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路

2021-01-08 06:00吴晓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工技能院校

欧 俊,吴晓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从于扬2012年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1],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互联网+”迅速成为促进我国各行各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不管是主动融合还是被动接受,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互联网+”的滚滚洪流,“互联网+”成为推动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互联网+技工教育”的内涵

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技工教育”的内涵,首先必须全面把握“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如何理解“互联网+”,其核心要义就是如何真正理解好“+”的意义。“互联网+”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叠加,而是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一种深度融合,跨界、创新、尊重、重塑、开放、链接是“互联网+”的特性。而对于“互联网+教育”,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探讨,但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定义。综合相关讨论的结果,主要还是把“互联网+教育”看作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教育战略,互联网不仅仅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的创新要素和动力[4]。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从互联网背景下技工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互联网+”在推进技工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来探讨“互联网+技工教育”的内涵[4]。从技工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来看:一方面,技工教育不仅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5],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振兴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技工教育在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更要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互联网+”在推进技工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6]更加明确了技工教育依托“互联网+”实现创新发展的方向。

二、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融入各个行业领域。在此背景下,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技工教育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技工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大批适应技术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深化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机遇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些重大举措都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给技工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组织、支持服务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也为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手段。

1.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出现大量新职业、新岗位,同时也造成大量产业工人失业、转岗,这些变化都会引起教育特别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新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是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金量越来越高,对技能人才的水平与规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促使职业教育为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也为技工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促进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涌现,就业岗位从劳动力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密集型转变,就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从懂技术、会操作逐步向更加强调综合素质、更加侧重专业技能转变。而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来看,结构性的“技工荒”现象相当普遍。据《经济参考报》2017年4月17日报道,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人。这不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也限制了广大工人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5%[7]。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当务之急是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要求深化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快补齐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供给短板。

2.互联网技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人才,一直是困扰技工教育发展的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技能人才提供了手段和平台。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顺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8]。“互联网+技工教育”为突破校际、校企之间的壁垒,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和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9]。

(二)挑战

互联网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为技工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多个方面的挑战。

1.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技工教育突出强调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为目标,重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的能力、素养和个性品质的全面教育[10],“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新职业、新岗位对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的技工教育还没有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好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有效地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高技能人才储备和支撑。

2.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大批具备相关工业领域、软件领域的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应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我国技工教育专业建设小、弱、散的现象相当普遍,专业设置还无法适应和满足产业调整和岗位变迁的发展要求,不能为新产业、新岗位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如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积极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成为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一个动态、渐进的发展过程。技工教育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之一,适应产业技术进步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为产业技术进步和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各项保障服务是技工教育的重要职责。但在现实中,技工院校在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上对市场缺乏及时有效的追踪与预测,不能用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有效策略,导致技能人才供给难以对接现实需求,结构性“技工荒”频发。

3.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是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淡薄。一方面体现为对技工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模糊。近年来,尽管我国加大了推进技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技工教育领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体现为对技工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还存在认识不准确、理解有偏差等问题,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建设过程中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盛行,大搞特搞短期行为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11]。部分教师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与专业知识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4.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有待加强。一是建设理念不明确。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技工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基本上是靠政策驱动,行政色彩较浓,内生动力不足,往往由于缺乏内生动力而流于形式。二是利用率不高。在推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重申报、轻应用,重验收、轻需求,缺乏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顶层设计,加上信息孤岛效应、低水平重复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上沉淀等问题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三是特色不突出。技工教育应突出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技工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问题,其实践技能教学大多数是实验实训及其设备设施的视频、图片或动画展示,缺乏良好的实验实训情境,学生难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受,缺乏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5.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从事技工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师资队伍的结构、规模、素质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兼优的“双师型”师资尤其缺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缺乏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开发的意识,习惯于将知识简单搬入课堂,不能将自己的职业技能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提升,从而构成本专业、本课程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同时,学术氛围不浓,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相对偏低。

三、“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架构

“互联网+技工教育”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和深化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改革中要转变办学思路,实现技工院校、企业、社会等主体的融合发展,将互联网的创新特质有机地融入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匹配能力,开展职业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标准的耦合分析,推动校企融合发展、协同育人。

(一)“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搭建互联网教学与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师生教学互动、校企相互融通、质量评价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高效开放、共治共享、多元互动、创新驱动等特征[12]。

1.高效开放。“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在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突出市场的主体地位,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根本导向,通过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实现教学资源、需求信息、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共治共享。“互联网+技工教育”为校企融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工院校和企业是合作共治的两个主体,共同享用彼此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共同参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从而去除技工教育中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沟通不畅、资源共享不足等弊端。

3.多元互动。强调发挥互联网信息无障碍沟通、传递的优势,实现校企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实现技工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多元互动,促进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社会需求的高效对接。

4.创新驱动。以人工智能、智慧云教室、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链接畅通,实现相关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联通、融合和共享,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二)“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见图1。该模式针对“互联网+”给技工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多个方面的创新发展。

图1 基本架构

1.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技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企业与技工院校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标准。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和技工院校双方从市场获取的碎片化信息,依托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分类、聚合、预测和调控,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动态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市场、企业和技工院校之间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以此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也为技工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照标准。

2.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技能人才教学管理平台[12]。依托教学管理平台,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企业可以将自身的需求信息、资源等与技工院校进行共享,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从而走出信息孤岛,共同打造技能人才培养的共同体。

3.坚持迭代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将迭代思维融入教学管理,应适应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现实要求,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行持续调整与改进,更加有效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技工教育的教学和管理[12]。一是创新教学管理。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将各种仿真教学软件应用到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将互联网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实现对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二是创新学习方式。运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营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与补充知识的需要,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三是创新评价方法。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摆脱传统的以主观经验为主的评价方式,通过收集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学习行为数据,实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依托教学管理平台,通过企业和技工院校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多主体评价,更好地契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四、构建“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跨界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生态开放和谐、万物互联互通等“互联网+”的新思想、新理念,给技工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手段更新,更是一场新的生态更替和思维变革[13]。技工教育在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快技术技能积累的使命。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为切入点创新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发展理念、平台构建、教学方式创新、专业课程建设、评价方法改革、师资提升等方面入手,有效推进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1.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进入新时代,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承载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立德是关键,只有在立好德的基础上立智、立技,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才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用之才。

2.树立互联网思维。要突出用户至上理念,坚持以市场为中心,构建技工院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迭代思维,始终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也要把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涉及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内容融入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搭建开放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构建“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开放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与管理的技术支撑,同时在技工院校、企业、社会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为合作办学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在功能定位上不仅要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还要成为技工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平台的功能包括:一是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利用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三是利用平台信息高度集成化和数据化的优势,实现对教学、实训、实习的全过程管控和调节;四是利用平台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实现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创新教学方式

1.构建教学新生态。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主从关系,营造师生平等的双主体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导师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营造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体验,并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实现相互影响、互补互促。

2.重构课堂形态。依托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手段重现企业生产情境,让学生获得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仿真体验,提高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实际成效,实现技工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3.建立师生互动的网络环境[14]。通过教学管理平台,让学生与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适时的互动交流。教师要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学生也可以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烦恼适时与教师交流,实现师生之间没有物理时空限制、没有心理隔阂的沟通交流。

(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坚持就业导向,加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做好相应职业能力的精准分析,以此充实和调整课程内容的职业素养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体系化建设,重点围绕核心和特色两个关键要素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衔接。

(五)采取过程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根据技工教育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特征,对于其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突出和强调全面性和过程性,不能简单以课程考试或实训、实习考核一锤定音。评价要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及时查找、诊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予以调整和修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要明确企业、技工院校等多主体参与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以企业和技工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同认知视角和不同维度,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更加科学,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

(六)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技工院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构建“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在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同时,要结合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企业引进具有扎实技能功底的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通过两种人才的互帮互促,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走内涵发展之路。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锻炼,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使教师拓宽视野,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并将生产锻炼中获得的技术技能和经验体会不断融入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三是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要以打造“名师工作室”为突破口,通过基于问题导向的“传帮带”,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15]。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也是技工院校教师推动“互联网+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加强对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要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应用信息的综合技能作为基础,重点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判断、有序整理、合理选择与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广大教师要对技工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目标、要求有清晰准确的把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猜你喜欢
技工技能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从技工到英雄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拼技能,享丰收
技工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