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胜 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备受关注,据相关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体质较差,根本无法承担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所以迫切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体质。通过有效的路径帮助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能够让大学生终身受益,树立起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主要指的是在长期、不断进行体育锻炼时,在个体需求下所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表现指标主要是:每一周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必须≥3 次,且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半小时,符合这两个条件即具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否则表示没有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1]。结合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概念、指标,能够对其关键特点进行归纳:①个体存在显著积极进行锻炼的意识,能够主动开展体育锻炼行为;②对于所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存在明确价值取向;③可以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良好体验,得到良心信息反馈;④体育锻炼行为拥有固定化的锻炼方式以及内容;⑤个体能够将体育锻炼行为纳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具有较强稳定性的行为方式。
基于生理机制的角度,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机体肌肉已经构建出定向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所以身体能够稳定的产生动作生理反应,尤其处在特定环境之下,在收到特殊刺激的情况下,会不自主的进入到一系列的肌肉活动模式中;而基于心理机制角度来看,在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个体会从中获得一定的主观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会对于情境产生舒适感,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反馈。若干扰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模式,就必然让个体产生不适感,从而形成不良心理情绪。
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即参与者能够按照科学锻炼原理,长期、主动参与到锻炼中,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结合实际兴趣爱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建议之下,对自身体育锻炼方式、行为进行合理调整,并将体育锻炼作为自身固定行为方式,自然化和自动化的每天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让参与者在锻炼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愉悦自我,成为了参与者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具有稳定性的行为模式对身心健康的保持非常有利[2]。但是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要求参与者必须了解正确的锻炼方式、锻炼原理,掌握基础身体锻炼规律,对体育锻炼的影响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自身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观念。
就当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来看,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出发点、目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喜欢、热爱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所以才选择参与体育锻炼;而一些大学生则为了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健康体魄,会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减肥、健美,为了拥有更好的外表,从而选择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这种健康的方式来进行减肥运动。
大学生性别差异也会导致男、女生产生不同的运动心理。通常男生爽朗的性格则会表现出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体育活动方面拥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也极易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而女生相对内向、文明,除去减肥健美的一部分女生之外,其他女生很少坚持参与体育锻炼。
运动动机的形成同运动目的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大学生能够对自身运动状况、目标进行分析和对比,就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从而增强运动的动机,对大学生应对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提升[3]。在养成良好、明确的运动目标之后,就能够养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
大学生在受到运动伤害之后,就会使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大降低,近年来出现运动猝死的状况越来越多,大学生体能测试机会较少。因为体育锻炼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有效的控制运动风险隐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式极为关键,不仅要求参与者拥有科学锻炼方式、定期参与体格检查,同时也要不断检修运动场地的设施,充分做好运动保障工作,减少运动事故的发生。
体育锻炼效果也会受到锻炼形式的影响,大学生通常会选择自发结伴、独自锻炼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会出现小众效应。然而这种自发体育锻炼形式规模较小,锻炼效果有限,不利于扩大交际圈、找到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缺少特定组织和规模的体育锻炼形式,无法很好的保障体育锻炼的频率,不利于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要想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要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对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进行明确。要将强身健体、增强体育运动能力/技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磨练自身意志等作为锻炼目标,深刻了解参与体育锻炼的优势,即能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健美、消除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提高专注力等,在具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树立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然而在培养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长期坚持下去,不能轻言放弃,促进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在明确体育锻炼目标的前提下,大学生能够朝着明确的目标不断前进,不会因为懒惰、没时间等原因而间断体育锻炼,在科学作息时间之下,能够给体育锻炼留下充足的时间,大学生也会主动克服各种问题,坚持进行锻炼,这对大学生意志力的磨练和耐力的提升极为有利。
大学生在养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具有规律、科学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身体是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本。当代大学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存在饮食不规律、熬夜、大量食用快餐、身体透支等状况,身体素质普遍较差。所以大学生当下必须要调整平时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保证健康的饮食,从而不断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必须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尽量摄入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保证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配比足够科学,摄入总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做到适量均衡的饮食,也要养成卫生清洁的习惯,不能过量饮酒。同时,大学生也要结合实际状况,对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放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做到每天定时、定量进行体育锻炼,以免影响正常学习和休息。
良好的兴趣是大学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有助于培养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了进一步将兴趣变为习惯,可以积极参与到校园不同体育社团组织中,包括:轮滑社、篮球社、足球社等,找到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共同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够让体育锻炼行为能够形成长期的习惯,也能够从中结交新的朋友,扩大交际圈,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4]。长期参加社团组织的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大锻炼的动力及积极性。以篮球体育运动项目为例,大学生因为自身兴趣参与到篮球运动中,能够感受到打篮球所带来的快乐,在放松身体、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在打篮球过程中与队友的配合,也有利于培养团结意识,感受到互相信任、体育锻炼的乐趣。在愉快的体育锻炼氛围中,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培养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大学生尽量要选择危险性较低、趣味性更高的运动方式,这样就更容易让大学生坚持参与,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
大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熟练应用运动技能,将运动能力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进行充分发挥,并主动、自觉开展体育锻炼的能力及习惯,即为自我锻炼技能。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技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体育运动知识,同时要具备运动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在养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大学生也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知识的储备,了解、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这样才能够保证体育锻炼的合理性、科学性。大学生在拥有一定自我锻炼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主动获取更多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方式,从而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树立起科学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养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甚为关键。考虑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可以选择明确体育锻炼目标、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体育锻炼兴趣和增强自我锻炼能力等有效路径,形成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从终身体育习惯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