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三中学 张晓玲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这是《荀子》中对问题意识重要性的阐释。具备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面对知识时主动思考,学生一旦思考其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历史教学内容较为琐碎,若是学生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那么学生遗忘的速度就会加快,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因此,问题意识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十分重要,为了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将主要研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初中历史知识需要学生记忆一些时间、地点、人物,还需要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意义等,前者是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后者则是需要学生充分思考的。无论是哪种知识点都是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思考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而这些知识若是全部依靠课堂教学进行记忆、理解,就会压缩真正需要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教学内容的时间。而且课前预习应该是教学的第一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为此,教师应该发挥其教学主导者的作用,重视预习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此外借助充分的预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也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便于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提升思考速度,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培养。为了充分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要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思考。首先,预习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理解,以此降低在课堂教学时的负担。而且预习问题难度过大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那么教师再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课堂中就有一定难度了,此时学生会抗拒思考,那么问题意识也就很难有效培养起来了。其次就是预习问题数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初中生也正是爱玩的年纪,对于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适当的预习任务学生还能利用自己的自控能力去完成,但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就会占用学生很长的课余时间,此时学生就会对预习作业产生厌烦感,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师设计的预习问题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这样课前思考才有意义。
以《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要为学生设计预习问题,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思考得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秦灭六国统一的基本情况等,此时教师可以围绕前者设计预习问题,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思考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有哪些?选择其中一个措施思考这个措施的有利之处。然后在课堂学习时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分别分享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答案,然后先不判断对错,让学生带着求证的心理继续学习,这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会更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情绪波动较大,自主意识增强,对教师代表的权威有一定质疑,要想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树立教师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是命令与掌控的代名词,而是尊重与博学的代名词,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运用语言艺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思维环境,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存在错误,要理智面对学生的错误,这样初中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才会更加信服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有效培养起来。若是教师一味地强制学生思考,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横加指责,学生会对历史学习失去积极性,更严重的会引起学生叛逆心理,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矛盾,这样学生就更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有效培养起来。
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一日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思考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教学问题,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为其他学生分享自己小组认为本单元的重点问题,讲解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其他与此小组同样问题的小组派出代表讲述他们小组出的答案,再由教师进行评判确定正确答案,这样全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盲目打断学生,不打断别人的发言是基本的尊重,也是不打断学生思路的必要条件,等学生都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纠正,这样学生反而会更加认真听讲。同时对于学生思考存在问题的情况教师也要理智面对、耐心疏导,要让学生明白出现问题十分正常,为学生创造足够宽松的思考环境,学生也就会更加愿意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历史问题思维,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是关键,只有学生充分 思考才会与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想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更加主动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师的教学才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意识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助推力。为此需要教师关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就是要保证问题具备启发性,启发性问题是指需要学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用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如在《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中的问题“西汉初年,国家面临着怎样的形式?造成这种形式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的“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大泽乡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算是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在提出这些启发性问题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思考过后得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选出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让其他持不同意见或者有补充答案的学生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于有比较有意义的争议点,教师也可以组织辩论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维持好教学秩序,剩余的时间要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非常活跃,本身初中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就较强,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研究对方的答案,寻找答案中的漏洞,思考解决这一漏洞的方法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而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好奇心理,兴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入趣味历史故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有重要价值的事件,若是进行追溯也会有很多趣味历史故事,利用这些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就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的好奇心会强烈,问题意识的培养效率也会更高。
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为例,本章主要历史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其与大臣魏征之间有着很多趣味故事,这些趣味故事能够彰显其明君本色,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教师可以引入魏征谏言的趣味故事,有一次唐太宗在逗玩一只外邦供鸟,突然看到魏征过来,唐太宗怕魏征说他贪图享乐,就把鸟藏到了衣服里,结果魏征来了一直在说话,唐太宗只能够听着,等魏征走后鸟已经死了。引入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魏征是否真的不知道鸟在唐太宗袖子里?如果知道为什么魏征敢这样对待唐太宗?从中说明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这样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历史教学的进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加理解历史内涵。为了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工作。首先就是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思考。其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思维环境,允许学生思考出错。再是要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思考。最后就是引入趣味历史故事,让课堂变有趣,激发学生思考兴趣。