感知价值的3 个变量后,年龄对满意度的边际影响效应降低,表明感知价值可能部分中介了代际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后文将进行更加严格的中介效应检验。

此外,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家庭老年人数、村干部信任、政府信任、邻里和谐、村庄秩序、地区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反映家庭经济状况的家庭经济水平和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民的满意度有抑制作用,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农民对制度的期望更高,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保基本为目标的,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家庭老人数多的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更高,这是因为60 岁以上的老人免费领取养老金,家庭老人数越多,制度的经济收益水平越高,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就越高。村干部信任、政府信任、邻里和谐、村庄秩序等社区层面的变量与满意度正相关,社区层面的变量反映了农民的社会资本状况和政治信任状况,社会资本和政治信任增进了农民对制度的认同和信任,降低了制度实施的社会成本,提升了农民的满意度[31,32]。

表4 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

2.代际差异(世代效应)和感知价值的影响

以年龄组为代理变量来考察代际差异的世代效应。表5 建立了5 个模型来分析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对制度满意度的影响,控制变量回归结果从略。比较模型决定系数可以发现,模型2 至模型4比基础模型的R2大幅度提高。模型2 至模型4 的决定系数分别为36%、35.9%、32.7%,比基础模型分别提高了10%、9.9%、6.7%。加入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因素后,模型2 至模型4 的解释力明显提升,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3 个指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是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模型5 加入感知价值3 个指标后,壮年农民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中年农民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降低,壮年农民和中年农民变量的边际效应降低,这说明感知价值可能部分中介了代际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以年龄组为代际差异指标的模型分析结果与表4 结果基本一致。代际差异通过世代效应影响农民的满意度,相比青年农民而言,中年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更高,而壮年与青年农民满意度没有差异;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正向影响满意度;感知价值可能是代际差异影响满意度的部分中介变量。

表5 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二

3.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的影响

综合表4 和5 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代际差异和感知价值是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以年龄还是以年龄组作为代际差异的代理变量,都发现农民的满意度有代际差异。年龄效应的分析发现,年龄越大,农民的满意度越高;世代效应的分析表明,相比青年农民,中年农民的满意度较高。代际差异通过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双重机制影响了农民的满意度,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都对农民的满意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无论是年龄效应还是世代效应,感知价值可能部分中介了代际差异对农民满意度的影响。

(二)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倾向于表明,感知价值部分传递了代际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为严格验证这一结果,本研究运用KHB 方法来检验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线性回归分析中,学者们常基于构建的联立方程模型结合Sobel 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这种因果步骤检验法有很大局限,Sobel 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前提是符合正态假设,这通常是难以满足的,导致检验力不高,结果不准确[33],且这种方法不能进行中介效应分解及中介比例的识别。KHB 方法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获得自变量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及其显著性,可以计算中介变量的中介比例,还可以细分中介变量各指标的中介比例,这种方法不需要求检验统计量符合正态分布,具有更高的检定力和准确性[34-36]。表6 和表7 分别以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为代际差异的指标分析了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并进行了效应分解。表6 和表7 结果均表明,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显著,感知价值很大程度上中介了代际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

1.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一

表6 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年龄对制度满意度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分别是0.201和0.118,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为0.083,达到了0.1%的显著水平。感知价值的中介比例为41.1%,代际差异影响满意度的总效应中,有41.1%的部分是被感知价值中介的。进一步细分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发现,养老待遇水平感知占总效应的17.77%,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占比14.67%,养老保障能力感知占比8.66%。

表6 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一

2.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二

表7 结果显示,感知价值对壮年农民制度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为1.937,中介比例为41.77%,代际差异总效应中41.77%的部分被感知价值变量中介,其中,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和养老保障能力感知的中介比例分别为14.76%、18.96%和8.05%。感知价值对中年农民制度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为2.738,中介比例分别为42.1%,代际差异总效应中42.1%的部分是被感知价值中介的,其中,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经办服务质量感知和养老保障能力感知的中介比例分别为17.49%、16.27%和8.34%。

表7 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60 岁以下参保农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代际差异、感知价值对农民满意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民的满意度总体水平较低,且存在代际差异,青年农民的满意度最低;代际差异通过年龄效应和世代效应影响了农民对制度的满意度;基于养老待遇水平、经办服务质量和养老保障能力的感知价值对满意度都有正向影响;感知价值是代际差异影响满意度的部分中介变量,代际差异很大程度上通过感知价值影响了制度满意度。在全面实施全民参保战略下,政府应采取以下策略积极应对。

首先,提高青年农民的满意度。一方面,政府应在春节进城务工青年返乡时期,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多渠道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增强青年农民对制度惠民的认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重点完善制度在不同城乡地区和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工作,提供快捷高效的经办服务,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制度的无缝衔接,增进制度的便携性,以满足青年农民城乡频繁流动和市民化的现实需求。

其次,不断提升制度的养老待遇水平。中央政府要夯实财政支持,持续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文件加快落实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适时提升个人缴费档次标准和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加快将个人账户基金纳入省级统筹,集中管理,统一运营,拓宽资金增值渠道,增强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个人账户基金更大程度的保值增值。通过基础养老金持续提高和个人账户基金的持续增值提升养老待遇水平感知。

再次,提高基层经办服务质量。地方政府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强村、镇社保经办服务站点建设,充分发挥村、镇级服务平台的宣传、经办和服务功能,方便农民咨询和办理资格确认和缴费参保业务;加强村、镇两级经办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经办服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互联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推广网上经办服务平台,做到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打造“智能掌上办”经办服务模式。通过强化经办服务平台建设,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

最后,强化宣传制度的养老保障能力。经过前期的制度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参保率,有效化解了农村养老风险,缓解了家庭养老压力,改善了家庭代际关系,制度养老保障能力凸显。政府要强化宣传,挖掘典型事迹,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经济效应,凸显制度养老保障能力。

注释:

① 指数=(因子值+B)×A,其中:A=99/(因子最大值-因子最小值);B=(因子最大值-因子最小值)/99-因子最小值。

猜你喜欢
代际经办养老保险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7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22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当代工人(2014年23期)2015-01-19 07: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